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原先找的,是老牌西部片導演安東尼.曼(Anthony Mann;1906-1967),卻開拍不到二周將之解雇,才找上了年輕的庫柏力克。這部影片不知因為太好萊塢或太演員中心或太什麼,總之庫氏日後不願承認是他的作品。而寇克.道格拉斯找上他,緣於1957年演出過他的《榮光之路》(Paths of Glory)而賞識他。
他太犬儒,未必拍得來歌舞片一如史丹利.兜能(Stanley Donen;1924-;曾拍Singing in the Rain、Charade)。他太城市,又富新思想,無意去拍西部片一如約翰.福特或安東尼.曼此種頌詠拓荒馴野的傳統老價值;也不會去拍既誇大暴力又故作攜帶些許草根鄉風的《邦尼與克萊德》如亞瑟潘(Arthur Penn;1922- )。也因為太城市(紐約市布朗克斯人),透過遙遠,極可能有興趣拍南方山蠻人野的《激流四勇士》(Deliverance;1972)(此片人與天競、逐漸一步步逼近不可知險境略有Shining意況),然約翰.波曼(John Boorman;1993-)先拍了。他太孤高自立,也不會去拍緬懷故往如奧遜.威爾斯的《偉哉安伯遜家族》這種中西部舊日家園故事。他雖是紐約人,卻瞻視古今,不會凡拍片言必稱紐約一如烏迪.艾倫;又他雖是紐約人卻從來不涉族裔故事凡拍片必大灑番茄醬如馬丁.史柯西細。
他太挑剔,又究品味,即找文學作品,也必覓得奇絕者,如納波考夫的《婁麗妲》而非淺平文筆的葛蘭姆.格林之《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然前者他畢竟沒把鏗鏘韻句拍出,書文中意淫之潛蘊,壓根沒有形於軟片。後者卡洛.李(Carol Reed; 1906-1976)卻拍得灑脫漫逸。庫氏向以攝影考究稱於影界,也偶在拍片中自執攝影機捕捉另外角度,然《婁》片黑白攝影平鋪直敘,中庸之極;反是《黑獄亡魂》之黑白攝影行雲流水,酣暢有風格。此何也?非庫氏於攝影之浸解不及人,實是構築影片之始的定奪便已然偏差矣;這才是造成《婁》片之風格之平滯而勉往下推狀態。
改編自安東尼.柏吉斯的奇想之書《發條橘子》,以及早為人淡忘的古舊作家薩克雷(William M. Thackeray;1811-1863)的《亂世兒女》(尚且不是他的《浮華世界》名書)可看出庫氏的隻眼獨具,並用心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