父權

含有「父權」共 18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混沌少年時》是現代社會迫切需要的一把手術刀,它切開社會的結構,讓人看見男性的茫然無措。也許,父權本身是中性的,但「只有父權」卻是惡性的,它會侵蝕每一個人的心,去竄改每一個男孩的靈魂,然後傷害每一個女孩的生命。
Thumbnail
5/5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外頭雨滴敲打著窗戶,霓虹燈在玻璃上跳動著斑駁的光影,不經意聽到鄰桌情侶爭論,女生激動地翻看著手機,大聲宣稱:「你看這篇洗碗文!連心理師都在批評這種父權遺毒…」而男生卻皺著眉頭打斷道:「不過是篇網路文章,妳何必把什麼都扯到父權壓迫?」那一刻筆者心中泛起了疑問:我們爭吵時口中的「父權」究竟指的是什麼?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性別#父權#文化
許多人說「結婚」是為了讓自己不要感受到孤單,但相信有不少已婚者會不禁感嘆結婚之後所感受到的孤單,可是比單身的時候更加悽苦,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總誤以為身邊有一個人就能讓自己遠離孤單,但卻沒想過若身邊的那個人跟自己不站在同一陣線,那會有多麼心寒?《媳婦,也是別人家的掌上明珠》這本書描
Thumbnail
何謂「厭女」?簡單一句話:厭女就是男人輕視女人、女人輕視自己。 如果可以,我衷心希望這本書能夠失去它的價值。 作為一本2015年在台灣出版的書籍,10年後的今天,我們是否已轉變為不厭女的社會?
Thumbnail
Claydee-avatar-img
2025/03/24
謝謝淺咖啡的分享! 最近這一兩年才接觸到「厭女」概念,愈來愈常聽到,都覺得自己也是其中一員,不曉得是否心理作用,要找時間來讀原典 : ) 另外,文章裡的張愛玲引用得真好!
淺咖啡-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29
Claydee 很開心看到你的留言☺️還有很多厭女研究的書我也還沒看,只能說相見恨晚。 p.s因為我是愛玲小粉絲,哈哈
在當代電影中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Allan Spielberg)無疑是最耀眼的名字,他的作品總能以獨到的鏡頭視角、情感深度及敘事吸引無數觀眾,做到商業與藝術兼具。 而《法貝爾曼》這部半自傳電影,不僅揭露了導演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家庭支配權與童年傷痕,更成為研究影像藝術、家庭影響與父權主題。
Thumbnail
4/5法貝爾曼
「這日子啊,是要過給自己的,何必在意他人的眼光。」--《國色芳華》 當古裝劇不再只是兒女情長,而能真正觸及現實社會的性別權力結構時,它便有了更多的討論意涵。 《國色芳華》表面上是「大女主」逆襲爽劇,但實際上,它提出了更深的問題:這樣的成功,究竟來自何處?
Thumbnail
3/5國色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