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論壇有三大循環系統的介紹,分別為塑膠、金屬與生物循環。而其中塑膠的循環是筆者最為感興趣的題目之一。「塑膠」因為採用化石燃料、難以分解,而常常被認定是生態危機的元凶。最近BBC的一篇訪問報導透露塑膠袋原先的發明動機,其實是為了替代造成大量森林砍伐、材質脆弱的傳統紙袋。然而人們的消費思維與習慣調適錯誤,而沒有將資源使用效率極高、方便耐用的塑膠製品循環利用,遂累積成如今的環境、生態危機。但,如果我們把這些塑膠,導入循環經濟的模型呢?
塑料全循環 回收再製改變思維
這次論壇邀請到大豐環保科技的林盟洲董事長進行分享,其企業透過回收站、企業服務、O2O回收等眾多業務形態,致力推動塑膠循環。大豐在接收到回收物後,透過「人員分選、打包成磚、解包、粉碎、比重分選、清洗、脫水、混煉、抽粒」一連串的繁複手續,將一個個塑膠回收品變為初級物料、賦予新生。
不過,這樣的模式也面臨供需市場的許多挑戰。再製過程中多元材質間的區別、顏色的不同等都在在地挑戰著各個環保廠商。再製後的塑料要作為商品再次上架,更得尋找願意接受消費者對於衛生、安全以及耐用度質疑之廠商作為物料的下家,整個過程可以說是困難重重。這也凸顯出了大豐對於自身目標的堅持,每位員工的點滴努力、技術的革新、品質管控確保再生塑料的品質,以及對於合作夥伴不間斷的尋覓而成功合作。一個個階段始終如一的精神,漸漸地達到自身企業、合作夥伴、消費者,加上環境與社會的多方共利。
獲得諸多國內外的環保認證,大豐科技自然地也成功地吸引了許多企業夥伴。與台灣富士全錄合作,讓廢棄事務機變成筆跟尺;與迪卡儂合作,讓廢棄衣架變成塑膠袋,這樣的相互合作除了貢獻環境與社會之外,對於公司收入和品牌形象都十分有益。
不過,就如開幕典禮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所述,「回收僅是最低端的循環經濟」。深諳此理,大豐環保亦著手於協助時下工業進行轉型。鼓勵企業對產品、商業模式與製程進行重新設計之餘,大豐也盡一己之力扮演自己的角色、建立反向物流系統,悉心協助企業邁向永續。
紡織業佔污染大宗 循環轉型迫在眉睫
此次論壇也邀請到來自 Metabolic 的講者崔萌萌,他摘錄研究指出,紡織業造成了全球五分之一的水污染,且高達80%的布料都會遭到掩埋或焚化。快時尚及紡織產業所造成的環境負擔與社會不平等,筆者亦不是第一次著墨,顯然已造成極大影響。而在紡織產業中,台灣扮演的角色尤為顯著。2015年,台灣就靠著布料出口賺入108億台幣,佔據了70%的機能性布料市場、50%的消防服裝市場。然而,國內的紡織工業仍高度依賴初級與非再生的資源,對於永續發展的貢獻值得審視。但,台灣難道就沒有永續發展的契機嗎?
絕對有的!崔萌萌接著介紹,台灣能夠透過一些方式達成目標:將舊衣的布料重新織造成新的布料,抑或善用寶特瓶等塑膠製品產生的PET再轉變成初級PET原料、再次利用。此外,豐富的農業副產物資源、蓬勃的產學合作與布料自身履歷等契機,也是台灣紡織業邁向永續必須把握的好機會。
富順纖維工業於1963年成立,從製程把關到材料選用,秉持著永續的精神不斷前行。富順採用可水解的染劑、沒有PFOS、PFOA的撥水劑,並與紡織研究所合作、完善廢水循環,杜絕了有害化學藥物的排放,讓紡織的過程不會過度破壞環境。他們甚至改善染機,將水資源的浪費減少。如此一來雖然大大減少了50%的用水,但講者也指出,新型的染機成本可是傳統染機的三倍之高。
不過,這或許只是一個過程,染色技術的未來發展值得期待。富順已經進行許多測試,其中「超臨界染色」雖然不需用水、沒有污染,但設備成本高、批量又小,實不符合紡織業者的需求。此外還有開發中的「化學鍵結染色」,不但成本低廉,且批量無限,將帶給紡織產業一個完美解答。現階段高成本的環保方法或許只是個過程,隨著科技演進,更完美的理想終將實現。
塑膠再製方面,富順於2008年開始輸入寶特瓶再製而來的聚酯纖維。減低環境污染同時,也減少了原本要拿來製造新纖維的石油。寶特瓶在回收之後會被送至桃園進行抽粒及抽絲,再生的原料製成後,富順會再與廠商確認再生纖維於其產品中的佔比,以滿足廠商對產品的要求。富順對永續未來的把關,讓他們獲得綠色環保標章與全球回收標準(Global Recycle Standard)的肯定,也成功和2017台北世大運合作,包辦宣傳服等機能性服飾。向大眾展現塑膠循環科技的可能性外,也讓世界見證台灣MIT的軟實力。
筆者認為,或許是時候來重新審視對塑膠的思維了。減塑確實能夠降低污染以及化石燃料的使用,但塑膠帶給生活的諸多便利似乎也難以忽略。同樣地,快時尚固然造成了環境與社會的負擔,但時尚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無可否認,人人都有自己的品味與風格。這也是為什麼循環經濟如此的重要,造成環境問題的從來不單純是原料的採用與大量地生產,背後真正造成問題的,是人類的思維方式。污染海洋的不是塑膠,而是回收制度設計的紕漏、人們怕麻煩的惰性;壓榨勞工的、污染水源的不是一片片布匹,而是人們貪圖方便、不懂珍惜的可怕心態。如今,消費市場與廠商開始反思,並著手改變現況,實然是件值得慶幸的事。更幸運的是科技的進步似乎也慢慢跟上大家的改變,讓成本考量和消費習慣不再抵觸環境保護。塑膠全循環、染色零污染,或許就在不遠處。
責任編輯:吳宇翔 核稿編輯:吳宇翔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