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發燒吃退燒藥,當心傷了自己的正氣--聽聽醫聖張仲景怎麼說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感冒發燒、頭痛、肩頸痠痛,風一吹來,就渾身不舒服,上班時無法集中注意力,一整天下來更是疲倦不堪。路過藥局,先買個普拿疼退退燒,止一下頭痛吧!
相信這是大家遇到身體有類似發燒頭痛時,第一個想到的念頭--趕快退燒。發燒是身體免疫力去對抗病毒入侵或是抵抗風邪時的一種自然現象,「發燒」代表著你身體目前有足夠的抵抗力,可以將病毒擋在身體的最外層,也就是中醫所說的「表」的位置,避免病毒繼續往更深的「裡」入侵。因此中醫喜歡用「發熱」來形容身體受到外感風邪入侵時的症狀。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看到「中風」兩字,大家可別誤會是口歪眼斜,行動不便的樣子喔,其實中醫的觀點,百病風之始,就是身體大小疾病的產生,一開始都是由外感風邪造成的。仲師將疾病的進程分成六個階段--太陽證、陽明正、少陽證、太陰證、少陰證、厥陰證,就是「陽證」與「陰證」。從字面上感覺,當然是陽證比較好治療,陰證比較難治療,沒錯,的確是這樣,因此當你的症狀從厥陰證慢慢治療到變成太陽證時,恭喜你,你要康復了,相反而言,如果症狀從太陽證一直變成太陰證,甚至變成厥陰證時,嘿嘿,如果你是醫師,就要自我檢討了!
太陽證,就是病邪進入人體最初期,身體會產生的症狀。我們來看一下有哪些症狀:「脈浮」,就是用手指尖輕輕觸碰到皮膚時就會感覺到脈搏的跳動,「頭項強痛」,就是頭痛、肩膀僵硬,「惡寒」,就是身體會感覺冷,風一吹來就不舒服,「發熱」,就是體表的溫度高,也就是發燒了,「脈緩」的原因,就是身體的津液被推往體表,慢慢與病邪對抗耗損後,津液變少,腸胃虛弱的現象。
另外,當中有個重要的症狀就是「有汗」,仲師將太陽證依照不同的症狀表現,分成了「中風」、「傷寒」、「溫病」、「熱」、「濕熱」,其中的「中風」就是得到外感時會有流汗的現象。
當我們得到太陽表證時,病邪是位在最初期體表的位置,這時候身體的正氣未傷,心臟仍有足夠的血熱可以將脾胃津液(免疫力)推送到體表與病邪互相抗衡,如果打輸了,病邪就會繼續往內入侵,如果打贏了,病邪就會隨者「汗出」而「離開」身體。這邊我強調的是「汗出」與「離開」,是什麼意思呢?西醫的觀念是把病毒或是細菌「殺死」,但是仲師的觀念是讓病邪「離開」,怎麼理解呢?經方大師倪海廈先生有個比方很貼切,他說假設自家庭院中有個游泳池,每天都會有調皮的小孩子來玩水,不勝其擾,這時候應該怎麼讓調皮的小孩子不再來游泳池內玩水呢?把水放掉不就得了,仲師就是要強調這個概念,用調整身體環境的方式,讓環境不利細菌、病毒生存,自然而然身體就會慢慢恢復健康。
因此,仲師治療外感的精髓就是用「汗解」,當然這個汗不是去「迫汗」,而是增強自己身體的脾胃津液(免疫力)上到體表去對抗,透過身體微微流汗的方式,將病邪推出體外,所以說,是不是比較溫和且快速呢?我們都知道,病毒這種東西是不可能用藥物去殺死的,表邪要裡開身體,有兩種管道,一種是汗解,一種是尿解,如果感冒一直不理他,這個人身體也算強壯時,感冒七天(足六天)會自己痊癒,因為會從膀胱經隨著小便被身體排出體外。
因此當你感冒發燒頭痛的時候,吃了消炎藥、抗生素、退燒藥後,體表的熱雖然降下去了,但是病毒是真的離開身體了嗎?我們都知道抗生素是無法殺死病毒,既然病毒還在,那為何體表不發熱了呢?從前面的說明,我們知道脾胃津液就是我們的免疫力,這脾胃津液要上到體表需要心臟的力量,也就是「心陽」,喔~說到這,你應該明白了吧!原來是心臟的功能被抗生素、退燒藥給扼殺了,免疫力到不到皮膚表面,自然體表就不會有發熱的症狀。