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開浩宇的網誌照片,瀏覽這位攝影師去過的每個地方,有臺灣山景、異國邊境,每張照片搭配著文字,談著他的所見所聞。但很快發現,這並非普通的旅遊紀實,更多是覺察身在異地的心境,以及與不同文化的人相處後,這位攝影者對自身的省思。
談起接觸攝影的起點,是在大學念工業設計的時候,系上開了一門產品攝影課,要設計產品,也該想一下產品要怎麼拍吧?他拿起相機,產品作業拍得不多,倒是上山拍了許多昆蟲跟小動物。「因為我哥吧?因為他從小就很喜歡甲蟲,從小一直跟著他抓蟲到大學。」從小對於山林並不陌生,但都只是單純的採集昆蟲,直到退伍去了一趟中亞,這一切才產生了化學變化。
憧憬美式生活的男孩,誤打誤撞的絲路之旅
現在說起來,浩宇壓根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去中亞旅行,甚至是長達三個月的背包客生活。「小時候課業壓力大,看很多歐美電影,對於電影中的生活很嚮往。」曾經在大學暑假遊學美國,他相當滿意那裡的生活甚至不太想回來臺灣,對於嚮往旅行在充斥美好電影畫面的浩宇來說,當他的高中死黨提議要去中亞旅行時,他其實沒放在心上。
「當初對於中亞的想像還停留在中學課本,大概是第三世界國家的感覺吧!」浩宇雖然內心有點抗拒,但並沒有拒絕朋友的提議。他將這個問題帶回去跟家人討論,沒想到家人非常支持,甚至連對於費用的顧慮,媽媽都主動贊助。
於是在家人跟朋友的催促下,浩宇想不太到不去的理由,答應成行。但旅程安排在退伍後一週出發,時程非常緊湊,連簽證都是先退伍的朋友幫忙處理,他有拿到幾本關於中亞國家的書籍,但還沒機會看就要出發,開啟這趟幾乎從零開始的中亞之旅。
「我不是說我不想去嗎?但我最大發現是很多你排斥的事情,親身去體會後,它可能是你很喜歡的。」中亞這趟旅程中,浩宇去了烏茲別克、吉爾吉斯、中國,是段從中亞走陸程回台灣的路線。平均每個國家待一個月,每一座城市待兩到三天,是算緩慢的旅程。一路上看了許多風景、品嚐無數美食,但最難忘的還是與人的際遇。
網誌中,最頻繁被提到的就是與不同的人相會,有在地居民、有其他旅客,有的彼此長談,也有的僅一面之緣。但這些來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他人,都在浩宇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隨著與這些人們的相處,彷彿照著一面面鏡子,每次互動中都逐漸拼湊、找尋自己的樣貌。
在吉爾吉斯的路程上,搭上兩位俄羅斯大哥的順風大卡車
一切的不方便,正是學習文化差異的機會
抵達烏茲別克時,浩宇碰到一位來自奧地利的大學生,同樣也是遊客,但兩人面對旅行的態度截然不同。起初浩宇感受到是種種的不便,無法用英文溝通,以及經常在市場採買時吃虧。但這位奧地利大學生卻很自在,無法使用英文便比手畫腳,吃了虧就學起來,熟悉跟在地人交易的眉角。這些不便都不影響這位年輕人對這座古城的探索。
見到奧地利大學生臨危不亂的態度,浩宇對於這位年輕人十分佩服,也重新省思自己的心態。原先認為自己有海軍陸戰隊的背景,可以克服任何的難關,但沒想到放大這些旅行中的不便,反而侷限自己認識這個國家的視野。
這裡終究不是歐美國家,它也不需要是歐美國家,浩宇試著走出自己保守的觀點,用全新的態度看待這趟旅程。
旅程中在每座城市待個三四天,移動後都要再熟悉一次新的生活環境,這對浩宇來講都是個考驗,覺得習慣後便不太想移動,漸漸變得安逸,但旅程的不斷前進,讓他思考如果連這點韌性都沒有的話,怎麼去適應未來人生中各種不可預測的變化?
