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近代東亞的國家統合運動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身處於東亞海陸之中心,自然對於有關此一地緣發生之事無法置身事外。如果說那使得今日東亞地緣政治處於極度不穩定且緊張狀況的,是由所謂「民族主義」( nationalism)的衝突作為表象。那麼,梳理這一民族主義衝突之脈絡的工作,必然也會是認識當代東亞地緣政治境況的重要途徑。
以台灣民族主義成長史的角度觀之,近代東亞地緣政治徘徊在日本帝國主義與中國民族主義兩大政治勢力的輻射之下。民族主義在意識形態面或許強調地域強權的復興,或者國家聲稱之主權的完整性。然而,從歷史政治博弈的觀看,各方民族主義勢力的背後則充斥各種策略性的「國家統合運動」( State-Corporatism movement)。統合運動不同於民族主義的訴求,民族主義要求其規範成員逐漸達到平等、均質且以整體(國家)之利益為最高不可侵犯之目標,而統合運動即便從表面上看似與民族主義的訴求形成一致,但內部仍是由各種階級、團體以自身利益為主要考量,並可能乎應外在國際政治局勢,在歷史的過程的漸漸形成國家本身的特殊情境。
當我們能夠從國家統合運動的概念來理解近代東亞地緣政治的歷史時,一切有關「個民族理念之衝突」的表象便能在更細緻且具體的考察下變成更具有「人性」的以及其衍伸而出的「馬基亞維利主義」(現實且權術)的歷史抉擇。從這樣的考察方式進一步追尋「日本帝國」及「中華民族」所遺留下來的線索,可以發現在台灣近代史上(正)經歷三次的國家統合運動。第一次來自於一八九五年以後,清帝國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這個時期也正好是日本明治天皇為首的統治集團為了回應西方列強在東亞的殖民貿易活動且和清帝國爭取與列強的合作來鞏固東亞霸權的地緣政治背景。此時期的日本國家整合運動對本土內有「廢藩制縣」等中央集權措施,對外則有透過殖民地資本主義的發展以達到與西方列強共同維持帝國主義秩序的機會。台灣人在這一波地緣政治的形塑下,經歷了(西方)現代化、日本化以及殖民地民族主義經驗的環境洗禮,也成為未來爭取民族自立的路徑的理念座標。第二次的國家統合運動,也是中華民族的統合運動,始於清帝國於一九一一年解體時,卻直到現今仍在不同的政治勢力消亡轉換、國際政治環境遞嬗多次的情況下仍持續影響者現今的東亞地緣政治。這次的國家統合運動是東亞大陸上各方政治勢力為了整合清帝國所留下的領土而展開,這波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左右時期由北洋政府及大陸上各地軍閥和殖民租借地勢力維持一極多元的整合模式,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由廣州革命起家的中國國民黨在蘇聯的裡應外合下逐漸兼併了大陸南方軍閥及殖民租借地,並於戰時成為了太平洋戰場的中國代表後獲得整合運動的正當性。然而,戰後的中國國民黨失去的東亞大陸的實質統治權,轉而由中國共產黨取而代之,並撤退失去日本殖民的台灣。一九五O年代以後的冷戰格局,使得實質的中國統治權在中國共產黨手裡,但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仍在其實際統治範圍內施行統合運動,「兩個中國」的統合形式成為這段時期的主要特色。一九七一年以後,隨著美國策略性拉攏與蘇聯關係日益緊張的中國共產黨後,中國共產黨成為了國際上「唯一的中國」,而統治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則在民主化的情況下日益被台灣本土的利益集團所取代。一九九O年以後,隨著蘇聯解體,使美國為首的全球化體系完全取得勝利,也使東亞的地緣政治進入到下一個階段。台灣在一九九六年民選出本土籍的李登輝為中華民國總統,意味著第三波國家統合主義運動,也就是台灣人的國家統合已經展開。然而,正當東亞社會的普遍民主化與台灣的國家整合相繼發生時,由中國共產黨所統治的東亞大陸卻為了防止政權分裂而阻攔來民主化在這片土地上繼續發生,也埋下了未來與國際秩序衝突的種子。二OOO年以後全球化持續擴張,全球產業鏈從原本的西太平洋島鏈推移進東亞大陸內部,中國得以大國之姿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卻也開始和周邊地區,乃至美國本土產生政治和經濟上衝突、矛盾。二O一O年以後,這些衝突與矛盾逐漸浮上檯面,首先是中國對周邊沿海的控制權宣稱越來越強硬並企圖打造新的經濟秩序(一帶一路)來對抗美國為首的經濟秩序(北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等),而後則是在企圖以經濟優勢統治台灣、香港的手段遭遇反抗,最後則是二O一六年之後美國川普政府為求公平貿易而對中國實施的一連串貿易制裁和打壓,也就正式迎來了目前的美中新冷戰。
