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本來一直想要寫一篇文章,寫看到今年中華職棒飛躍提升我的一些想法,理論上是要等球季結束後再寫會比較準,但是九月二十二號之後,沒辦法等了,感覺實在太滿。
這一切,當然是因為周思齊。
一個棒球員應該有的樣子
兩天八萬人進場,五月天到場演出致敬,九月二十一日引退賽第一天台北大巨蛋是全亞洲所有職棒比賽觀眾第二多的場次,也僅僅輸給福岡軟銀巨蛋142人而已。然後許多棒球迷以外的人也注意到這件事,當然也有對棒球比較陌生的人在問,周思齊是誰?然後大多數球迷會跟他們說他是一個對抗假球的偉大球員,那個年代有一支球隊整隊在放水,更恰當的說法是那個老闆買球隊就是為了要放水,但是周思齊面對金錢、美女和子彈都沒有妥協,所以他的引退值得這樣的榮耀。
這樣的說法沒有問題,但是我並不滿意,而這也不是我一個老象迷認為周思齊真正的特別之處,他真正特別的地方後面再說,光是上面這個故事就不夠完整。周思齊第一次讓所有球迷比較清楚留下印象的是2008年年底的職棒頒獎典禮,那時候球隊的醜聞已經爆發,每個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但他還是被選為當年的最佳外野手。上台領獎的時候,那時候臉頰還沒現在那麼飽滿,比現在還要帥的周思齊,頂著一頭日本傑尼斯等級的流行髮型,一邊哽咽一邊說出他的得獎感言,堪稱是當年頒獎典禮最動人的時刻。而這篇感言也被當時的網友改編成一首歌,這首歌就是現在爆紅的他的應援曲。大概到這邊為止都還算這幾天比較常被提起的,但是周董的苦難哪有就此結束,2009年他被從小就仰慕的同鄉傳奇球星王光輝選進兄弟象隊,本來以為苦盡甘來,可以安心打球了,結果當年再次發生假球事件,雖然不像之前是從管理階層就開始出問題,但也是從日籍總教練開始從上到下大範圍的集體放水,更嚴重的是這件事是發生在中職人氣最高的兄弟象隊,除了直接讓整個中職瀕臨崩潰,對周思齊來說再次陷身放水風暴,應該就像一場醒不過來的噩夢。
這兩天我一直在想該怎麼向棒球迷以外的人形容那樣的心情,很抱歉,我沒有比較文雅的譬喻,我能想到最恰當,但可能很鄉土劇的舉例是,一個單純的好女孩在懵懵懂懂的年紀嫁給一個科技業的老公(抱歉寫科技業,但「那支球隊」還真的算是科技業),女孩以為終身有靠,但這個男人很快就被全世界發現他在外面亂搞,染了梅毒,後來還因此掛了,女孩孤苦無依,外界都覺得「妳老公有梅毒,妳不可能沒有吧!」這時從小仰慕的大哥哥願意收留,與她結為連理,想不到這個新的老公也沒好到哪裡去,同樣在外面亂來,也同樣染上梅毒奄奄一息,整個家庭搖搖欲墜,瀕臨破碎邊緣。
大概就是這麼絕望。
後續中華職棒怎麼振衰起敝的故事太冗長,總之周思齊在這麼絕望的情境之下還是堅持了下來,直到今天。或許這樣的故事已經足夠感動你,但是我想說的是,當時依然願意潔身自好的球員不是只有周思齊一個,更值得欽佩的是那些並沒有陳金鋒、彭政閔、周思齊這種明星光環的普通球員,他們的實力並不特別出眾,離開棒球的那一天也沒有五月天為他們獻唱,但在面對跟周思齊一樣的誘惑和威脅的時候,他們也用一樣的勇氣做了跟他一樣的決定。言歸正傳,我想說的是,周思齊以及其他快被遺忘的前輩,在那樣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時代讓我們看見的是「一個棒球員應該有的樣子」,他們是那時候還沒有離開的球迷心中最後的浮木,最微弱的光亮。
一個棒球員不同的樣子
