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不僅是小孩子們遊樂的好去處,也在觀看這些動物的時候獲得放鬆和療癒,每當假日時間,動物園總是擠滿了人潮,世界各國更是有千奇百種的動物園以及特色動物,動物園的存在不僅讓我們有更多認識動物的機會,對於那些喜歡動物的人來說更是一個可以輕易近距離觀賞他們的好機會,但反思想想,這些動物為了人類的好奇心必須被關在飼養區內,放棄了大草原、一望無際的大海,換來平靜安穩的生活,固定的餵食、沒有天敵、沒有天氣災害的威脅,這樣有符合動物的權利嗎?
以下整理了個三個正方的觀點
動物的存在可以讓我們藉機認識不同種類的動物,不用出國也可以見到世界各國的物種,在這個逛動物園的時刻,我們可以更加親近動物,了解環保議題或是動物的習性,動物園也會不定時舉辦一些親子活動或是營隊,像是餵食、清理、一日動物園照顧者,或是寒暑期舉辦的體驗營隊,延伸出了不只有逛動物園或是休閒娛樂的意義。
動物園裡的環境和食物不但豐富而且營養,不用面對天敵的威脅,保育員也可以給予各種動物適合的居住環境和飲食,在這樣的空間中動物可以更放鬆的生活,沒有危害的繁衍下一代,有助於台灣某些快要滅絕的動物一個繁衍成功的機會,除了在動物園內的照顧,保育員可以更了解此物種的習性,對台灣生態的保育宣傳積極的推廣,創造更多動物居住友善的大自然。
動物園的存在提供了一個重要平台,使科學家能夠進行野生動物的「動物科學」研究,透過實驗來深入了解野生動物的真實需求和面臨的困境,進而意識到野外生存中可能出現的挑戰和危機,以及如何有效保護或復育牠們,國家機關也可以藉由這個場所獲得一些需要的樣本或是觀察。
以下整理了個三個反方的觀點
物園無法有效地提供對動物生態和保育的真實教育。此外,一些動物園可能更像是娛樂場所,而非教育機構,這損害了其教育價值,在動物園裡,大多數人只是匆匆而過,隨意觀賞。研究顯示,只有那些罕見的、體型巨大的,或是剛出生可愛的小動物,才能吸引遊客的目光。其他動物對他們而言似乎平淡無奇,很難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有一項國外研究統計發現,平均每個遊客只花了46秒觀賞猴子,這麼短的時間後,要他們描述猴子的樣貌或特徵可能也難以做到。
隨著人們對野外保育和生態旅遊的興趣增加,一些人認為,將資源投入支援野外保育和生態旅遊可能比維持動物園更為重要和有效。因此,這種轉變可能導致對動物園的需求減少,大家都會把注意力放在動物園內怎麼能夠更有營業效益,或是進駐什麼樣子的攤販比較吸引人,這些商業模式就會逐漸壓過保育意義,最終導致動物園的廢除。
將許多野生動物捕捉到動物園,實際上對它們造成了傷害。舉例來說,許多動物園在動物死亡後,為了維持園內的動物種類豐富度,繼續從野外捕捉新的動物。這樣的做法可能加速野外族群的消失。有人認為,這種不斷補充新動物的做法,僅僅是動物園為了維護其「重視動物福利」形象而已,並不真正為動物著想。
即使以「保育稀有動物」為目的,收容那些面臨生存危機的物種,但從個體角度來看,被捕捉回動物園並非好事。因為動物常常會在動物園中面臨空間不足、缺乏正常社交等問題,這些因素給牠們帶來壓力,甚至使其變得神經質。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被養在動物園中的動物,其生命受制於人類,例如像疫情對動物園營運的影響,迫使人們考慮對其實施安樂死。若真實執行此舉,無疑也是對牠們生存權利的傷害。
然而,無論是出於何種理由支持或反對動物園的存在,動物園都面臨著缺乏資金購買飼料的危機。直接將動物野放自行覓食也並非可行之道。在這種情況下,動物園該如何應對呢?
