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大帝劉徹,絕對是西漢王朝中最受人矚目的一個皇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喜怒無常,濫殺大臣。 一般說到他,不外乎這幾種評價。 事實上,當我們看完《史記》後,一點也不難發現。
漢武帝根本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那只是董仲舒的一個建議,收錄在《漢書》當中。 有很多人也都明白,漢武帝的學術傾向,應該叫作「明儒暗法」。 漢武帝是一個非常尊重法律的人,但並不是一個殘暴的人。
司馬遷的角度很清楚。
漢武帝時代,死於律法之下的人很多,那是因為漢武帝多用酷吏。 三年起步,最高死刑的東西,酷吏們會判死刑。 那難道不是迎合上意所判嗎?
事實上,漢武帝劉徹並不喜歡索討人命。 即使法律說李廣該死,張騫該死,公孫敖該死,司馬遷該死,劉徹還是提供了替代刑罰。
而只要能保住一條命,很多人也都能夠再次為他所用。 劉徹本身是一個非常認真「維持律法規矩」的最高執法者。
當他判處一個人極刑的時候,通常不是因為對這個人深惡痛絕。 李陵投降匈奴,不是家人被殺的原因。
是漢武帝認為李陵洩漏軍機。
這種一個人的錯誤,造就成千上萬傷亡的軍事罪行,當時的法律都判得很重。 太子造反,他其實也是是下令圍捕減少殺傷:
賜丞相璽書曰:「捕斬反省,自有賞罰。以牛車為櫓,毋接短兵,多殺傷士眾。堅閉城門,毋令反者得出。」 在《漢書》裡面,劉徹一共大怒五次 「遣漢使去,令其東邊郁成王遮攻,殺漢使,取其財物。天子大怒。」
下令伐宛。 天子聞之,大怒,使使遮玉門關,曰:「軍有敢入,斬之。」
禁止李廣利的敗軍返還。 上聞之大怒,日磾頓首謝,具言所以殺弄兒狀。上甚哀,為之泣,已而心敬日磾。
漢武帝很喜歡「日磾」這個人的兒子,日磾認為小孩目無君長一定會出事,就殺了兒子。 上嘗體不安,及愈,見馬,馬多瘦,上大怒:「令以我不復見馬邪!」欲下吏。
漢武帝罵養馬官員,是不是以為他會死掉,再也看不到馬,所以沒有認真養。
開除這個官員也是剛好。 上聞而大怒,下吏責問御史大夫曰:「司直縱反者,丞相斬之,法也,大夫何以擅止之?」
放走造反的人,論法當斬,為什麼要阻止? 劉徹從來沒有演過:「拖出去砍了!」或是「遷怒殺人」的戲碼。 也有人說,他不念情份功勞。
嗯,請問以現代法律概念來說,情份功勞是應該可以抵罪的嗎? 到了今天,法律也不是絕對公正的。
人為的操作始終不可避免。 兩千年前的漢代也是一樣。 對抗這些人為操作的題材,不管是美國,日本,韓國,台灣,都反覆上演著,廣受歡迎。
可人們喜歡小蝦米對抗大鯨魚。 大鯨魚力圖執法公正,反而要被批評沒有人情味了。
說恐龍法官的可能更多一些。 劉徹十六歲登基,求學求知把事情作到最好,是他的目標。
其實如果一直以來有看《大漢天威》,可能也會發現:漢武帝時代的「騙子」特別多。 漢武帝的研究精神是:先相信,再驗證,後改進。 劉徹幾乎是信賴著所有人,也信賴法律跟道德會幫他管束所有人。
然後就一路被騙。 董仲舒神棍他也信。
塞外隨便報戰功他也信。
大家出西域吹得天花亂墜他也信。
酷吏們一臉正直他也信。 劉徹對世界的認知主要來自書本跟求學。
在自己的心中架構了一個完美帝國。 好在世界上,好人還是比壞人多。
認真把事情做好的人還是比騙子多。 所以漢朝帝國沒有亡於劉徹的幻想。 我認為關鍵就在他對於法律的固執。 法律不是萬能,當時的條文跟彈性可能也未臻完善。
但比起那些一旦過度信任臣子,就造成政治經濟崩壞的君王來說,劉徹的法律還是幫他守住了最後一道防線。 要知道,劉徹當政的時間,比秦始皇加嬴胡亥還長。
當巫蠱之禍發生,沒有演變成巫蠱之亂,其實就已經顯示出爛船還有三寸釘。 不要說劉徹化整為零讓地方沒有暴動能力,秦始皇可是連兵器都沒收了,司法不公還不是照樣引爆叛亂。 要說他老年失智?他不但會下詔罪己還會消滅太后。
幼帝即位後沒出大事反而一片欣欣向榮。 這時候就算劉徹運氣好? 說到這裡就好了。 劉徹聰明、優秀、自大、容易腦衝,但也會反省。
重點是他的想法非常先進。 很少人會說劉徹是穿越的,但很多人說王莽是穿越的。 王莽可能不是特例。
之前我們就提過,戰國時代中國人的思想,跟現代人的相似度很高。 但秦始皇進行過思想管制。 然而,仍有一些在權力頂端的人,能夠透過研究過去的思想,看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