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自然 人 建築..老屋新生

    求學時期讀過幾年建築 也曾參與過社區發展 跑過幾次田調 製作過測繪圖 懂得其中皮毛與一點點脈絡 親身體驗過執行面的困難 資訊不難傳達 只怕被錯誤傳遞 不過這樣的計畫 大多是雙面刃 當然這是我自己因親身參與其中而有的感覺 並不是所有的計畫都是如此 影響的層面有太多太多 就不多贅述 接下來 簡單分享些想法
    仁德 十鼓
    仁德 十鼓
    自然是最初始的存在 而後有人 建築因為居住需求而產生 接著衍伸出各類型因不同需求而產生的建築樣式 直到現在 雖然僅幾十年來有許許多多的老屋再生案例 或許是民間發起 又或者是政府推動 立意多是良善的 只是後續的管理 才是真正要面對的問題 不管是人力資源 或是資金 這對於經營管理者 會是最沈重的負擔 先不說一般民間自行修整的老屋 就說規模較大的眷村或是改建宿舍群吧
    澎湖 洪根深美術館
    目前台灣較為大家熟悉的 就屬糖廠宿舍群 台鐵宿舍群和眷村 近幾十年來 因懷舊風潮的再流行與人民對文化資產保護意識的抬頭 政府慢慢地開始與學術單位合作 針對有形或無形的文化資產訂定一套相關的條文 而後再與地方討論 該如何有效的對這類資產進行再利用 最後呈現出來的 就會是大家目前看到的樣貌 像是 嘉義 檜意生活村 屏東 勝利星村 台中 光復新村 台北 四四南村 等 有文化 商業 藝術等多種的經營面向 大多是由政府出資修復或改建後 再交由民間管理業者招租 經營 管理
    台南 林百貨
    有次在某個聚落改建成的文化區內散步 看到了一家咖啡館 想說 天氣熱 休息一下 喝杯冰咖啡 於是就往咖啡店裡走去 走入館內 選定位置坐下來後 我會習慣去觀察周邊的狀況 店家的裝潢 擺飾 等等的 這時就發現一個很特別的地方 一根外露的鋼柱 沿著鋼柱往上看 還有外露的橫樑 這如果不是刻意的設計手法 通常會是包在裝潢理才對 於是在點餐時詢問了進駐的咖啡店老闆 老闆說 這屋內的裝潢 除了可移動式設備是他們自備的外 其他固定式的裝潢都是原有的 他們也不能去隨意地做更動 即使是要釘一根釘子 也得寫變更申請書 就這樣稍微聊了幾分鐘 看來似乎是為了政績趕路而成的作品 風光的開幕 進駐的商家卻有苦難言
    當然有很多案例是雙贏的 或許我遇到的這區塊 未來會有所改善 畢竟 也才剛開始營運沒多久 對商家而言 若沒人潮 肯定也是會早早就選擇離開 整個聚落 進駐的商家 約有七成 但開門營業的 只有兩成 似乎是因為地方政府的宣傳通路尚未打開 所以知道的民眾也少 當天在我停留的三小時裡 幾乎碰不到其他遊客 雖然能自由拍照不被打擾很不錯 但也挺讓人擔憂 人潮等於錢潮 若地方政府不將訊息用力地傳遞出去 那麼再怎麼努力招募有特色的店家進駐 也是起不了作用
    淺山房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手邊可能是相機可能是手機 如果都沒有 那就用眼睛記錄這世界的美好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菇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