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子的經驗,明明早上吃了退燒藥、抗生素,燒也退了,好像康復了,但是胃口還是不佳,整個人還是覺得悶悶的不舒服,到了晚上卻又突然發燒起來了,這是退燒藥藥效過後,心臟再次察覺到還有病邪在體表未除,再度將脾胃津液(免疫力)往體表推送去抵抗病邪的關係。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還有一種太陽病,得到之後會頭痛、發燒、身體肌肉骨節酸痛、很怕冷、不流汗,這種外感的重點是「不流汗」,與剛剛的不同,得到這種外感的症狀會很明顯的怕冷,別人穿短袖就可以,而你穿了毛大衣還會冷,會發燒、頭痛、但一滴汗都流不出來,小便也少,全身毛孔都被束住的感覺,這種就是太陽證的「傷寒」。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還有一種情況是感冒後發高燒、非常口渴,全身發燙不會怕冷,這是比較嚴重的情況,因為人會感覺到口渴是血脈中的水變少的關係,人才會想喝水自救,但是血脈中的水來自食物,喝一般的水是無法解渴的,身體不停地流汗,汗血同源,造成腸胃津液大量流失,這時候得到感冒,造成津液更不足,血中的水更少,身體會發高燒,摸病人的皮膚都是燙的,此時應該先去掉高熱,把血脈中的水給補足。
醫聖張仲景對太陽篇的著墨特多,除了上述的幾種症狀之外,還有許多不同的辨證,其實無非是要告訴我們,心為君主之官,是身體正氣的源頭,萬萬不可受傷,脾胃為後天之本,把腸胃養好,身體的免疫力自然強盛,才有本錢應付各種外來病邪的侵犯,外感病退的一個現象就是服藥後「隔天胃口恢復」,尤其是中午時分會特別餓,精神體力也會變好,而如果哪天有朋友跟你說:「跟你說喔,那個XX醫師很厲害,我吃了他一個禮拜的藥,現在全好了。」,如果你聽懂了,就會暗自的偷笑,其實是他身體自己好的,跟吃藥完全沒有關係,另外一種可能就是病邪傳經不在表了,可能變成陽明證或是少陽證了,這以後有機會再聊。
警語:本文章旨在導讀醫聖張仲景先師的醫學思想,若您有身體不適時,請先尋求合格的經方中醫師診治,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各有不同,切忌自行調劑處方,以免造成身體的損傷。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經方,中醫行醫濟世的寶典,被歷代名醫尊為救世經典之方,傷寒與金匱是漢朝張仲景集大成之作。但由於時空背景的不同,導致這千年偉大的醫學知識,被世人所淡忘。倪海夏先生,本世紀最偉大的經方家,窮盡畢生精力,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將古代的智慧解密。而今師已仙逝,雖無法再見其風華典範,但傳承中醫的精神,卻永遠深留筆者內心,不斷前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經在冬天穿著毛衣與同學打藍球的那天,流汗後回到宿舍後,全身皮膚就莫名起了疹子,好癢好難受.... 那應該在哪裡運動比較好呢?當然就是在戶外空氣好的地方了,在戶外運動,毛孔不會被寒給束住,汗可以完全透發,濕也可以藉此排出體外,那種黏黏臭臭的汗就是濕排出體外的關係。
    在研究經方之前,我們必須先拋開西醫看「病」的眼光,中醫看診不著重病名,而是從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角度去讓你的身體恢復正常的運轉,這是中國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聽起來很玄,但是身體的運轉,其實與自然的規律互相契合。 倪海夏的六項健康指標 先介紹一下五行的相生與相剋關係吧! 水道循環
    曾經在冬天穿著毛衣與同學打藍球的那天,流汗後回到宿舍後,全身皮膚就莫名起了疹子,好癢好難受.... 那應該在哪裡運動比較好呢?當然就是在戶外空氣好的地方了,在戶外運動,毛孔不會被寒給束住,汗可以完全透發,濕也可以藉此排出體外,那種黏黏臭臭的汗就是濕排出體外的關係。