但是或許你也注意到了,上面的故事是說到2009年,距今仍有15年的光景,周思齊的故事在這15年中就一路順遂到乏善可陳了嗎?2012年獲得中華職棒年度MVP、2013年WBC棒打當年強到不像話的田中將大、擔任球員工會理事長、2021、2022率隊奪下終結七年六亞的二連霸、2024年完成「千安百轟百盜」,好像一個棒球員應該得到的榮耀都入手了,周思齊的功業就功德圓滿了嗎?至少對我來說並非如此。2019年,周思齊考入國立師範大學的研究所,現役職棒球員考上國立大學研究所這件事當然非常困難,但印象中周思齊並不是第一位,真正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其他的球員大多是考體育相關研究所,他報考的可是乍看之下風馬牛不相及的台灣史研究所,記得當年還有人戲稱師大台史所從此在系際盃擁有了一位「最強外掛」,要考上這間研究所,絕對需要花很多時間鑽研相關書籍,而且歷史專業大概也不會對他的職涯產生立即性的幫助,但他考了,還考上了;於此同時,他還是球員工會理事長;他的球芽基金會也還在蓬勃發展,事務繁多;這還不夠,2019年他還與專家合作出了書,主題也不是一般球員那種口述自傳,而是「心智鍛鍊」這種心理學相關書籍;他還擁有一個名為「甩佬城」的潮流個人品牌,他參與了其中的選品和營運;而且球技的維持顯然沒有荒廢,2020年已經39歲「高齡」的他揮出生涯最多的22發全壘打(好啦,彈力球有幫一點忙),我完全無法想像他是如何在職業球員這麼大的訓練量之餘還能做那麼多事,更何況他還有重訓狂人的稱號。喔對,根據隊友的爆料,在他極其有限的時間中,還得撥空做相當完整的肌膚保養。
這肯定是台灣職棒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922他的引退感言讓很多人驚豔,15分鐘全程沒看稿,內容豐富感人,條理分明。但是對球迷來說大概不太意外,豐富到誇張的人生經驗讓周思齊一直就是說話這麼有料又有梗的人,而且這裡面的內容我想不是專為引退賽而寫,而是他一直以來都在思考的事。近年來自媒體風行,他除了也有「甩電台」這樣一個平台,在參與各種屬性不同的節目時他也都能配合展現不同的談話風格,從各種幹話滿天飛的野球乾一杯、由啦啦隊女孩主持的姑娘放肆、棒壇前輩曾文誠曾公和梁功斌認真訪談的Podcast台北市立棒球場,甚至是應邀上新聞台節目談假球,他也都能轉換說話的方式。甚至光是在球場上,周思齊也有說話方式的調整,2021年以前,記者請他談學弟的表現,他都是以一個老大哥的身分給予最大的肯定,如同其他與他地位相同的球隊精神領袖會說的話,但在2022年以後面對同樣的問題,他的說法產生了微妙的改變,變成更謙卑的「感謝他們帶我來到這裡」,這樣的調整除了因應他在球隊中腳色的轉換,也表現出更大的智慧。誰跟我說球員一定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我都會請他去看看周思齊。
這個特質可能才是我之前認為周思齊對棒球界乃至於體育界最大、且獨一無二的貢獻,除了挑戰和扭轉一般人對運動員「體育班都不讀書」的刻板印象,他展現的是無限的可能,運動員沒有必然會被什麼侷限,社會大眾以及他們自己看待運動員的眼光也沒有理由有先入為主的框架,美國可以有讀常春藤名校的高材生進NBA、MLB這種頂級聯盟,也可以有球員退役之後華麗轉身成為華爾街菁英的例證,而台灣在周思齊之後,我們也有了非常成功的正面教材。當然這絕對辛苦,但終究有人辦到過。如果我們可以因此打破對運動員的既定成見,那對我來說將是比對抗假球更專屬於周思齊的成就。
不一樣並不容易,但是能贏得全世界的尊重。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