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聲明,本格文章皆從有限的自身經驗出發,不代表全體情況或他人感受。
2018年四月,我第六次踏上瑞典的土地。這一次,要留下來。
我的落腳點是瑞典最南端的省分:「瑞典穀倉」斯科納省(Skåne,唸起來其實比較像日本發音su-go-ne,「斯夠捏」)。開滿黃色油菜花的田野是斯科納的招牌。廣袤的原野上零星散布著大大小小的農場、牧場、工廠。小麥、油菜、馬鈴薯、甜菜到了春夏便生機盎然,夏天還會有揮之不去的糞便堆肥味(先生一家含蓄的稱之為「農夫的味道」)。天氣一暖,牛、羊、馬也悠閒的走在路邊用木圍籬簡單圍起的牧場上。原野上,細細的火車軌道劃過,上頭頻繁行駛的是紫色的通勤為主、停靠各種荒涼小站的區間車Pågatåg和只停重點大站的灰色跨國火車Öresundståg。有時,向北開往首都、無論外型或速度都如子彈的高速特快車X2000、以及紅灰相間的長途/隔夜火車Snälltåget也會疾駛而過。然而,原野間也有不少工廠。我住的鎮上,每每要去超市購物,就會先經過瑞典最大食品廠之一Lantmannen的巨型廠房;每天通勤工作的火車則會經過糖業公司Nordic Sugar的巨無霸圓筒形廠房。發電廠、垃圾處理場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廠房和倉儲,其實都是沿路上的日常景象;勤奮不懈排放白煙的巨型煙囪也已經看到覺得稀鬆平常。
斯科納作為瑞典最南部的省份,氣候是全瑞典最可愛的(但這是和九月就寒風刺骨的首都斯德哥爾摩、或是和冬季幾乎永夜的北部比較而得。以台灣標準來看,四季還是驚人的分明,晝短夜長、白雪紛飛的冬季也從未缺席)。省分的海灘沿岸好比法國南部坎城、馬賽之類的所在,高級感十足,有錢人趨之若鶩,近海的住房或度假屋價格居高不下,住得離海邊越近表彰著財富越雄厚。在台北,房價隨著深入市區中心而拉高,在斯科納,則是沿著海岸線耀眼。去年夏天有幸去最南端的海灘一遊,搭著免費的公辦復古觀光巴士,那大概是此生被特斯拉和其他根本唸不出名字的跑車超車最多次的一天啊!
省內其他零星的小型城市,諸如大學城隆德(Lund)、有著到丹麥渡輪的港口城市赫爾辛堡(Helsingborg)、有不少亞洲交換學生的克里斯蒂安斯塔德(Kristianstad)、之前我們住過的宜人小城海斯勒霍爾姆(Hässleholm)等等,各有特色。再小一點,散佈在各城之間的、景緻千篇一律的小住宅社區、小村莊、甚至只有寥寥幾戶人口的迷你聚落也不計其數。
而斯科納省的天龍區,則是位於西南方的馬爾摩(Malmö)。馬爾摩距離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只有一橋之遙,不但有班次頻繁的火車往來哥本哈根機場,也是瑞典第三大城。欸,修但幾咧,聽到「大城」也別急著馬上連結到我們熟悉的台北、東京、紐約,車水馬龍、五光十色的形象。首先,瑞典全國人口只有一千多萬,國土卻有台灣的十倍。馬爾摩面積158.4 km²,差不多只有台北市(271.8 km²)一半左右,人口只有區區近32萬(台北市有快260萬)。也就不難理解,雖然有著「瑞典第三大城」這麼蝦趴的稱號,對習慣步調匆匆、到哪都跟人摩肩接踵的台北人來說,充其量就只是個幅員比較遼闊的「小城」而已。
馬爾摩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圍繞著著名地標旋轉大樓(Turning Torso)而建的高端住宅西港區、歷史風韻和當代展覽交融的馬爾摩城堡和博物館、市區內迷人的運河、遊人如織的大小廣場和Gustav Adolfs廣場周邊的購物區。因為鄰近丹麥與機場的原因,城內也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國際公司駐點(例如遊戲公司Massive)。另外在中央車站和西港之間的新創孵化據點Minc也有不少新創意迸發著。
再往南一些,則越漸進入馬爾摩真正的生活層面。例如,外來文化聚集的Möllan區(為全名Möllevången),其中心是白天被露天菜市場佔據的廣場Möllevångstorget(剛到瑞典時,為了記憶方便,我偷偷用音譯「木蘭廣場」當成它的暱稱,凸顯異國味)。廣場周邊圍繞著亞洲商店、餐廳(印度、泰式為主)、阿拉伯商店(水煙店、專司阿拉伯風格髮型的理髮廳、甜點店)、起司行、肉舖。這是個生猛的地區,你完全可以把它跟台灣比較傳統的菜市場想在一塊——滿地碎爛的菜葉、海鷗鴿子盤旋嚎叫、俯衝覓食。市集上叫賣的大多是中東面孔,整籃整籃的新鮮果蔬令人目不暇給,價錢也便宜,但我通常只是到周邊的亞洲商店採買食品解解思鄉饞。畢竟馬爾摩小到撐不起完整一條唐人街,這廣場周邊的三四家店就是市內最密集的亞洲味聚集地了。這個地區龍蛇雜處,不時有槍擊案,也是夜幕降臨後最好避免靠近的地區。
