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台北幾碗好乾麵

2020/10/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南村小吃店炒麵。Credit: bangdoll @flickr CC BY-NC-SA 2.0
台北,這個了不起的城市,人有時想找一些東西來勾起他的記憶。
好比說,想找一找小時候隨處可見的小河(當然,早不見矣)。好比說,想到日本房子集聚的長牆巷弄去鑽一鑽、繞一繞(當然也很少了)。又好比說,你想看一看火車的鐵軌、聽一聽平交道柵欄噹噹噹噹放下的聲音(當然更沒有了。萬華到新店的那一線,拆掉變成了汀洲路;「淡水線」變成了捷運;「基隆線」也地下化了;地面上的「復興橋」、「復旦橋」都拆了。)
有時和遠方的朋友聊到台北,我偶會說:「下次到台北,來嘗他幾碗乾麵吧!」
因為麵條,總算還把台北維持得像一個猶頗深厚的老城市。
街巷裏的麻將聲,不多了,撐不起一個老城市。河面上的龍舟競賽,也不足撐起老城市。搞不好早上公園的太極拳,在台北還稱得上深厚。
但只有吃麵,台北真還算得上老練世故!
今天先說乾麵。
一、林家乾麵(泉州街11號)。賣的是福州乾麵,醬汁淋進去,幾乎沒增添什麼顏色,然味道腴美。這是當年台北的「城南」最風行的麵點,也是公教人員最暖胃的早點。而「林家」幾十年來最樹立成標竿。
二、延平南路福州乾麵街。台北市的「城內」(四個城門之內),昔年也有很多的「凹槽」,往往是小吃攤販雲集之處。延平南路的121巷,便是我少年、青年吃福州乾麵最多的一個凹槽。如今早已驅散。倒是「樺林」(中華路一段91巷15號)和「中原」(延平南路164號)這兩家店還能留守在這條路上,供應當年的煙汽、麵香。
其實,延平南路一直向南,過了愛國西路,再南,一直接近植物園,這仍然保有「老南城」的幽靜,不只是吃麵的好地方,也是懷舊的好區塊。
三、頂好紫琳(忠孝東路四段97號B1)。這是四十年前東區開始興起,台北人在商場的地下樓吃東西的古典版本。紫琳的炸醬麵頗受歡迎,而蒸餃牛肉捲餅等也照樣桌桌皆有。紫琳已然是大店了,但排隊的上班族照樣依序入座。
倘若以八十年代的國語流行歌曲風景來相喻,則進到「紫琳」,看到白領男女進食,可以耳中潘越雲、陳淑樺的歌曲來搭配。五、六十年代的美黛、紫薇,或是林黛的《藍與黑》《癡癡的等》這些曲風,則必須和泉州街、延平南路的街景(甚至有三輪車的穿梭)來作輝映。
四、永康街鼎泰豐(信義路二段194號)。老台北若不時進鼎泰豐,只是尋常過日子式的快快吃一碗麵,加上一碟泡菜,就這麼吃完抹抹嘴走了;這是過台北日子最世故的表現。當然,這像是吃點心,最適宜在下午三、四點鐘,排隊人潮已少了。
這一碗乾麵,要不是擔擔麵,要不也可以是炸醬麵。想吃紅油燃麵也行。
永康街也是台北的一塊老生活區。五、六十年前這裡的過日子人家就能吃到最道地的生煎包子、煎好再鉗入炭爐裏烤的蔥油餅,以及早期的牛肉麵。這是一個世故的吃區,如今至少還有鼎泰豐這樣的世界級佳店將它延續下去。
五、南村小吃店(莊敬路423巷8弄14號)。這店賣的是手擀家常麵,香港朋友來,我最愛帶他們吃這種麵,乃香港主要吃的是碱麵也。
「南村」有頗多乾麵,但我最常點「炒麵」。乃他把肉絲、青江菜絲、高麗菜絲皆炒進去外,主要還投入了蛋花,遂令麵汁中還融入了蛋的腥香氣所化出的鮮韻,這是他處嘗不到的美味。
這裏如今是「信義區」,是台北近二十年最繁華地。但五十年前台北學子上軍訓課到山坡邊打靶,離這兒並不太遠。可知此區之荒涼。
六、天母劉媽媽(天母西路3號1樓之60)。這也是台北最有特色、最偏處北隅的一家極好乾麵店。十多年前我愛吃擔擔麵,最近我愛上「酸菜碎末麵」。酸菜醃得正好,肉末一混和,拌在細麵裏,真是絕妙。他的小菜,也是每碟精心製出,他的湯也好。
天母雖偏北,又沒捷運,但這一碗麵,值得跑遠。
台北可說的事很豐富,我今天想想用一碗乾麵來把這個極有意思都市串起來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舒國治
舒國治
舒國治,散文家,一九五二年生於臺北,先習電影,後注心思於文學。遊記中擅寫庶民風土、讀書遊藝、吃飯睡覺、道途覽勝,有時更及電影與武俠。文體自成一格,文白相間,出版有《門外漢的京都》、《臺北小吃札記》、《水城臺北》等著作。現以專題《理想的下午2020》在方格子展開全新寫作計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