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3/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水族館:美麗的藍色監獄 流淚也無人知曉

    台灣第一座水族館Xpark自8月在桃園開幕後吸引眾多人潮前往,而我也是慕名拜訪的遊客之一。
    在Xpark虐待動物的新聞爆出後,震驚之餘,我查詢了關於國外水族館是否也有類似事件,才驚覺水族館虐待動物早就不是「新聞」。
    過去出國我必定到訪水族館,因為我喜歡深藍帶來的寧靜,更享受被海洋生物包圍的震撼。但,我從未想過,原來在這美好的景色背後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殘酷。
    ▲魚缸前總是有滿坑滿谷的遊客高舉相機拍攝
    ▲魚缸前總是有滿坑滿谷的遊客高舉相機拍攝
    水族館的魚從哪裡來?當然是從海裡捕捉,捕撈方法包含放流刺網、毒魚等,導致許多魚隻在捕撈過程中就死亡;而在運送過程中,缺氧、溫度太高、氨氮積累等因素也會造成魚隻死亡,因此,我們看到展示缸中的魚,其實是眾多魚之當中倖存下來的少數。
    事實是,這些存活下來的魚可能要面臨更大的苦難。美國「海洋世界(SeaWorld)」的公虎鯨Tilikum,在冰島被捉後送到美國作為人工繁殖計畫的精子提供者。在牠 36 年生命中,超過 25 年在水族館中度過,因為出現反抗行為,水族館使用藥物控制牠,過度的壓力讓牠接連攻擊人類。2010年,牠殺死了牠的訓練師。
    2019年,位於保加利亞的水族館Dolphinarium, 一隻才9天大的海豚在表演途中猝死,水族館被質疑讓動物「超時工作」。
    這些虐待行為不說,單就將動物豢養在水族館就已經對牠們早成傷害。以海豚來說,生活在水族館的海豚很容易因緊張早成潰瘍,飼養員經常要幫牠們餵食抗酸藥和腸潰藥;而且牠們對聲音非常敏感,水族館的人為噪音讓牠們無法得到妥善的休息。在海裡,海豚平均每天會遊40英里,但水族館狹小的空間根本無法滿足牠們的需求。
    設身處地想想,原本牠們在海裡自由自在地生活,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卻莫名其妙被人類抓走,還被被迫服從表演、受人觀看來換取溫飽。如果是你,會過得快樂嗎?
    於是,我開始思考水族館存在的必要性。
    有人問:「如果沒有水族館,小孩子如何認識海洋呢?」我想,在網路時代這些資源唾手可得,透過圖片、影像就可以再不傷害他們的前提下,認識牠們,這可比到水族館人擠人、拍拍照更有用。
    也有人說:「看圖片、影像比不上親眼看到來的印象深刻,」想親眼看到不只能在水族館,去浮淺、賞鯨也是一種方法啊,為什麼人類不主動移步到牠們家作客,反而要把牠們抓到自己方便的地方呢?。若只為了滿足「近距離接觸」的一己之慾,就將牠們囚禁起來,這豈不是恐怖情人嗎?
    這還牽涉到一個問題,動物會不會像人一樣有憂鬱症?
    過去笛卡兒提出二元論,強調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存在巨大差異,此後笛卡兒派的思想家便一直主張其他動物僅僅是會自己活動、毛茸茸的玩意兒罷了。到了二十一世紀,文化心理學家則完全不接受動物會憂鬱,對他們來說,憂鬱是一種人類共有的默契,是一種以人類的言語和行為定義出來的歷史產物。
    而情感科學(Affective science)試圖反駁這些看法。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動物福利研究人員韋伯斯特教授(Professor Webster)已發現,牛和其他動物都有恐懼、悲傷、快樂等情緒反應:「我們可以看到牛和羊躺在夏日的陽光下時,懂得仰頭朝向太陽取暖。由此可知動物和人類一樣,也能感受愉快的經驗,並且會積極尋求舒適。
    英國的科學家更發現,動物其實和人類一樣也會出現情緒失落,有時甚至會演化成非常嚴重的憂鬱症,並且需要進行藥物治療。
    尤其是哺乳類動物,牠們和人類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基礎是非常相似的,因此不難推斷,人類和動物的大腦很可能會產生類似的經歷和能力。很多研究人員都認為動物也可能發生與人類相似的心理問題。
    然而因為動物不會說話,即便生理和精神狀態產生了與人抑鬱症相似的變化也很難觀察得出來,但這不代表人類可以選擇漠視動物的權益。
    世界其實正在變好。
    加拿大議會通過了「自由威利」的聯邦法律,禁止在海洋公園圈養鯨魚、海豚和江豚;印度也在2013年禁止了涉及海豚的表演,還宣布由於海豚的高智商,牠們應該享有自己的特殊權利。此外,智利、法國、希臘、匈牙利、尼加拉瓜、瑞士和英國也都已經禁止以娛樂為目的圈養鯨豚。
    那台灣呢?
    我們四面環海,不乏海洋資源,平時不用多少路程就能抵達海邊,離海如此近的我們何必依賴水族館來認識、靠近海洋生物呢?
    先從自己開始改變吧!拒絕去水族館、動物園這些圈養動物的監獄消費,這是我目前可以做到,也應該盡力做到的第一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