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翔的職能課】EP.02 職能治療做什麼?

【享翔的職能課】EP.02 職能治療做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一課介紹完「職能」的意思,「職能治療」是什麼就會比較好理解了。

這一課的最開頭要先說一段歷史,也可以說是職能治療發展的故事~


18世紀-精神職能治療萌芽

raw-image

最原始的職能治療其實是為了精神病患者服務,那時舊稱為「道德治療」 。18世紀初還未有良好的方法治療精神病患,大眾認為他們是被撒旦附身而將他們集中關在「監獄」裡,有點類似台灣早期的「龍發堂」。

後來有一群人道主義者主張透過參與農事、紡織等作業,可以讓他們降低對精神病正性症狀(如幻覺、妄想等)的注意力,提升他們對「職能」的參與及改善作息,職能治療在精神醫學領域由此開始發展。

20世紀-小兒、生理職能治療參上

raw-image

20世紀因為小兒痲痺大流行且醫療技術進步,許多小朋友得以倖存,但須帶著症狀成長,因此職能治療也加入了對小朋友生理和智能發展遲緩的介入,促進小朋友發展參與「職能」的能力。

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上出現許多傷兵,他們碰到的共同問題是因為身體的殘缺而無法順利參與「職能」,因此職能治療再次拓展了版圖,加入傷後復健的團隊。

職能治療做什麼?

raw-image

從上面的小故事可以看出「職能治療」包含了三大領域,分別是「精神」、「小兒」、「生理」。

raw-image

我們服務的對象概括來說就是「因為某些障礙而無法順利參與職能者」,包括「認知、精神障礙」、「社會心理障礙」、「生理障礙」等的患者。

raw-image

如道德治療提供了「作業性質活動」給精神病患,後來的職能治療師透過「有目的活動」來為病人進行復健。

「有目的活動」是指具有目標導向性質(goal-directed)的活動,包括我們的職能本身也是一種目標導向的活動。透過職能治療,我們的治療目的即為讓病患可以好好地參與他的「職能」,提升病患對其生活的「主觀安適感」。總的來說,職能是職能治療的目的(occupation as end),同時也可以是職能治療的方法(occupation as means)

raw-image

看了上一段也許還是會對於職能治療實際在做什麼感到有點似懂非懂,下面提供你實例幫助理解。

  1. 中風患者在治療室中練習用筷子夾小積木時,活動目標是將小積木從碗裡用筷子夾出,治療目的是讓他可以使用筷子吃飯(職能:ADL),因此屬於「職能為目的」。
  2. 手外傷的病人在家中練習使用曬衣夾曬襪子(職能:IADL),活動目標是壓開曬衣夾來夾起襪子,治療目的是促進掌內肌肌力恢復,使其順利參與其他職能,因此「職能同時是方法及目的」。

我在學生時期甚至現在都常聽到別人說「職能治療是治療比較重症的」,例如中風或脊髓損傷患者。其實很多疾病並不是職能治療師幫不上忙,只是因為生命自然會找到出口,如日常疼痛、五十肩等的患者通常會自己找到代償的方式去進行職能,因此很少找到職能治療師來幫助他們訓練或改善職能問題。

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用錯誤的方法代償,而導致原本問題並沒有改善,卻多了新的問題。因此會建議在疾病的早期就要盡快尋求治療師們的協助!但⋯⋯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到底有什麼差啊?下一課我們就來介紹大家最常問的問題——職能治療和物理治療的差別!

我是享翔,這堂職能課就上到這邊,下課囉~

raw-image
avatar-img
享翔的沙龍
20會員
11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享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公司在準備普渡要用的東西,搬了一箱又一箱、提了一袋又一袋,不知怎麼搞得突然發現手肘好痛,甚至有點使不上力?
最近睡午覺起來手就好麻,以前過不久就會緩解了,現在連下午上班打鍵盤的時候都會持續的麻!特別是小指和無名指的地方!
最近上班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拇指、食指、中指一直有麻麻刺刺的感覺,甚至有時候會麻到痛,剛開始甩一甩就好了,後來慢慢的甩手都無法緩解,甚至拿東西有拿不住的感覺,我是怎麼了⋯⋯
最近公司在準備普渡要用的東西,搬了一箱又一箱、提了一袋又一袋,不知怎麼搞得突然發現手肘好痛,甚至有點使不上力?
最近睡午覺起來手就好麻,以前過不久就會緩解了,現在連下午上班打鍵盤的時候都會持續的麻!特別是小指和無名指的地方!
最近上班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拇指、食指、中指一直有麻麻刺刺的感覺,甚至有時候會麻到痛,剛開始甩一甩就好了,後來慢慢的甩手都無法緩解,甚至拿東西有拿不住的感覺,我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