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文章
釀人物|好久不見,希區考克先生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raw-image

講到希區考克,大家會如何形容他的作品?

答案應該不出「懸疑」、「恐怖」或「驚悚」等震懾生心理,飽含力道與想像空間的詞彙吧。但若進一步追問:有共同的元素反覆出現其電影之中嗎?可能會有人答道:麥高芬、金髮女郎、中產階級的生活樣態或對男同志的暗示等目前主流最常談論的議題,進而引出作者論、女性主義和甚至現代主義等等,電影理論的面向。

要從希區考克橫跨數十年的創作生涯裡,探究其相似性並整理論之,實屬不易。在相關的討論中,或許以侯麥(Rohmer)與夏布洛(Chabrol)於一九五七年出版的《希區考克:前四十四部電影》(Hitchcock: The First Forty-Four Films)最富盛名,儘管書中分析的電影只囊括希區考克早期作品,但兩人所提煉出的精華,事實上在希氏後續的作品仍反覆出現、一覽無遺,其中包括「罪行與無辜的曖昧不清」、「罪愆在個體之間的轉換」、「迷戀表現負罪的女人」、「沉迷與軟弱的醫治」以及「知情等同危險」。

影迷們應該不難聯想符合上述條件的作品:《辣手摧花》(Shadow of a Doubt, 1943)中的查理叔叔,乍看清白但隱姓埋名在美滿小家庭中的殺人犯,就連教堂悼詞也是讚頌他的善良為人;或其侄女小查理,片頭還純真善良,最後也因為親手造成叔叔的死亡,使她的眼神蒙上一層灰,淡漠看著不堪的事實。這與《擒凶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中的女主角雷同,自詡道德高尚善良的她,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受害,默許了一場謀殺的發生。

《辣手摧花》劇照/IMDb

《辣手摧花》劇照/IMDb

「罪行與無辜的曖昧不清」造就道德的模糊性,讓罪愆不斷轉換,在不同人身上成為不同形貌:慾望、罪惡感或純粹的邪惡。細數許多希區考克作品中的悲劇,最終都將落在罪過本身的灰色地帶上。也因為犯罪者總是為了另一個人才犯下罪行的,罪行等同於被「交換」,如《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 1959)中的主角因為他人犯下的謀殺而被追殺、《驚魂記》(Psycho, 1960)偷竊的罪行被過渡到諾曼謀殺的罪行上等,而《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1951)的陰謀,則是更名副其實的交換罪行。

上述特色亦同時出現在著名的《迷魂記》(Vertigo, 1958)中,主角史考提誤以為自己沒能阻止一場自殺,陰錯陽差反倒成為另一樁謀殺案的一部分。他在過程中也迷戀上茱蒂/瑪德蓮的二重身(doppelganger),雖然兩個身分皆具罪過,但仍是受男人擺佈的道具。同樣地,史考提自以為知情瑪德蓮的秘密,最後陷入自身心理的險境,真相大白的時刻,史考提與瑪德蓮等人皆因爲知情陷入危險,甚且死亡;也在同場戲中,史考提拖著茱蒂爬上塔樓的台階,相當於進行「暴露療法」(flooding therapy),對自身治療生理上的懼高以及心理的桎梏。

《迷魂記》劇照/IMDb

《迷魂記》劇照/IMDb

而本文將特別著重《迷魂記》、《北西北》和《驚魂記》三部為人所知的經典,與各位分享重看、細思後,越發有趣的部分──「形狀」以及「戲劇」。本文將試圖探訪從未被踏足的這條幽徑,試圖建立橋樑與上述侯麥與夏布洛作出關連,也期盼影迷們能有全新的視角,重新認識這位電影大師。

形狀

從《驚魂記》的開頭設計開始:橫豎穿插的黑灰色條紋,上上下下結合又分離,如同拼圖一般拼湊出演職員表,片名由一條中間水平黑線一分為二推開,這些圖案一直延續到片頭,用同樣方式推開「之」字形的導演名字,名字本身被不均勻的豎線推離視線,暗示著一種肢解和分叉的預感。最後條紋逐漸消散,瀰漫擴散於鳳凰城上空,似乎也預示著邪惡的暴力已經悄無聲息地融入城市、故事之中。

《驚魂記》片頭劇照/IMDb

《驚魂記》片頭劇照/IMDb

這份水平與垂直刻意的衝突,也在希區考克與楚浮的訪談中被提到:「這就是我們的構圖:一個垂直區塊和一個水平區塊」(註一),而這份聯想明顯反應在兩次謀殺上的地點上。第一次的謀殺,發生於無名的現代汽車旅館,第二次──偵探的死──則在傳統哥德式宅邸中上演,兩個地點分別圍繞著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的畫作〈西部汽車旅館〉(Western Motel, 1957)與〈鐵路旁的房子〉(House by the Railroad),希區考克將其美術設計的靈感也歸功於愛德華.霍普的創作,而〈鐵路旁的房子〉更象徵著美國的衰敗。