在目前的國際局勢下,台灣人在東亞所面臨的是兩種國家統合運動的鬥爭,一個是始於一九一一年由中國共產黨繼承的國家統合運動,企圖透過這種手段持續對台灣進行兼併。另一個是由台灣民主化運動(約一九八O年興起)開始,追求由台灣人所統治的主權獨立的國家,希望能藉由民主自治來維持相對於中國獨裁的人權保障,二O二O年民進黨籍的蔡英文以八百一十七萬票的歷史高票連任中華民國總統可視為這一整合運動走向成熟穩定的具體表現。這也就是近代東亞的國家統合運動的發展現況,同時也是透過這樣的現況,台灣人才能進一步思索自身與整個東亞社會的關係,以及未來該如何在越來越險惡的地緣政治中尋找生存的道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本沙龍用於發表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課程之講稿、評論與論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世界到底有多大呢?對一些人來說,世界可能代表整個地球,甚至宇宙,又或者還有一種更詩意的說法,那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能接出到的一切。然而,正是在最後這一個說法中,才恰恰體現了人在實際經驗上對世界想像的範疇。
世界到底有多大呢?對一些人來說,世界可能代表整個地球,甚至宇宙,又或者還有一種更詩意的說法,那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能接出到的一切。然而,正是在最後這一個說法中,才恰恰體現了人在實際經驗上對世界想像的範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當代人類學研究國家的奇幻旅程】 林開世 2019/8/27 國家組織的機制合理化或不合理化某些作為。18世紀後民族國家興起。在對殖民主義的批判下,「不同社會的相對性與差異性」不再被強調,亦即人類學家不再成為他者的代言人。人類學要求放到具體國家脈絡研究的要求,造成古典分支次領域的崩潰.....
Thumbnail
192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馬斯曼在1912年出版的作品「魂斷威尼斯」常被視為「同志文學」的代表作,然而仔細觀察其中的重大設定,其實可以發現作者所欲表達的深意其實是對「狂熱國民國家主義」中所內含的暴力本質的控述。
Thumbnail
幾年前,中、日、韓的學者聯手編纂了《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第二版名為《超越國境的東亞近現代史》),以共同編寫教科書作為政治外交的手段,也是冀望能為三國之間劍拔弩張的殖民與戰爭等歷史問題,找到一條和解的道路。這樣的嘗試是否成功,不是在此三言兩語能夠道盡的。不過,作為來自臺灣的讀者,我們不免要思索:在這
Thumbnail
當今世界的現代「國際」體系及其運作,何時成形? 我們都知道,以前是談「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帝國時代,王朝之間的領土、對待方式等等,跟現在由「民族國家」共組的「平等」國際體系完全不一樣。那麼「民族國家」和「國際」是怎麼出現、何時出現又怎麼運作的呢?
Thumbnail
筆者有時候會接到一些詢問,就是為何這場仗非打不可?外交折衝難道沒用?經濟繁榮依然照打不誤?大致上就是不解,明明有更好的選擇,國家卻走上戰爭之路,然後全部燒掉死傷無數?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當代人類學研究國家的奇幻旅程】 林開世 2019/8/27 國家組織的機制合理化或不合理化某些作為。18世紀後民族國家興起。在對殖民主義的批判下,「不同社會的相對性與差異性」不再被強調,亦即人類學家不再成為他者的代言人。人類學要求放到具體國家脈絡研究的要求,造成古典分支次領域的崩潰.....
Thumbnail
192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馬斯曼在1912年出版的作品「魂斷威尼斯」常被視為「同志文學」的代表作,然而仔細觀察其中的重大設定,其實可以發現作者所欲表達的深意其實是對「狂熱國民國家主義」中所內含的暴力本質的控述。
Thumbnail
幾年前,中、日、韓的學者聯手編纂了《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第二版名為《超越國境的東亞近現代史》),以共同編寫教科書作為政治外交的手段,也是冀望能為三國之間劍拔弩張的殖民與戰爭等歷史問題,找到一條和解的道路。這樣的嘗試是否成功,不是在此三言兩語能夠道盡的。不過,作為來自臺灣的讀者,我們不免要思索:在這
Thumbnail
當今世界的現代「國際」體系及其運作,何時成形? 我們都知道,以前是談「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帝國時代,王朝之間的領土、對待方式等等,跟現在由「民族國家」共組的「平等」國際體系完全不一樣。那麼「民族國家」和「國際」是怎麼出現、何時出現又怎麼運作的呢?
Thumbnail
筆者有時候會接到一些詢問,就是為何這場仗非打不可?外交折衝難道沒用?經濟繁榮依然照打不誤?大致上就是不解,明明有更好的選擇,國家卻走上戰爭之路,然後全部燒掉死傷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