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3/0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丟書法則

「身為投資新手,該看什麼書?」
我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但我會建議你,先把身邊的垃圾書丟掉,或送給仇人。開玩笑的,我只是想分享自己的選書方式。
說個故事。我曾瘋狂的蒐集各種和「錢」有關的書,哪怕只是稍微沾到邊。我透過各種管道,獲取了數千本電子書和一堆影片。從稅法到會計,從經濟到貿易,從世界政治到各國歷史,從人物自傳到理財入門...數百GB的「知識」塞爆電腦D槽。可是這麼多的書,我根本看不完,甚至連要挑一本書認真讀,都讓我面臨困難的抉擇。於是我開始隨機亂看,今天這本翻兩頁,明天那本再翻兩頁,結果繞了一大圈,卻什麼也沒學習到。
後來我走了另一個極端,我決定找「新手第一本」系列。我想要馬上看完、馬上進入市場、馬上財務自由、馬上跟R去看非洲大遷徙。於是我到網路上找書單,然後挑最多人推薦的書,很迅速的翻完,但我一樣什麼都沒得到。所以我再次找書單,再次挑了一本書,再次翻完,然後再次一無所獲。我並不是說這些書都沒內容,而是感覺作者們都在重複我已經知道的常識,或是畫了個大餅但不告訴我具體方法。
問題出在哪裡? 在於我一直吸收碎片化的知識,卻不願把它們集合起來,推導出進階的結論。所以我永遠只看得下簡單易懂的入門書,但永遠抱怨書上的內容大同小異。意識到這點之後,我開始嘗試建立起自己的「消化系統」,開始篩選書籍。我既不可能讀完所有的書,也不可能只靠一本書就打遍天下,我需要的是一個機制,讓我能攝取適當的營養,而我寫出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闡述這些選擇方式。
首先,廣度很難累積成深度。計程車30年老司機的車技,絕對比不上3年賽場經驗的車手。不是因為司機經驗不夠,而是因為他總是練習同一種技術,門檻並不高。我很會背九九乘法表,不代表我就很會微積分(事實上我從沒背過) 。同理,當我們讀的都是各個領域重複的入門書時,並不會累積出更深的知識。因此,如果我們對於一種說法已經足夠熟悉了,並不需要一直買同類型的書讓自己更安心,反而應該找更深的書或意見相反的資料,才能有效利用時間。
再者,雖然書的知識深度很重要,但讀者也應該衡量自身實力。我知道,會想一直看書的人,多少都帶有點功利心態,想要快點得到知識。問題是如果整本書都看不懂,那不是反而浪費時間嗎? 在我看來,最適合大家的書,應該是「有點難但還可接受」,這才是更上一層樓的最快方法。舉個例子,我只是個想「了解」選擇權的新手,那請別推薦我 Dynamic Hedging 這種書,我可能會全部看不懂,然後直接拿去丟。
另外,保持批判性思考的習慣,能幫大家節省很多時間。盡信書不如無書,理論間一定有衝突的地方,所以我們可以趁此機會,好好思考哪邊才是對的,或是可能兩個都錯了。不管思考後的結論為何,我們都能在無形中建立起對這方面的想法,下次再遇到同樣的議題,就比較不會被混淆。就像有人跟你說,汽車左邊踏板不是煞車,別急著罵他是三寶、油門煞車分不清,因為他可能開手排車。
最後我有個建議。書本是知識的載體,我們看書並不是為了翻閱,而是為了吸收。因此在選書的同時,我們也該思考,它是否能擴充我既有的知識體系。順著脈絡讀書,可以幫我們補足知識的缺陷,也能架起對進階內容的橋梁。如果像我以前一樣,毫無順序的亂讀書,那麼相信各位並不會學到什麼具體知識,更遑論應用至真實投資層面。

我的標題明明是丟書法則。那麼講完了這些,又有哪些書該丟掉呢?
最常見的,是有強力包裝和宣傳的書,尤其在國內。一個作者除了寫書,又廣開不同社群媒體,然後開課、上節目...那麼她就必須迎合所有人的口味,自然不可能講出多實際的知識。就算她有料,只要講深一點就會開始掉粉絲。別誤會我的意思,一個人很厲害,他可能會變得有名,書也會賣得好;但一個有名的賣書人,由於利用包裝技巧,也往往讓民眾覺得他很厲害。那些宣傳的費用,最終還是會由買書的消費者來承擔,因此盡早把這種書丟掉,才是真的在開源節流。
另外,教「技術分析應用」的書,可以燒了,我有五個理由。第一,某個方法要有用,要能贏過大盤,必須只能由小部分的人知道。這是很簡單的數學,有人多拿了代表一定有人少拿,不可能大家都賺錢。金融市場的資訊傳播速度非常快,這些分析方法流傳這麼久,難道就只有作者知道? 第二,即使作者真的有獨門秘訣(例如業界模型),他為什麼要出書? 先不要說「金盃無效化」的問題,光是被同行狙擊對做,他就死定了。那麼,他出書的動機是什麼? 第三,如果我覺得有一種方法廣泛流行而且還有效,那我還需要書嗎? 我直接打到電腦裡跑回測,有效就留著。我一台小筆電,十分鐘能跑完三十年的一組進出場策略,更何況是專業機構? 這些賣方法的書,驗證起來不需要花多少時間,我為何要浪費時間在閱讀文字上面? 第四,技術分析屬於擇時,而統計上擇時就連機構和公司都無法做好,大家身為散戶新手,真的讀了幾本書就能進場廝殺嗎? 第五,技術分析只是投資學裡很小的一塊,而我們是新手,放棄掉和公司有關的所謂基本面,跑去鑽研技術分析,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排除這些因素,我倒覺得「介紹」技術分析的書很有趣,我們可以當作圖鑑來欣賞。
還有一點可以注意,就是作者的「身價」。我並不是說「只要作者有錢,那麼他說的就是對的。」而是如果作者比我窮,我為何要讓他來教我怎麼變有錢? 引用一句政治不正確老笑話,「太監隔空教皇帝馭女」,這不是很諷刺嗎? 除非作者是教授,比較淡泊名利,否則出書的「非有錢人」,很多只是想賺取名和利罷了,而且作者越把自己講得有錢、神勇,我們越應該小心他的背後動機。換個角度想,對於富有的人而言,「出書賺錢」對他的誘惑較小,這種情況下的寫作內容比較容易貼近真話,而非一昧跟風和譁眾取寵。
我常逛書局,也會去找暢銷的財經書籍,因為我想驗證自己對某些作者的批評沒看走眼。另外,我也喜歡觀察看這些書的民眾,這讓我對識人更有心得。在我有更多選書經驗之後,要判斷一本書是否適合自己不再困難,因此吸收知識的效率也能提高。
我們無法期待一本書就能讓自己在市場上無往不利,也不可能避免讀到別有居心的內容,但只要有良好的篩選機制,就能健康的持續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在投資領域也能多點勝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