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東亞極權主義和台灣民族主義

從東亞理解極權主義的政治發展就不得不將台灣民族主義興起的歷史加以對照,可以說,台灣民族主義便是東亞極權主義的產物,台灣人追求自身國家獨立自主的過程便是對抗東亞歷來極權主義勢力的過程。這樣的歷史發展模式我們也可以見諸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猶太民族為了對抗先後在歐陸崛起的納粹德國以及蘇聯擴張,便在猶太復國主義( Tsiyonut)以及一系列地下反抗運動中逐漸建立起了日後的以色列國家。台灣民族主義,乃至獨立建國運動的發展同樣也是藉由反抗日本帝國以及中國主義政權的獨裁統治和威脅,而進行的「百年追求」之歷史現象。
要能夠正確把握東亞極權主義發展的脈絡,那麼就應該具體考察台灣民族主義發展的中的各方政治勢力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根據目前學界普遍的研究成果,明確台灣人民族主義意識產生於一九二O年代,這個時代剛經歷完第一次世界大戰歐陸戰場的慘烈境況,許多原先在歐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帝國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均因戰爭的犧牲而無力再維持舊有的全球秩序。不只如此,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總體戰的形式消耗的歐陸各國大量人口(尤其是菁英階層),於是紛紛轉由大眾民主的政治參與模式來替代十九世紀的議會(資產階級)民主模式,未受戰火波及的美國和剛結束革命的蘇聯順應著此一普遍的政治體制轉型而發揮各自的影響力。同一時期的日本,雖未被捲入歐洲的風波之中,但也隨著大眾民主的普遍化而發展出了所謂的「大正民主」時代,這時除了社會主義被官方是為非法組織之外,許多不同立場的政治團體和倡議也紛紛登場,台灣人同樣也在大正民主時代進入了非武裝的普遍政治參與運動之中。受到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所宣揚的「民族自決」(self-determination)理念以及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爾‧列寧(Vladimir Lenin)的殖民地獨立抗爭之革命戰略的影響,台灣的政治運動者,不論是右派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或是左派的台灣共產黨,兩者均是以「台灣人統治台灣」作為具體的政治訴求。台灣民族主義的基礎首先就是作為反抗帝國獨裁政權而存在,也就會後續同樣以獨裁方式統治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政權提供了反抗的理念綱領。國民黨以列寧黨式的極權手段屠殺、監視乃至於操縱台灣人,較日本殖民政府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冷戰的格局底下,國民黨或其他東亞各國的獨裁政權均為美國戰略性容忍而使台灣民族主義難以有伸展之地,但隨著蘇聯在八O年代紛紛解體後,台灣人也在東亞局勢緩和的情況下漸漸取得了政權,並且開始了台灣民族自身的國家統合運動。然而。台灣國家統合運動至二OO八年時遇到了瓶頸,這一瓶頸來自於以馬英九等傳統中國主義人士為首的國民黨再度於是年選舉拿下政權大部分席次,同時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隨著全球化經濟的崛起,又接連打擊著台灣的國家統合運動的進程。直到二O一四年由廣泛獨派長期透過議會政治和社會運動不斷衝撞和阻擋國民黨與中國之間的「新中國國家統合運動」之工程,終於在同年三月爆發了癱瘓整個中央國會運轉的「太陽花運動」並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同一年夏季也發生了香港民主派人士為反抗中國共產黨過度介入地方政權運作而發起的「雨傘革命」,以及日本安倍政權因應國際局勢的變化而修改了憲法中的安保條約,這一系列變化皆在防止逐漸擴張的、由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國家統合運動及以「東亞強權復興運動」。二O一六年為第三波東亞極權主義的對抗態勢逐漸明朗化的一年,以蔡英文為首的本土政黨民主進步黨再次拿回台灣政權的大部分,並且以反對和中國進行不平等貿易為訴求的唐納‧川普(Donald Trump)贏得同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東亞的美、日、台聯盟抗中之格局已然形成,直到今日。
在這段台灣民族與東亞極權主義交織發展的歷史中,可以見得台灣民族的興盛得益於東亞極權政體發展中的反作用力,在日治時代為企圖瓦解就帝國控制力的威爾遜主義和蘇聯國際革命,在國民黨獨裁時代體現在流亡海外或地下反抗的台灣人組織,他們用盡一切組織資源保留台灣民族未來能夠取得政權的可能性,最後終於在李登輝時代拿到了真正有權利參與完整的大眾民主政治之門票。然而中共所引發的新東亞極權主義仍在考驗著獲得政權的台灣人,台灣人憑藉著「台灣非是台灣人的台灣不可」這樣的終極理念繼續與東亞地緣政治中具有吞沒、壓制這一理念性質的政治勢力鬥爭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