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減塑不代表環保,「對環境的同理與付出」才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別鬧了,就算你淨了100次海攤,假若平時的心態與生活習慣不環保,那你也只是付諸勞力去購買破壞環境後的贖罪券,還有那自我安慰以及自以為的環保認證。

曾經參與幾次淨灘(山)活動,與一群人共同努力一點一點的拾起垃圾,到最後將沙灘該有的樣貌還於大自然確實讓人感動,不過到後來感到更深的是無力,拼命的淨灘但垃圾的源頭沒有改善,那永遠都有淨不完的灘。
國內知名環保淨灘團體Re-Think創辦人黃之揚曾在受訪中提到,在一次夏日炎熱的酷暑下淨完攤,大家衝進附近便利商店裡吹冷氣納涼,同時無可避免的打開一瓶瓶一罐罐的飲料水來飲用消暑,當下他強烈的意識到,淨灘到底是為了什麼?在一個強烈的糾葛矛盾中很是為難。
Photo:Re-think

近年環保的意識逐漸的上升,從較早以前的”垃圾分類”、到近年較為人所重視的”塑料使用”、再到強調無化學破壞成份的產品相繼問世如海洋友善防曬乳等、甚至許多人開始對環保有更深刻的概念認識等等,循序地一個時代都比一個世代更往前踏了一步。不過現今大眾普遍對環保的意識似乎在一個巨大的關隘口難以跨越,正處在「表層的環保」做得盡善盡美的階段,但對環保根本核心概念還有許多認識的空間。


回收只是第一步 減量才是目標


寶特瓶可以回收、鋁箔可以回收、薄塑料可以回收,理論上大部份垃圾都是可以回收的,但是當製造的量遠超回收的速度與效益成本,那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以寶特瓶為例,寶特瓶本身是有較高的回收價值,但是它回收的量能不如製造,以台灣近年超高寶特瓶回收率95%為來說,剩下未回收的5%代表著每年差不多會有3億支寶特瓶被當作垃圾無法回收(不是燒掉就是丟棄)。至於鋁箔與薄塑料對許多回收業者而言,它們回收後的效益太低完全不符合回收的成本,無利潤的業者乾脆就當一般垃圾處理掉,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確實的垃圾分類,最後其實都屬”一般垃圾”。
Photo:Science
「禁用吸管會產生的風險是讓人自我感覺良好,企業和個人可能覺得不用吸管就已經盡力減塑了。」史丹佛海洋解方研究中心主任Jim Leape。

一個產品的材質是否真的環保很難去量化(包含製造過程所有投入的資源、使用後的回收處理,甚至是過程中的”運輸”等等完整生命週期間所造成的能源消耗)。以塑膠吸管為例,製造時的碳排與耗能遠遠低於各類環保吸管,若經過妥善的回收處理會比低使用率的環保產品還要環保。而替代塑膠吸管的「紙吸管」只要一碰到食物飲品就只能當成垃圾不可回收,反而塑膠吸管還能回收。所以紙吸管真的比較環保嗎?對,以「自我感覺良好」以及「可憐的海龜」來說這絕對是很環保。

至於環保袋呢?經過英國環境局的研究顯示,一個棉製的環保袋需被使用131次後,才能與一次性塑膠袋一樣「環保」。所有的「環保產品」都是如此,為了環保購買了更多環保產品,若不重複好好使用都是對環境造成更大的傷害。環保產品的設計立意是改變消費與使用習慣,而不是購買環保產品而自覺環保;關鍵不在材質,而在使用方式。

我們時常在批評無良企業破壞環境,但企業也是因商業模式而生,而有消費者才有商業模式,所以根源大可從自己做起。我們的力量小的微不足道,但如果每個人都做一點點(一年少使用10個寶特瓶、少拿10個塑膠袋),以台灣人的人口來說每年將少掉兩億支廢棄垃圾。「不買」、「不拿」、「拒絕使用」才是環保的方式。



「別期待政府會為環境做多少努力,而是從身為消費者的你我做起。」-Patagonia


Worn Wear , better than new除了環保團體的宣傳意識影響外,近年改變我最大的應該就是Patagonia創辦人Yvon Chouinard的書《Let My People Go Surfing》(越環保,越賺錢,員工越幸福!:Patagonia任性創業法則),他是個天生的夢想家,除了講述全球知名戶外用品Patagonia企業的茁壯與核心理念外,其中更是融和顛覆世界的大膽想像,透過這間戶外服飾企業將自身對生活的態度、對環境的同理、對社會的願景等,這些堅持的信念與核心價值持續地傳達影響許多人。
(熟知戶外用品的朋友都知道,有時候穿著Patagonia服飾,除了它是業界最頂尖的產品設計外,很多時候是對這品牌的認同與信仰。)