平行的汽車旅館以及垂直的宅邸,兩者除了在視覺上提供衝突對立,它們的並置更強化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歷史張力,格奧爾格.希斯蘭(Georg Seeßlen)提及「汽車、旅館、警察、馬路、辦公室、金錢、偵探等等──它們是當今時代肯定現實和放棄歷史的符號;莊園、動物標本、乾屍、樓梯、刀子、化妝服飾──這是來自於被禁的過去的可怕形象庫的符號。正是兩套符號體系之間的對話,它們透過對立而非類似產生的相互關係,創造了這一驚悚影片的視覺張力」(註二)。因此,諾曼的精神分裂更預告著他注定要在現代與傳統間無止盡的徘徊,成為美國意識形態在歷史傳統的背景之中,為當下真實社會經驗定位的無能為力。(註三)

同理,許多場景亦在凸顯瑪麗安是兩相消融下悲劇的呈現。片頭山姆與瑪麗安纏綿後,山姆站在畫面左邊,瑪麗安躺在床上,垂直與水平的構圖再次出現。直到瑪麗安驅車離開鳳凰城,雨刷運動形成的弧線劃開擋風玻璃,中斷雨水垂直的滴落,穩定性唐突的消失即預告了她的慘死;貝茲太太(或說諾曼)在浴室置瑪麗恩於死地的場景,亦清楚目睹本該連續的水柱,被冷酷地手起刀落劃開,水流變成不規則的視覺表象。

《驚魂記》劇照/IMDb

《驚魂記》劇照/IMDb

事實上,浴室的設計早就暗示了悲劇的命定,以浴簾的掛桿與牆面為軸,蓮蓬頭的水柱就如從對角線發出,瓦解了縱橫的穩定性,甚或從一開始就沒有所謂的秩序。自始至終失序的崩潰,也呼應了《驚魂記》無處不在的瘋狂和邪惡。

垂直水平的衝突,一如擋風玻璃上被擾亂的水流,化作不規則的弧狀模糊疆界,秩序與混亂雙雙彼此滲透,彼此交融。當弧形延伸到極致,即是瑪麗安死後,血液和流水混雜一起,那從浴缸旋轉流走的旋渦。隨後,畫面淡入瑪麗安已無生氣的眼睛,攝影機一邊往後拉,一邊朝旋渦相反的方向旋轉,接著攝影機猛然後退,貌似瑪麗安迅速離散的魂魄。

而在視覺表述更顯著的《迷魂記》中,「漩渦」甚至貫徹全片。

《迷魂記》片頭早已為這離奇詭譎的故事預告不祥的結局。片頭的設計從一個女人的左下臉開始,鏡頭左移換成嘴部特寫,演員名單逐一晃進視線。畫面接著緩慢直上,捕捉那雙略顯疲憊的眼睛,不料,它卻慌張地顧盼左右,然後猛然直視前方。下個鏡頭用一個大特寫拍攝了右眼,灰白畫面也被厚重的豔紅覆蓋。最後,眼睛睜大,清晰看向即將發生的悲劇,看向還不知情的我們,直譯為暈眩(Vertigo)的片名也緩緩推向我們,隨後即是一連串抽象的「漩渦」狀圖形。

後續的敘事──史考提的懼高症、史考提對茱蒂的迷戀、瑪德蓮丈夫操弄的陰謀──滿是呼應漩渦的情節設定。希區考克藉著名的推軌變焦(Dolly Zoom)完美整合使人暈眩的元素,推軌變焦原理是讓攝影機沿著軌道遠離拍攝物同時變焦,造成視覺上的錯覺,渲染出不自然的三維立體感;也由於拍攝者(通過操縱鏡頭)接近實際空間中的危險,同時(通過攝影機運動)又沿軌道與之拉開距離,完美模擬生心理極端眩暈和迷失的狀態,又在片中藉著主觀鏡頭的強化,甚而使觀眾感受若即若離忽遠忽近的心理錯覺。

