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永續,不光是環保與能源,其實任何領域,都應該秉持著永續發展的思維,才不會目光短淺,短視近利,長遠下來,反而只是把當下的成本遞延,讓後代子孫去背負這些負面的影響。這陣子各國政府因應疫情,紛紛大舉動用貨幣手段干預市場,短期來看, 頗有飲鴆止渴燒解燃眉之急的效果,但時間拉長,我們的金融體制與債務結構,是否真的有辦法承受,難免是個需要審慎思考的課題。
述說從頭,整個2020年大家都挺不好過的,因為疫情,有些行業還過得特別慘淡,也打亂了康波週期。甚至有專家指出,這波大瘟疫對全球經濟與社會造成的影響,別說2008的金融海嘯了,連1929的大蕭條,搞不好都還沒這麼嚴重。
百業蕭條,民眾怨聲載道,當今奉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為主流的各國政府,自然要體民所苦,想辦法振興經濟。通常可用的手段有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前者透過減稅,增加公共支出,增加/刪減福利津貼等,這些往往需要經過一定的行政或立法程序,而後者,就相對簡單粗暴,直接印製鈔票,針對特定對象紓困,好聽一點的講法叫量化寬鬆(QE),直白講就是大撒幣,也是本文的重點。
我們是史上最「有錢」的一代
根據各國央行的公開資訊,從2020年3月份至今,主要經濟體(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印鈔票的總量,若單存以名目價值來看,已經超過2008年之前人類歷史五千年所有貨幣加總的總值(這邊指廣義M1+M2的貨幣總量)。五千年!各位可以想想這有多麽可怕。而這之中,美國新總統拜登,更是在還沒正式上任的時候,就宣佈了1.9兆美元的印鈔計畫,佔所有已開發國家之最。而且對比2008的金融危機,聯準會可是用了三年的時間,透過4輪的QE,才把1兆美元發放到市場。而2020整年,美國已經印製了3.2兆美元的鈔票,現在,又有1.9兆的熱錢,如洪水般蓄勢待發。
學過基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大規模濫印鈔票,可是會造成通貨膨脹的。在生產力不變,供需曲線維持標準的情況下,市場上的產品與能提供的勞動力就是這麼多,一但貨幣的流通增加,按正常推論,原本一百塊能買到的商品,現在可能要一百五或更高。辛巴威就是個例子,從2000年開始政府不負責任的印鈔,導致物價瘋狂飆漲,到了2009年,一度還出現一張價值100億的紙幣,堪稱人類史上最大面額的鈔票。
然而,觀察目前大行QE政策的國家們,似乎都還沒發生嚴重的通膨問題。當然,舉凡在國際上有點實力的國家,政府通常有辦法控制國內的通膨率。不過若只看印鈔最狠也最粗暴的美國,根本不用擔心通膨的問題。畢竟美元是全球通用貨幣,決大部分的商品,勞務,國債,黃金,乃至外匯儲備與GDP,都是以美元計價。美國可以很輕易的用美元收購全球人民辛勤勞動的果實,近一步把本應在國內引發的嚴重通膨,順理成章的讓全球貿易夥伴一起分擔。
夠邪惡吧?反正透過經濟與金融拖大家下水,美國也不是第一次幹。早在二戰後就挾勝利國之姿逼迫大家加入布列敦森林協議,然後又片面宣布放棄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匯率,再者透過廣場協議搞垮日本,動輒祭出301條款無視WTO的自由貿易體制,現在還想跟中國打貿易戰…在利益至上的考量下,雖情有可原,但也「罄竹難書」。
不患寡而患不均
大撒錢時代,是否人人都能從中受惠呢?或者至少,在疫情影響下,能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不至於被無薪假,裁員,失業或物價上漲等,陷入貧窮的陷阱,因為貧窮陷阱一但陷進去了,要翻身可就難了,若他/她本身還是經濟支柱,那更是直接拖垮一個家庭,衍伸後續的社會問題。
各國大印鈔的代價是什麼?即便美國可以轉嫁自身的通膨壓力,但國際貿易戰場上,價格早已做出反應。明明疫情尚未退去,但主要國家的股匯市,大城市的房價皆在上漲,大宗商品也不遑多讓,原油價格回到相對高點,玉米,小麥每噸的價格也都有40-50%的漲幅,再看到金屬,銅,鋁,鐵礦,以及稀土等,無論現貨期貨,價格都像發了瘋似的,連帶影響到生產鏈與供應鏈。這一連串產生的效應,恐怕將隨著大撒幣過後一段時間,逐漸蔓延到民生消費,政府靠舉債,降息,拼命購入公債等手段開始不管用的時候,惡性通膨就是很有可能的結果之一。
治重症要下猛藥,但跟殺蟲劑一樣,用酒也會有抗藥性的。當整體經濟已經對QE上癮,未來只能用更大的幅度,透支更多未來子孫的財富,來拯救當下一塌糊塗的世界。
先不管未來會怎樣,先顧好眼前的肚子——大撒幣的目的,最初是希望人人都有基本的保障,一起捱過疫情寒冬。然而,放眼所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真正實行了全民基本收入(UBI)的政策,政府印製大力的鈔票,很大比例是用於企業紓困,購入公債與「非投資等級的債券」,講白了就是讓企業不倒,補助部分工資也是為了避免企業裁員,進而希望消費動能夠維持並帶動經濟成長。但,在疫情下的無限QE,市場近乎零利率的環境,根本沒有人敢消費,根據今週刊的調查,貨幣供給增加不僅沒有刺激消費,反而推升儲蓄率到達新高。「儲蓄率提升,代表的是民眾對未來的不安全感上升,企業行為也傾向精簡人事、撙節成本及減少投資意願」,消費市場冷冷清清,大量的錢總是要找地方投放,標的在哪?答曰:金融與房地產。
普通工薪階級真的得勒緊褲帶過日子,還得小心翼翼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險。不過前1%的資產階級,那群被馬克思稱之為「布爾喬亞」,以及財富收入符合湯瑪斯·皮克提 r g 論述的一小批人,到仍老神在在,畢竟就算少掉幾個零,資產規模仍龐大到讓小老百姓不敢想像。從現實面來看,有錢人更容易掌握資訊與工具,懂得如何全球配置資產,並利用QE與低利率營造出來的環境,創造更多得資本利得。
金融與房地產市場,與實質經濟脫鉤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當資本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股市與房市的收益率,長期高於經濟成長率,而經濟成長率又高於實質生產力,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從microeconomic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國之內貧富不均走向極端的徵兆,若從macroeconomic的角度,則是增加了有能力QE的強國,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不平等,特別是美元霸權,讓美國根本就像是最肥的資本家,坐享美元紅利,藉由印出超越過去幾千年人類貨幣總和的鈔票,去掠奪全世界的財富。
馬太福音中有句話說道:「凡有的,還要加倍地使它更多; 沒有的,要把它剩下的也都奪走…」
政府帶頭大撒幣,是有錢人的狂歡,但讓窮人只會更窮。當舉債到達零界點時,會發生什麼事呢?不知道,但這一天恐怕快了,咱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