    在研究經方之前,我們必須先拋開西醫看「病」的眼光,中醫看診不著重病名,而是從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角度去讓你的身體恢復正常的運轉,這是中國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聽起來很玄,但是身體的運轉,其實與自然的規律互相契合。 倪海夏的六項健康指標 先介紹一下五行的相生與相剋關係吧! 水道循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夏季也存在著一種被稱為「夏季風寒」的感冒,本文將介紹夏日熱感冒的常見症狀和預防方法,以及就醫建議。另外,提供附近的重衛藥局聯絡方式和線上購買。讓讀者瞭解感冒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我原本以為我是天選之人,平安度過了世界災難那幾年,沒想到在最近的大流行還是中標了,因為前幾年風聲很緊,臺灣人都口罩戴緊緊,連帶著流感和感冒都下降了不少,只是現在大家報復性放風後就開始補償性流行了流感和武漢肺炎。
    Thumbnail
    夏日氣溫升高,空氣的濕悶總讓人煩躁難安。太多的冰冷甜食,終日待在冷氣房裡,都會容易讓身體外熱內寒,體內濕氣過重,身體變得沉重浮腫,腸胃的不適症狀也變多了。  夏日五大常見困擾 1.心煩氣躁 2.腹脹不適 3.皮膚好油 4.身體沉重 5.蚊蟲攻擊
    Thumbnail
    頭頂上的太陽熾炎炎,汗珠在皮膚上滴滴流,盛夏裡上午10點至下午3點是最熱的時段,多數人都會選擇避開此時段,避免成為戶外火行者,其中幼兒和老年人在高溫下的風險更高,也反映在近期的熱傷害急診頻傳。我們不禁要問,對於氣候變遷每年高溫爆表的夏天,我們的生理系統如何應對極端溫度的傷害呢?
    Thumbnail
    歡迎來到夏至!!!濕熱高溫的氣候,將繼續維持好幾個月!要如何舒適過完酷夏呢? 一直吃冰?吹冷氣?你知道這樣很傷『心』嗎😂有一種方式叫做穿衣服維持身體恆溫,就不會那麼燥熱啦! 歡迎看看芳療師媽媽的酷暑筆記😊
    Thumbnail
    我在前些天頭隱隱作痛,吃了點中藥後不痛了就沒太刻意去理。兩天後,在端午節連假開始的這天早上門診,來了一位初診先生,主訴是左側偏頭痛,他看了西醫,也服用了止痛藥,都沒見改善,要求要來針灸。又過了約一個小時,也來了一位初診先生,一樣是偏頭痛,是右側的抽痛不適,看了牙醫說是三叉神經痛,也吃了
    Thumbnail
    每當夏日溫度太高,中風病人就會劇增,俗稱「熱中風」。 研究發現,氣溫攝氏32度以上,腦中風風險增加66% 因為溫度升高時,天熱流汗多,水分減少,加上外出工作上水喝得少,血管中的血液濃度增加,就像水管內的水少了,會被泥沙堵塞,增加血栓或血管阻塞風險。如果堵塞於腦血管可引致腦中風,堵塞於心血管可引發
    Thumbnail
    感染發炎引起的發燒,要使用「退燒藥」,而不是退熱貼 退熱貼屬於物理降溫法,真正用途是用於高熱中暑時,將其放置於腋窩、鼠蹊幫助體溫散熱,屬於物理性降溫產品,「無法」解決發燒的根本病因,只適合低燒37.5 – 38.5℃。要達到退燒效果還是要服用退燒藥才有效。
    Thumbnail
    現代醫學認為春天因花粉、塵蟎等過敏原,加上溫度與濕度變化,特別易誘發過敏,所以每到春季因「眼鼻乾癢」而求助門診的患者,就增加約2成。古典中醫看待春季過敏的原因則是:肝經能量、寒氣、濕氣。芳療師媽媽針對過敏推薦負離子護具。並分享黃柔閩老師因使用全套負離子產品,改善鼻過敏實例。
    Thumbnail