Buy less,「Demand more」減少購買,同時對環境抱有更高的自我要求。

從公司起家的第一件商品:岩械的發明(攀岩運動原本釘死在牆面上的岩釘改成可拆卸的岩械)並努力推廣「Cleaning Climbing」,就是深深思考自身與環境關係後突破的想像,很難想像在當時環保意識極弱的年代會有如此遠見的思維。到了後來在業界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有機棉製品、禁用橘色染料(在當時橘色染料毒素極高在製程中破壞較大)、帶頭發起捐營業額1%給環團計畫、鼓勵物品自己修補舊衣翻新的Worn Wear計畫、至今仍站在第一線抵抗為環境帶來衝擊的水壩工程、近期關注鮭魚養殖的問題等等。當今的環保意識、環保法規、業界環保標準的起源許多都是源自於Patagonia,如何能不受人喜愛!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在某年的黑色星期五期間刊登了一則廣告,以「不要買這件夾克(Don’t Buy This Jacket)」為標語,針對品牌自家的外套可能會造成的環境衝擊加以說明,並發布了一篇文章,內容關於消費模式可能引發的環境挑戰,打臉自家的主打商品這在當時造成了極大的話題性,堪稱史上以環境結合品牌最成功的行銷。


因環保而生的素食主義者(Vegan)


畜牧業對於環境的衝擊程度有著無法忽視的影響,這之中除了政府與企業間潛在龐大的利益及政治關係外(甚至連環團都得三緘其口),最重要的倒覺得是我們自身食肉的習慣與利益(快樂),很難輕易為日常生活完全感受不到「高大上的環保」所犧牲。以下記錄自《畜牧業的陰謀》:


1.吃一個漢堡,生產過程中需要花2500公升的水(少吃一個漢堡可以連續一周每天在浴缸泡澡)
2.每生產1公升的牛奶,需要1000公升的水
3.一頭牛一天要吃65公斤飼料喝130公升的水
4.全球運輸業的空氣汙染佔溫室氣體13%畜牧業卻佔51%(動物呼吸及排放的廢物)
5.亞馬遜正在消失的雨林中有91%的破壞來自畜牧業,砍筏樹林開墾土地進而放牧或種植飼養用作物(而不是運輸業製造業)
6.牲畜所產生的廢物是全人類所產生廢物的130倍
7.每天全世界大概仍有十億人口挨餓,但全世界種植的穀類豆類有超過50%以上拿去餵給了牲畜
8.我們可以從種植植物獲得的蛋白質是肉類的15倍
9.若以環境衝擊較低的草飼牲畜記算:18平方公里產36噸肉,台灣人每人每年吃77公斤肉,如果把台北市土地全剷平放牧只能養活7000人(不到台北市1%人口)
10.以當今漁撈技術(大型魚網) 每撈454公克的魚,網中還會有多達2公斤的非目標野生物種稱之「誤捕」,過度濫捕造成海洋資源的枯竭

以我自己為例,最開始不吃牛確實是因為環境的污染因素,如今其它肉類也盡可能少食用更多的原因而是因為「尊重生命」。
我們短暫食肉的快樂,對其它生命卻是造成極大的痛苦。可以去想像今天到一間藉透明玻璃就可以看到廚房料理的餐廳用餐,你眼睜睜地看到一頭牛(或雞)在尖叫抵抗掙扎痛苦的狀態下被殺死,接著處理切成肉排並料理送上桌時,你仍可以瞥見廚房角落剩餘的動物屍塊牠們死前掙扎扭曲的臉上正留著眼淚,回頭再看餐桌前這份美味的料理,你還吃嗎?

牛奶的生產是藉由不斷的人工強迫受精刺激乳腺(一直被強暴漲奶)。Photo:The New York Times
因為人類非絕對必要的慾望,創造了肉類食品工業鏈,在肉品工業下我們日常生活根本不會有這道透明的玻璃,很難去感受去思考「肉」是如何而來,習以為地常投身在消費美食享樂的環境中,不再為食物抱持感恩的情緒。我們看到動物的表演秀、我們看到水族館海洋生物生活的狹小空間及園方飼養疑慮,我們會為此批評抨擊業者的殘忍,不過仔細想想,我們什麼時候這麼會捨身處地為動物著想了?在餐桌前還有誰用力地捍衛動物的生命?



