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9日,是台灣的職棒迷都不該忘掉的一天。那天,在美國職棒紐約洋基的王建民、洛杉磯道奇的郭泓志、日本職棒東京讀賣巨人的姜建銘同日拿下先發勝投。已經因為王建民旋風熱鬧一整年的台灣媒體當天簡直是瘋了,最大的版面、最顯眼的字體、最炫酷的照片,很爽,非常非常爽。
對我來說,看郭泓志跟看王建民完全是不同的觀賽體驗,他們的風格與他們的外型倒是有幾分相似。郭泓志動輒飆上時速150公里的剛猛速球,讓大聯盟的頂級打者也一籌莫展,揮空、三振不斷出現,他是投手丘上的王者,打者只能臣服。然而如果說郭泓志的速球是用霸氣讓打者徹底絕望,王建民的伸卡則是幾乎是一種玩弄了,精準的控球挑逗打者的出棒慾望,在揮棒的瞬間或許以為他掌握到了,但是當球棒接觸到那顆急速下墜且重如保齡球的速球時才知大事不好,接下來就是看著洋基的黃金內野輕鬆把球攔下,傳向一壘出局。郭王兩人都是不世出的天才,一剛一柔,那個年頭的台灣球迷真的很幸福。
絕大多數的球類運動都有攻守兩端,棒球可能是攻與守切割最清楚的一種,每一局都分上下,每個半局守方全部防守,不可能有攻擊得分的可能;相對地攻擊方看似全力攻擊就好,不用擔心對方會在這個半局得到分數。但是這只是看似如此,事實上真正在攻擊時,本壘板的攻勢發動卻是由守方的投手發起,打擊者其實是處於被動。一個好的投手在投手丘上事實上是散發出攻擊者的架勢,或許是用剛猛的速球攻擊打者的好球帶,或許是用刁鑽飄忽的變化球鎖定好球帶的邊邊角角玩弄打者的判斷。但是打者面對投手也不是一籌莫展,我們也常常看到一個好的打者在打擊區精準選球,不是判斷出壞球而不上當,就是一再擊出界外球逼迫投手不斷修正球路,直到可以擊出安打甚至全壘打為止。前者像是史上最偉大的終結者紐約洋基的李維拉(Mariano Rivera),當他站在投手丘上,對方的打擊者、總教練、甚至是全世界盯著轉播的球迷,所有人都知道他要投他招牌的卡特球(Cutter,又稱為切球),但是打者就是打不到。後者則像是鈴木一朗,他曾經說過,他從高中就沒有不揮棒被三振的經驗,如果有,那就是主審誤判。除了這些名垂青史的名將,其實每一次的投打對決都是一種氣勢的對壘,被動的攻擊,主動的防守,攻擊中的防守,防守裡的攻擊,攻與守之間的界線其實不見得那麼清楚,玩味這些攻守之間的藝術,也是棒球令人難以割捨的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