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2|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我的媽媽總是好看,總是興致勃勃

前幾年媽媽乳癌手術後做化療,頭髮掉光再重新長回來,她決定不染了,白髮就白髮吧。人人口中的「陶姊」,遂有了幾分「陶奶奶」的模樣。但我得說,她老得真好看。
媽媽一輩子都好看。她從來沒穿戴過什麼時尚名牌,市場小舖子買的衣服搭一搭,配個朋友手作的首飾,站到頒獎主持的舞台上,也是人人誇好看。沒辦法,人的氣質好。從前家裡掛著一幅媽媽的半身黑白沙龍婚紗照,鑲石膏雕花框子,新娘側身望向鏡頭外,抿嘴含著一朵淺淺的微笑。小時候我常獃看那幅相片,真好看。
後來認字學到「美」,我覺得那幅照片裡的媽媽,活脫脫等於那個「美」字──不是代表,不是象徵,而是照片裡的媽媽「就是」那個字具體的形象,「美」這個字的姿態、氣質,完全就是為她準備的。
幼小的我這樣告訴媽媽,她露出和照片裡相彷彿的好看微笑,說了聲謝謝。
讀著媽媽的書稿,覺得我們的人生確實有些地方滿像的:都是備受期待的第一胎,從小得寵,個性乖巧不惹麻煩。都有一對開明的父母,導致連青春期叛逆的動力都欠奉。還有,出生都是短舌頭,若非醫生在嬰兒舌下剪了一刀,這輩子我們都吃不了播音員這行飯了。
不過,當然也有很不一樣的:我很慶幸能看著自己的爸爸媽媽漸漸變老,而且尚稱硬朗。媽媽自己並沒有這樣的幸運:外婆五十五歲逝世,外公六十四歲,都不算高壽。有一次偶然找到一捲七十年代後期的「有聲家書」卡帶,當年隨航空包裹寄給了負笈美國的阿姨。放出來聽,外公外婆絮絮報告家中近況,說著極其平常的叮嚀。那些恍若隔世的家常話,聽哭了一家人。媽媽感慨萬千地說:外婆去世那麼多年,她已經都忘了自己媽媽的聲音了。我很震動:原來自己媽媽的聲音,也是可能會忘記的啊。
不過我想,再過多少年,我媽媽的聲音大概還是不容易忘記的。畢竟她溫潤透亮的聲音,通過電波傳到千家萬戶,早已是台灣不只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了。
在我和弟弟的成長經驗裡,爸爸「扮黑臉」的時候多一些。媽媽極少說教,更難得顯現嚴厲的一面。這和她在工作現場紀律嚴明的姿態很不一樣,我猜,那些叫他「陶姊」的歌手、後輩,對她的敬畏應該是遠超過我們兄弟倆的。媽媽也總對別人送的所謂「民歌之母」、「廣播名人」之類高帽子一笑置之,對她來說,人生決定投入哪些事情,首要考量從來都是「好不好玩」,名利云云,都在其次。她大半輩子的「功業」:早年引介西方流行樂,之後推動民歌風潮,中年創建「青春網」,成立「音樂人交流協會」,投入成長團體,近年創辦網路電台服務乳癌病友,莫不如此。
她這輩子都在做「好玩的事」,組織了許多同樣覺得好玩的人一起投入,竟也輾轉影響了無數人的青春生命。可你若是正襟危坐跟她說:感謝陶姊對台灣近當代文化史的貢獻,她多半也是淡淡一笑:唉呀,就是覺得好玩嘛。
媽媽接觸「成長團體」課程,大概是八十年代後期的事,算算這條路已經走了三十多年。老實說,我對於坊間若干掛著「心理」、「成長」名號的「修行團體」心存懷疑,對於那股「新興宗教」式的神祕學氣味寧願敬而遠之。不過媽媽並沒有像我曾經暗暗擔心的那樣,變成神神叨叨的傳教者。我更沒有想到,儘管我從來沒有跟她上過半堂課,媽媽的成長與改變,卻讓我和我的妻子都紮紮實實變成了受益人──媽媽說:她對理想婆媳關係的認知,是「不要把媳婦當女兒」。做婆婆的,只要把媳婦當成和自己一樣愛著兒子的女人,就可以了──天地良心,我所認識的親友之中,簡直沒有比我太太更喜歡婆婆的媳婦了。
直到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這是王行老師多年前和媽媽談到的觀念。王老師已不在人世,我們都欠他一個遲來的道謝。
儘管歷史不能假設,我總覺得媽媽就算沒有接觸那些課程,以她的個性和處世方式,她仍會用自己的方式抵達後來的狀態:認識並接受自己的優點和弱點,以慷慨的同理心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只不過,她會少了許多機會,以專業心理工作者的身分幫助更多人,那就有點可惜了。
我們都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而我衷心感激是她。我不會矯情地說我們「無話不談」,但我猜我和媽媽能說的話,比絕大多數同輩人多很多。仔細想想,她讓我學會了聆聽和同理心,學會了認識自己,並且不要把自己太當一回事。她也讓我知道:做事無論大小,只要不存私心,就能寵辱不驚,這都是受用一輩子的禮物。
我最喜歡她給自己畢生故事的按語,那是有福之人方能得之──但願有一天,我們在回顧自己的時候,也都能像她一樣問心無愧地說:「這個人,興致勃勃地過了一輩子」!
(為母親新書《生命的河流》寫的序)
 11/14(二)陶曉清╳馬世芳──70和40的對話
 11/28(二)陶曉清╳萬芳──對於生命,有太多可能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版
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 博客來
  • 誠 品
  • 金石堂
  • TAAZE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精裝典藏簽名版
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珍藏單曲CD:生命的河流‧鷺鷥‧候鳥之歌】+精緻書盒)
  • 博客來
  • 誠 品
  • 金石堂
  • TAAZE
更多方格子創作者以不同角度詮釋心中的母親,請前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