環保:理解、同理 與付出

環保的核心某部分是有意識的消費,減少購買、認清需求與購買多功能性物品,但有趣的是「減少消費」這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是異常危險且很難成立的事,於是商人們不斷地打著環保的旗號賣商品,任何東西標上環保就能賣更好一樣,而消費者也不假思索的因為買單這種「環保」而大肆的購買,以滿足「我很環保」的想像與社會肯定,實在令人覺得諷刺。

淨灘不完全等於環保,淨灘永遠比不上有意識的消費(從根本減少垃圾);淨灘是參與活動,減塑(減少垃圾)是生活習慣,而真正的環保應當是融入生活之中時時保有的思維模式。我認為環境保育到頭來都指向同一件事:理解、同理與付出。能夠因為這種對環境的同理心而犧牲生活上的不便利才是環保。




話說…..
若是拉至更宏觀的角度去想,之於亙古的天地,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份,人類當代價值所認為的「破壞行為」某種程度來說也是「自然」的一部份。以命定論的角度,假使地球壽命有100億年,攤開它仔細看看”人類篇章”這一頁,也許人類本身就是被設計成會破壞的物種,也許這種行為本身存在某種意義,也許這種破壞是為了某種再生。
avatar-img
4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翰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烏托邦代表著,一定程度的階級與統治、抑制思想與學習,甚至是藝術與科學,以徹底制約的運作方式讓群體社會維持在一個極度穩定、和平、人人快樂的狀態;而反烏托邦則是更注重自由、個人思考、靈性創作、自我成長與追求、情感表溢等等,但是相對存在混亂。
使用Google Maps導航會使用「行進方向朝前」還是「北方朝上」模式? 想必大部分人都是用最直觀的前者,但有時候若想好好了解一個地方我反而會用「北方朝上」模式,更熟悉座物之間的相對位置(用「行進方向朝前」永遠不會都在迷路依賴導航阿),不過就需要更強的方向感。..人的本能方向定位分為
烏托邦代表著,一定程度的階級與統治、抑制思想與學習,甚至是藝術與科學,以徹底制約的運作方式讓群體社會維持在一個極度穩定、和平、人人快樂的狀態;而反烏托邦則是更注重自由、個人思考、靈性創作、自我成長與追求、情感表溢等等,但是相對存在混亂。
使用Google Maps導航會使用「行進方向朝前」還是「北方朝上」模式? 想必大部分人都是用最直觀的前者,但有時候若想好好了解一個地方我反而會用「北方朝上」模式,更熟悉座物之間的相對位置(用「行進方向朝前」永遠不會都在迷路依賴導航阿),不過就需要更強的方向感。..人的本能方向定位分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們有淨灘過嗎? 跟著專家淨灘吧! 近期「淨灘」活動在台灣極為盛行,也有各大企業搶著認養海灘、舉辦淨灘活動,但是台灣這麼多人「淨灘」,為何海邊的垃圾還是源源不絕的呢?跟著專家淨灘吧!
Thumbnail
我分享了嘗試減塑生活的經驗,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攜帶食物袋、保溫瓶、餐具的習慣,消除塑膠袋的使用。並提到在市場購物,如何使用自備包材以及所面臨的困難點。
Thumbnail
台灣人對手搖飲的熱愛有目共睹,平均每年喝掉超過10.2億杯。然而,這些飲料瓶不僅可以回收,還能變成各式各樣的新商品。全球許多品牌商重視環境永續,不僅關注減碳,也希望能夠實現回收再利用。 ESG與循環經濟的重要性 ESG(環境、社會、治理)和循環經濟被視為推動永續發展的雙重引擎,是企業和投資者
Thumbnail
身為一個環保人士(?,曾經參加過系上的淨灘活動,大家在淨灘後,立刻購買小攤販的香腸、炸物,製造出紙袋、塑膠袋及竹叉的垃圾。 那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那這樣淨灘的意義為何?淨灘,當下清理乾淨了,但是垃圾還會源源不絕的沖上岸,因為源頭製造者,還在持續的製造垃圾。 你以為這些垃圾不是你製造的嗎?
Thumbnail
國際淨零排放趨勢下,循環經濟成產業供應鏈減碳和淨零轉型的重要關鍵,如何將產業鏈中的廢棄物當成材料,再製成可用產品,建構共生共存平台,形成永續循環的生態產業,成為豐溢綠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創立的契機,期待更多人能看見資源再利用的價值,解決塑膠垃圾引起的環境污染,達到循環經濟目標。