《迷魂記》劇照/IMDb

《迷魂記》劇照/IMDb

漩渦也作為劇情中重要的提示。史考提軟硬兼施勸誘茱蒂將頭髮向上盤,最後在螺旋狀的頭髮就位後,茱蒂總算成為瑪德蓮,完成史考提的願望,他的心理狀態與認知亦回到當初迷戀瑪德蓮的剎那。攝影機接下來環繞兩人的擁吻,環形的運動軌跡讓彼此的輪廓逐漸於黑暗中模糊,漩渦越陷越深的本質,也讓史考提發現事情真相。茱蒂的死亡讓敘事達到真正的圓滿,史考提克服了懼高症,但他最沉重的悲痛恐怕才剛剛開始,一如故事的起端。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785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4.6K會員
1.8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釀人物|下一代巨星席位的強勁挑戰者──千黛亞打開千黛亞的履歷,你可能會以為這位女星在收集某種演藝界十項全能的認證。27 歲的她,IG 追蹤數是非常驚人的 1.8 億、是艾美獎史上最年輕的劇情類最佳女主角(而且兩年後再得一次)、曾在 2013 年出過唱片(後來也持續配合影視作品推出單曲)、於 2023 年的科切拉(Coachella)音樂節表演
Thumbnail
avatar
Lizzy
2024-05-02
釀人物|「製片的務實,是對電影的極致浪漫。」──專訪資深監製葉如芬 「做電影就是一種堅持吧。每部片其實都有自己的難關,就是因為每一部電影都是新的生命,我反而會覺得因為無法預期,所以在製作每部電影的時候,我都視為挑戰,去面對它就對了。」
Thumbnail
avatar
釀電影
2024-03-28
釀人物|十八年後,依舊是十八歲的吉高由里子敢愛、敢恨,卻永遠笑得像個小孩的吉高由里子,其實和《致光之君》的紫式部一樣,她們都是在創造歷史與傳奇。在寫這篇文章前,便決定要用演員濱田岳的一句話當作收尾:「無論什麼情況,都依然是吉高由里子的樣子,真的很帥氣。」這就是吉高由里子可以持續站在一線女演員位置的原因。
Thumbnail
avatar
CharMing
2024-03-21
釀人物|不可預測的危險魅力──瓦昆菲尼克斯電影類型或預算規模不在他接片的考量之內,只重視創作者是否有獨到的眼光、以及足夠的能力去完成作品,我想這是瓦昆擔綱的作品無論評價好壞,都別具特色的主因。即使是最接近「主流」的改編電影《小丑》,都令人感覺這不是瓦昆也加入漫改電影潮流了,而是亞瑟佛萊克一角被帶進瓦昆的氣場與意志裡,以從未出現過的方式呈現。
Thumbnail
avatar
Lizzy
2023-12-11
釀人物|熱愛打字機的「國民老爸」──影帝湯姆漢克斯如果你很想了解一部電影製作的過程,但對於教科書式的電影入門書籍難以進入,那麼本書就是你的最佳選擇。漢克斯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將電影製作的過程說得清楚又有趣,藉由讓讀者代入電影製作公司新雇員的角色,進入電影圈這個繽紛大觀園,時而透過劇中人物之口嘲諷業內生態,時而溫馨描繪出這行的喜怒哀樂與遭遇的疑難雜症。
Thumbnail
avatar
Lizzy
2023-10-17
釀人物|我可能是太喜歡演戲了──白開水演員高橋一生「我認為誓死捍衛自己的夢想和目標,不一定是對的事情。因為可能在放手的瞬間,事情才會開始。也可能從那個時刻起,某種存在於我們身上的『感覺』才會變得有實感。」
Thumbnail
avatar
CharMing
2023-09-25
釀人物|從法國到台灣──專訪《榮耀之路》導演哈希德阿米童年的故鄉往事、在異鄉走過的一草一木、每一段已成追憶的爭吵、暢談、擁抱都成了生命無法承受之重。「我們會永遠記得你」是心碎的哥哥對弟弟最後的承諾,也是《榮耀之路》問世的理由。
Thumbnail
avatar
釀電影
2023-09-19
釀人物|神會摸摸你的頭,說你做得很不錯──專訪《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紀錄人王耿瑜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參與台灣新電影,拍《戀戀風塵》,可是那時候我還年輕、不懂,只是覺得很有意思,想去做一個小螺絲釘,所以我也是透過做《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30》去了解原來所謂的新電影、與這些創作者是在做什麼,或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是什麼。
Thumbnail
avatar
Levy
2023-09-18
釀人物|從說故事姐姐成為說故事的人──專訪《查無此心》項婕如項婕如可說是在一演戲後就愛上表演,立志要當演員的。當然她也知道演員的工作與經濟極不穩定,於是便開始了勤奮的打工生活。護校專業的她跑去當說故事姊姊、陪讀姊姊,也陪孩子練琴,每天朝九晚九,住校又在打工處解決三餐的她,很快地就為自己攢了 20 萬,這才勇敢踏上演員之路。
Thumbnail
avatar
雀雀
2023-09-04
釀人物|不只青春,還有愛與成長與告別──相米慎二與相米慎二長期合作的製作人伊地智啓,以及帶他入行的長谷川和彥,都說相米慎二是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孩(包括在《水手服》當副導的黑澤清)。那種伴隨著「山雨欲來」前濕濕黏黏的騷動、燥動與生澀,相米慎二知道如何捕捉它、轉化它、柔和它,並將那種生澀,轉化成電影裡最強烈的能量。
Thumbnail
avatar
括號君
20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