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少子化現象日益嚴重,去年年底很幸運的多了一位小成員,算是幫台灣少子化進一份心力。但是我發現現在資訊氾濫,新手媽媽常常會遇到許多問題,例如懷孕時就在考慮到底是要自產產還是剖腹產?出生後要喝母乳還是餵配方奶?千百種選擇題困擾著我們,當然沒有絕對的對錯,不過也可以跟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母乳好還是配方奶好?
現在在生物學界有個名詞,叫做“微生物菌群”(Microbiome),意思是每一個物種不單單只是物種個體,連他身邊的微生物都應該與其連結成為一個群落,每一個生物就是一個生態系,當然這個概念不只限於與宿主有共生關係的微生物,因為就算微生物看起來與雇主共生,其實同時也可能存在抗拒關係,只是剛好維持在平衡狀態而已,微生物菌群比我們想像的更為複雜。
我們人類身上也住滿了各式各樣的微生物,而我們免疫系統則為各式各樣衝突與抗拒的微生物族群譜出一首和諧的協奏曲。免疫系統只有在我們剛出生時能享有休假,為了讓第一批微生物能夠在我們身上定居,有一群特殊的免疫細胞會抑制身體其他部分的防禦軍團,這也是為什麼剛出生前六個月的小嬰兒特別容易受到感染,這並不是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好導致,是因為它故意被關閉。但是哺乳動物如何確保自己小孩得到正確的菌群呢?
媽媽會伸出援手,事實上哺乳類母親會藉由溶解部分自己的身體與乳汁來餵養寶寶,經過數萬年的演化,乳汁目前的成份主要為乳糖、脂肪和人乳寡糖,但是有趣的地方是,嬰兒竟然沒有辦法消化人乳寡糖!?
也許再早個幾十年我們還會覺得莫名其妙,為什麼母親要花這麼多力氣製造小嬰兒無法消化的東西呢?為什麼人乳寡糖沒有在演化的過程中被捨棄?在微生物界開始發展之後,終於有了答案,二十世紀早期有一批兒科醫生發現這些糖類可以完整的通過胃和小腸,而最終收益的是誰呢?是位於我們腸道中的“嬰兒比菲德氏菌”〔B.infantis〕,只要供給人乳寡糖給嬰兒比菲德氏菌,嬰兒比菲德氏菌就能成為我們腸道內的優勢菌種,這些菌種會釋放出餵養嬰兒腸道細胞的短鏈脂肪酸,所以母親餵養這些微生物同時,微生物也會同時餵養嬰兒。
人乳的獨特性,甚至可以稱為『超級食物』也不爲過,其寡糖種類是牛乳五倍,數量則是數百倍,為何人乳如此獨特?目前有兩個可能推測,第一是因為人的大腦很大,第一年發育非常快,這種快速發育有賴有賴一種唾液酸的養分,它洽好是嬰兒比菲德氏菌攝入人乳寡糖所釋放出的化學物質,因此這種細菌發展越好,下一代可能越聰明;另一個推測是人乳寡糖會以自己作為誘餌吸引病原體,將病原體黏住後,病原體就不會與腸壁結合,目前已經被證實可以抵擋沙門氏菌、溶組織阿米巴(變形蟲)等等...病原體。
因此哺乳母乳的母親其實並不是僅僅哺育嬰兒,還建立了嬰兒微生物世界,這個初步免疫系統能夠阻止惡毒微生物的威脅,也能讓孩子從第一天起就擁有好夥伴。
思想家納西姆・塔雷伯有一個概念,他表示如果大自然中有什麼事是你無法理解的,那麼它超乎你理解能力的更深層面上一定是合理的,自然生物有其自身的邏輯,遠遠優於我們能推導的邏輯。母乳跟配方奶孰優孰劣也是一樣的道理,母乳已經經過了數萬年的演化,而配方奶的問世僅僅約兩百年,母乳的存續必定有其道理,在我們想得到的或是還沒想到的地方,自然界往往已經藉由演化告訴我們答案。
天真的干預
繼續從微生物的角度出發,在過去有一段時間我們認為細菌就是個壞東西,會導致我們生病甚至死亡,但“微生物菌群”的概念發展出來之後,我們了解我們的免疫系統其實與微生物維持一個巧妙的共生關係,《生命視角》的作者威爾遜就打了個比方,人的免疫系統就像一個農民,農場裡有雜草、有秧苗、有老鼠也有野貓,那免疫系統如何辨識哪些是雜草,哪些是野貓呢?
免疫系統需要從小就接受各種微生物的刺激,慢慢摸索、練習,在不斷互動與碰撞的過程中辨識敵我。所以如果長期讓免疫系統處在一個缺少微生物的環境中,就等於不給他機會練習,最後就會導致問題產生。目前醫學認為免疫系統不僅會導致生理上的影響也會導致心理上的症狀,比如感覺壓力大、抑鬱、自閉症等等...。所以如果小孩有這些症狀,是不是有可能是因為……他家裡太乾淨了呢?
威爾遜繼續列舉了幾個研究發現,已發展國家中,患有免疫系統失調、過敏的人顯著高於發展中國家與農村;剖腹產出生的嬰兒,因為沒有與產道中的菌群接觸,所以更容易產生免疫系統失調、過敏等症狀。反過來說,如果孕婦經常到大自然中接觸更豐富的菌群,就會對孩子有好處。
我們常常會認為沒事就吃保養品、看醫生對身體有益,但其實比起穩定汲取營養的生活,間接性的飲食更適合我們,因為我們是被設計成需要勞動採集來獲取食物的動物;比起整天請醫生治癒病痛,不如讓身體自然修復,因為醫生開的藥也可能在看不見的的地方產生一堆副作用,沒有人可以保證不會有任何副作用,就跟沒有人可以證明上帝不存在一樣,天真的干預,是我們在人造的世界中低估了自然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