市中心外圍,則不免俗的有些治安更為堪慮的區域,例如Rosengård和Lindängen。這些街區的房價偏低,大量移民聚集,一直以來都是馬爾摩幫派猖獗的所在。現在據說已改善很多了,但時不時仍有槍擊或炸彈攻擊的事件。根據住在那裏的朋友說,其實她並沒有特別感到不安全,但整個區域死氣沉沉、舉目所及大多是愁眉不展的移民,難免也會影響心情。
說夠了維基也查得到的硬體資料,究竟這裡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其實,和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一樣,瑞典的南北情節也是不遑多讓。尤其曾經屬於丹麥的南方,對照中央政府與皇室家族所在的首都,雖然說著相同語言,但因為地方文化和口音不同,南方人常被貼上「大老粗」、「丹麥人」的標籤。遙記四年前我帶父母從台灣到瑞典參加我們的婚禮,前往首都斯德哥爾摩旅遊前,瑞典公公就豪不害羞的在我父母面前舉起修長的中指說:「幫我跟國王問好!」
這塊以農工立足的土地,也塑造出迥異於首都高雅風格的、更為接地氣的民風。人民普遍較熱情友善(但當然沒辦法跟台灣「呷飽未?」那種溫情相比),雖然有時好像莽莽撞撞,但又真又直,表裡合一,那是人性最初的稜角還沒被市儈與客套磨損的樣貌。他們可以毫無顧忌的冷淡、兇惡、甚至愚昧,也可以豪不害臊的展現自我、表達喜好與讚賞。記得2010年第一次到瑞典(以背包客身份),在冷冽的斯德哥爾摩待了一週後,坐火車南下到馬爾摩,才剛步出中央車站,馬上,真的不知道為何,你就可以很直覺的感受到,這是個比較可人的城市。後來,這份感受不時從客人或瑞典朋友口中得到印證。有時,如果在店裡碰到比較難纏的客人或溝通起來有點距離感的廠商,覺得話中有話、或是虛假客套的,都會發現他們大多是外來者——外籍住民、觀光客、要不就是從以居民古怪成性而聞名的斯莫蘭省(Småland)、斯德哥爾摩、或更北方來的瑞典人。
「我真的好愛馬爾摩!這裡有全瑞典最nice的人!比斯德哥爾摩好太多了!」一個從小在斯德哥爾摩長大的瑞典女孩曾這樣告訴我。
在這裡生活,舉目所及,除了一些所謂我們印象中的所謂金髮碧眼的瑞典人 外,更多的其實是中東以及其他各國住民(英、美、南美、還有少數亞非)。無論種族背景,大家一樣上Ica、Coop、Lidl和Willys等超市採買,假日到宛如大安森林公園的Folkets Park野餐踏青,夏日在Ribersborg海灘挖沙曬太陽,冬天遵循著傳統,在窗邊掛上星星燈,倒數著聖誕節的來臨。
Ribersborg海灘向外延伸的海上桑拿浴場Ribersborgs Kallbadhus
不過,這裡也是個不太受中央政府愛憐的地方。雖然城市一直發展著,但諸如前幾個月的大屠殺博物館(Holocaust Museum)選址事件,就能凸顯出南方的弱勢地位。本來,馬爾摩很有望爭取到這間國家級博物館進駐,但最後竟然又落腳在斯德哥爾摩。「他們根本就不缺博物館!」記得新聞發布時,我讀到不少南部人氣得跳腳的留言。不難想像,這裡長期以來也有文化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像是目前市內唯一比較有水準的是城堡博物館,但去過幾次的經驗,它頂多像是規模稍大的文化中心,無論展品水準或規模,都很難引起一再回訪的慾望。然而,這已是市內最端得上檯面的文化場域。另外雖有歌劇院、Form Design Center、當代藝術館Modern Museet跟Malmo Konsthall以及零星的小藝廊、小劇場、偶有文化活動的獨立小書店、小商店(但常這裡倒一家、那裡倒一家)、以及年度白晝之夜、直擊藝術家工作室的活動等等,但整體的文化活力好像就是難以蓬勃起來。
總之,馬爾摩無論在住民或是觀光客眼中,好像該有的都有,但就是少了那麼一點獨特的魅力。就好像外在肌肉練得漂亮,內涵卻還沒跟上;化了漂亮的妝容,但妝下的容顏血氣還沒補足。跟人們聊起來停留此地的原因,大多都挺現實的(工作地點在市區的緣故,或是到丹麥及隆德的交通都尚稱方便,物價房價又比這兩地來得親切一點),大多數人的語氣裡都多少有那麼一絲勉強。
然而,往好處想,這同時也代表著無限潛力。
就在這樣的一座城市裡,離Folkets Park一街之隔,有一個小小的廣場S:t Knut(姑且稱它為聖克努特廣場)。承襲著馬爾摩一貫的風格,這個廣場也是挺荒涼的。空蕩的石磚地上,只有一間貨櫃改裝的簡陋小熱狗店。然而,廣場附近的街區卻有幾家挺有風格的麵包鋪、咖啡館、餐廳以及設計小店,說它是馬爾摩的富錦街也不為過。
而我就在這個城市的一隅,經營著一家小店。
Malmö市區仍保留著舊時的運河,河上的小平台總有人悠閒釣魚或有奇妙的伸展操團體進行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