新明斯特動物園(Neumünster Zoo)
這個動物園養了超過700隻動物,100個物種以上,但是因為新冠病毒,他們必須面臨閉園,但這些動物們不會因為沒有收入而不能吃東西,這些生活的食物開銷和電費一樣要支出,因次園方已經起草了一份安樂死名單。他們預計,如果封鎖狀態持續下去,可能不得不對一些動物實施安樂死,以供給其他動物食用。這則消息震驚了全球──原本溫馨和諧的動物園竟然因疫情而被迫回歸自然的食物鏈,重新演繹生存法則。幸好,許多網友和機構得知此事後紛紛慷慨解囊,希望能支持動物園度過難關;同時,動物園也在政府的批准下,於4月20日重新開放,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參觀,挽救了許多動物的生命。
我們或許都有到了動物園但卻看不到動物的現象,這時我們心情會是如何呢?
年紀小的孩子或許會因此哭鬧,成年人可能會覺得掃興而覺得這個動物園設計不良,舉例造訪臺北動物園時,許多人可能會感到困惑,因為展區內充斥著大量的植物,動物卻似乎難以尋覓。我們這次前往,特別花了很長的時間在雲豹的圈舍前,卻依然無法發現雲豹的蹤跡,雲豹喜歡隱藏在森林中,給人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為了符合牠們的生活習性,展示環境通常會設計得類似雲豹自然棲息地的樣子。然而,如果為了滿足人類對雲豹的觀賞需求,將籠子打造得極為整潔,這樣的環境是否符合雲豹的喜好?
在疫情期間,大家因為不願染上病毒而都關在家,也因爲「封城」斷絕了很多交通工具的運行,許多報導陸續顯示,隨著人類活動的大幅減少,全球各地的碳排放量也急劇下降。在短短幾個月內,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帶來了肉眼可見的戲劇性轉變,舉例來說水都威尼斯的運河,因爲沒有任何的觀光客或船隻通行,污染減少、水面清澈,甚至可以看到水母緩緩游過的光景;或是棕熊大喇喇地躺在馬路上曬太陽的畫面。這些動物的行為讓我們反思了,這個地球到處都是人類開發的土地,那些原本句住在大自然的動物因為人類的開發而被迫離開原本的家園,而建造動物園的本意也是為了「人類的好奇心和觀察」把這些野外的動物圈養起來讓人類觀賞。
從小到大,每當出遊都喜歡安排水族館和動物園的行程,在觀賞這些動物的同時可以獲得放鬆和療癒,總是看著玻璃窗內的動物驚呼:好可愛~
直到現在因為動物福利的問題越來越被大家所重視,第一次接觸到相關議題是野柳海洋公園的動物表演受到動保團體的質疑,這些台上精彩表演的的背後,訓練的過程是嚴格和不符合本性,這讓我們重新思考了動物園的存在雖然對人類是一種好處,但站在動物面的思考呢?
我認為台灣的動物園或許因為佔地問題通常都會使用玻璃窗或是柵欄圍著他們,使他們的活動空間變得比較小,保育員的數量或許也跟動物不成正比,但我印象很深刻的動物園在墨爾本,這是一個野生動物園,我覺得他很注重動物的生態和習慣,園區佔地非常大,沒有看到任何柵欄和玻璃窗(除了昆蟲館和水生動物之外),有大面積的草原和水池,完全還原了原本的生活棲息地,動物的種類也是混種飼養,只有大類分為草食性和肉食性,讓他們更習慣動物之間的交流,透過遊園車在固定時間帶著遊客參觀,這樣不僅留了讓動物喘息的時間,也減少他們的壓力。
我覺得動物園的改進可以從外觀上和建造的模式,像是使用牧場的形式,大面積的圈養,讓他們有自然的地形景觀和生態,設立一些動物園休息的時間,讓動物可以不會因為人多吵雜而不敢出來運動,但在改善動物園還面臨著很多不一樣的問題和關卡,並不是單一方面的改變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我還是支持動物園的存在,要不是有動物園我們或許一輩子都不看到那些稀有種,對我們來說動物保育又離我們更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