比起到哪裡去,更重要是我從哪裡來
旅行對於浩宇的影響,除了姿態的改變,也包含重新思考自己是誰這件事。去外國當背包客,當遇到其他國家的背包客時,總不免要介紹自己的國家。看到同學與其他旅客講起自己的國家說得頭頭是道,浩宇不禁對於自己與臺灣的陌生感到汗顏。
尤其進到中國後,國家認同更經常被談起,只要中國朋友知道你來自臺灣,兩岸話題可說無法避免。雖然不曾因此被刁難,但對於臺灣是個怎麼樣的地方?自己又在這塊土地上扮演著什麼角色?浩宇帶著這樣的困惑回到臺灣,決定重新來認識這片自己出生的地方。
從小常往山上跑的浩宇,回到臺灣選擇走入山林來重新認識這塊島嶼。不同於小時候只是上山抓蟲這般單純,他想更深入且長時間的與山林相處,透過一次拍攝志工的機會,學習各種在山上登山與認路的技能。有了這次的經驗後,漸漸的他也跟朋友相約登山,走訪台灣各種山林。
當我們談到近期的山難人數增加,看到對於山林不熟悉而導致的悲劇,曾為過來人的浩宇不禁感嘆。「我第一次想登山,有問一位前輩願不願意帶我,可能是覺得帶菜鳥很麻煩吧?所以被拒絕了。」登山的能力與準備全仰賴經驗。雖然有被拒絕的經驗,但當自己有能力時,每次看到有朋友對登山感興趣,浩宇都願意擔任嚮導,讓更多人有機會能夠感受臺灣山林的美好。
除了登山外,浩宇認識了一些居住在山中舊部落的原住民朋友。圖為他參與舊好茶部落的石板屋修繕計畫。
留下山的美景,並非走入山林
「別人走兩天一夜的路線,我帶的話會到三天兩夜。」不同於單純的登山,浩宇希望能帶入一些山林教育的觀念。在登頂的過程中,他時常拉出去附近的其他路線走走,跟朋友們分享一些山林中有趣的觀察。「安排最短的路線,登頂後拍美美的照片上傳。當很多人都這麼做時,會讓其他人以為登山只是到一個很美的地方拍照而已。」
也因此,雖然身為攝影工作者,但在工作之外,他認為留下影像遠遠不及親身感受來得重要。「像有些攝影師會用食物引誘動物,來拍攝更好看的照片,這件事情我就很不欣賞。」對於浩宇來講,攝影僅是紀錄真實,有沒有好畫面是緣分,不該去強求這件事。如同電影《電影白日夢冒險王》中,主角追尋的那位攝影師,比起帶著笨重的器材上山,如果沒有要工作的話,何必一定要留下影像,享受當下的美景就可以了。
影像與文字都無可取代,親身實踐帶來的感動
透過身體去體驗當下,並隨時調整自己的姿態。從中亞之旅回來的浩宇,將旅程中培養出來的能力,運用在認識臺灣這塊土地。而這般經驗也是他想分享的,寫網誌也辦了分享會,期待更多人能透過旅程走出自己的生活圈,但卻遇上很多挫折。「可能每個人的狀態不太一樣,有些人會覺得我很自以為是,或是說因為工作的關係,根本無法進行這樣的旅程。」
或許本身也是透過實際行動,如同旅行、登山等等學習到這件事。漸漸的浩宇也換一種方法,開始在跟朋友爬山時,用聊天方式傳遞自己的經驗。「就像你說要節約用水,跟你實際背一趟自己要用的水上山,這個要省水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從中亞到臺灣,浩宇遊走於各種文化之間,藉由關照與他人的差異,思考著自身的位置,並透過扎實的每一步,去實踐拉近自己與土地的關係。而我們也能從網誌中的每張照片,去感受這位攝影師、旅行者,他所見到的視野。
SyndAvant 凝聚願意將創意與專長應用於改造社會、推進社會進步之創意人,我們稱之為 Avantist 。這一系列專訪,將帶各位認識這些 Avantist 如何經營自己的專業,運用自身才華與影響力,進而形成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
編輯:侯奕丞
攝影:凱堯
核稿:王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