可降解行業從業,從現在歐盟關於塑料循環經濟看來,歐盟近期政策主要提倡的思路是鼓勵循環再生塑料的使用,延長塑料的使用生命週期。從市場方面看,歐美市場關於塑料環保的使用邏輯按先後順序是: 1、recycle材料 2、生物基材料 3、可降解材料 - 其中可降解材料中更看重的是海洋降解。
Thumbnail
觀音山生態放流和淨灘活動旨在呼籲人們合法並政府支持地參與環保活動,這對海洋生態修復至關重要。該活動促進了要盡可能的回收和集中垃圾來幫助減輕海洋汙染。該活動也取得了廣泛的社會迴響,在美國、大陸及香港等地引起廣泛關注,共同參與這些節能活動。
Thumbnail
過去曾經有短暫地挑戰過無塑生活,其實並不算困難,只是需要以這項需求來重新規劃生活,例如要帶哪些餐具、要在哪裡洗滌餐具、在哪些餐廳用餐不會製造塑膠垃圾等等;我想有些壓力的地方,是在於我們需要讓店家改變他們的作業SOP,有些店家會因此不滿,但也有許多人會稱讚我們環保,我遇到的經驗是後者居多。
Thumbnail
當我們踏上低碳生活的旅程,最初的探索往往引領我們思考:「環保的第一步應該是什麼?」多數人會立即想到「回收」這項基本而關鍵的行動。如果老闆今天決定要做瓶罐回收,你會怎麼開始呢?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們有淨灘過嗎? 跟著專家淨灘吧! 近期「淨灘」活動在台灣極為盛行,也有各大企業搶著認養海灘、舉辦淨灘活動,但是台灣這麼多人「淨灘」,為何海邊的垃圾還是源源不絕的呢?跟著專家淨灘吧!
Thumbnail
我分享了嘗試減塑生活的經驗,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攜帶食物袋、保溫瓶、餐具的習慣,消除塑膠袋的使用。並提到在市場購物,如何使用自備包材以及所面臨的困難點。
Thumbnail
台灣人對手搖飲的熱愛有目共睹,平均每年喝掉超過10.2億杯。然而,這些飲料瓶不僅可以回收,還能變成各式各樣的新商品。全球許多品牌商重視環境永續,不僅關注減碳,也希望能夠實現回收再利用。 ESG與循環經濟的重要性 ESG(環境、社會、治理)和循環經濟被視為推動永續發展的雙重引擎,是企業和投資者
Thumbnail
身為一個環保人士(?,曾經參加過系上的淨灘活動,大家在淨灘後,立刻購買小攤販的香腸、炸物,製造出紙袋、塑膠袋及竹叉的垃圾。 那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那這樣淨灘的意義為何?淨灘,當下清理乾淨了,但是垃圾還會源源不絕的沖上岸,因為源頭製造者,還在持續的製造垃圾。 你以為這些垃圾不是你製造的嗎?
Thumbnail
國際淨零排放趨勢下,循環經濟成產業供應鏈減碳和淨零轉型的重要關鍵,如何將產業鏈中的廢棄物當成材料,再製成可用產品,建構共生共存平台,形成永續循環的生態產業,成為豐溢綠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創立的契機,期待更多人能看見資源再利用的價值,解決塑膠垃圾引起的環境污染,達到循環經濟目標。
可降解行業從業,從現在歐盟關於塑料循環經濟看來,歐盟近期政策主要提倡的思路是鼓勵循環再生塑料的使用,延長塑料的使用生命週期。從市場方面看,歐美市場關於塑料環保的使用邏輯按先後順序是: 1、recycle材料 2、生物基材料 3、可降解材料 - 其中可降解材料中更看重的是海洋降解。
Thumbnail
觀音山生態放流和淨灘活動旨在呼籲人們合法並政府支持地參與環保活動,這對海洋生態修復至關重要。該活動促進了要盡可能的回收和集中垃圾來幫助減輕海洋汙染。該活動也取得了廣泛的社會迴響,在美國、大陸及香港等地引起廣泛關注,共同參與這些節能活動。
Thumbnail
過去曾經有短暫地挑戰過無塑生活,其實並不算困難,只是需要以這項需求來重新規劃生活,例如要帶哪些餐具、要在哪裡洗滌餐具、在哪些餐廳用餐不會製造塑膠垃圾等等;我想有些壓力的地方,是在於我們需要讓店家改變他們的作業SOP,有些店家會因此不滿,但也有許多人會稱讚我們環保,我遇到的經驗是後者居多。
Thumbnail
當我們踏上低碳生活的旅程,最初的探索往往引領我們思考:「環保的第一步應該是什麼?」多數人會立即想到「回收」這項基本而關鍵的行動。如果老闆今天決定要做瓶罐回收,你會怎麼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