    黃靖容醫師表示,在中醫理論中,將身體的生理狀態比擬為自然界的陰陽五行理論,其中之一的概念是「火」。 火代表著陽氣或熱能,與另一個相對的概念「水」形成對應。這種陰陽的平衡是中醫理論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當陰陽失調時,會造成火失衡的狀況,就可能導致各種不適和疾病的發生。 火的表現分兩個部分:
    Thumbnail
    夏季也存在著一種被稱為「夏季風寒」的感冒,本文將介紹夏日熱感冒的常見症狀和預防方法,以及就醫建議。另外,提供附近的重衛藥局聯絡方式和線上購買。讓讀者瞭解感冒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我原本以為我是天選之人,平安度過了世界災難那幾年,沒想到在最近的大流行還是中標了,因為前幾年風聲很緊,臺灣人都口罩戴緊緊,連帶著流感和感冒都下降了不少,只是現在大家報復性放風後就開始補償性流行了流感和武漢肺炎。
    Thumbnail
    夏日氣溫升高,空氣的濕悶總讓人煩躁難安。太多的冰冷甜食,終日待在冷氣房裡,都會容易讓身體外熱內寒,體內濕氣過重,身體變得沉重浮腫,腸胃的不適症狀也變多了。  夏日五大常見困擾 1.心煩氣躁 2.腹脹不適 3.皮膚好油 4.身體沉重 5.蚊蟲攻擊
    Thumbnail
    頭頂上的太陽熾炎炎,汗珠在皮膚上滴滴流,盛夏裡上午10點至下午3點是最熱的時段,多數人都會選擇避開此時段,避免成為戶外火行者,其中幼兒和老年人在高溫下的風險更高,也反映在近期的熱傷害急診頻傳。我們不禁要問,對於氣候變遷每年高溫爆表的夏天,我們的生理系統如何應對極端溫度的傷害呢?
    Thumbnail
    歡迎來到夏至!!!濕熱高溫的氣候,將繼續維持好幾個月!要如何舒適過完酷夏呢? 一直吃冰?吹冷氣?你知道這樣很傷『心』嗎😂有一種方式叫做穿衣服維持身體恆溫,就不會那麼燥熱啦! 歡迎看看芳療師媽媽的酷暑筆記😊
    Thumbnail
    我在前些天頭隱隱作痛,吃了點中藥後不痛了就沒太刻意去理。兩天後,在端午節連假開始的這天早上門診,來了一位初診先生,主訴是左側偏頭痛,他看了西醫,也服用了止痛藥,都沒見改善,要求要來針灸。又過了約一個小時,也來了一位初診先生,一樣是偏頭痛,是右側的抽痛不適,看了牙醫說是三叉神經痛,也吃了
    Thumbnail
    每當夏日溫度太高,中風病人就會劇增,俗稱「熱中風」。 研究發現,氣溫攝氏32度以上,腦中風風險增加66% 因為溫度升高時,天熱流汗多,水分減少,加上外出工作上水喝得少,血管中的血液濃度增加,就像水管內的水少了,會被泥沙堵塞,增加血栓或血管阻塞風險。如果堵塞於腦血管可引致腦中風,堵塞於心血管可引發
    Thumbnail
    感染發炎引起的發燒,要使用「退燒藥」,而不是退熱貼 退熱貼屬於物理降溫法,真正用途是用於高熱中暑時,將其放置於腋窩、鼠蹊幫助體溫散熱,屬於物理性降溫產品,「無法」解決發燒的根本病因,只適合低燒37.5 – 38.5℃。要達到退燒效果還是要服用退燒藥才有效。
    Thumbnail
    現代醫學認為春天因花粉、塵蟎等過敏原,加上溫度與濕度變化,特別易誘發過敏,所以每到春季因「眼鼻乾癢」而求助門診的患者,就增加約2成。古典中醫看待春季過敏的原因則是:肝經能量、寒氣、濕氣。芳療師媽媽針對過敏推薦負離子護具。並分享黃柔閩老師因使用全套負離子產品,改善鼻過敏實例。
    Thumbnail
    黃靖容醫師表示,在中醫理論中,將身體的生理狀態比擬為自然界的陰陽五行理論,其中之一的概念是「火」。 火代表著陽氣或熱能,與另一個相對的概念「水」形成對應。這種陰陽的平衡是中醫理論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當陰陽失調時,會造成火失衡的狀況,就可能導致各種不適和疾病的發生。 火的表現分兩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