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高跟鞋與性別迷思(一)

    前言
    談起高跟鞋女性朋友應該會兩極化反應,有人愛也有人厭惡。而男性朋友喜歡看女生穿著高跟鞋展現不同風情?其實我也不確定,因為始終認為高跟鞋只是服飾的一環,看場合穿搭。不過高跟鞋這奇妙的玩意,還真的引發不少性別迷思和探討,雖然不太想討論到更深的性別議題,但想從「個人體驗」開始來聊聊高跟鞋與性別迷思。
    為何穿上高跟鞋
    很簡單,因為曾經是個舞台劇演員,長的算秀氣,所以演過反串角色。
    第一回穿,造型師沒為難我,給了個大約五-六公分高的鞋,反而是因為角色設定是懸絲偶,故事年代又是1950-60年代的高雄港,造型師硬要我穿旗袍…為了穿上旗袍還得先穿束腹,把腰部綁的纖細,整個演出無法好好呼吸甚至連蹲下都不容易,更別說演出還得載歌載舞…
    挺過十多場演出後心想以後絕不做這事了,沒想到還邀我演出第二回,這回飾演觀音大士,不但演出期間吃素,造型師給的造型更是誇張,十多公分高的高跟鞋,加上十多公分高的假髮,一整個人都超過兩百公分,走出場真是鶴立雞群。而且這一回真的很可怕,給了一個很飄逸又開高叉的服裝,還得跳很激烈的舞蹈(戶外演出風一吹針的整個露底呀),為了這表演,在家也是穿著高跟鞋練習,足足一個多月。最後還在一個地面高低不平的場地扭傷腳…
    總之,在這兩回之後,雖然練就了一身穿高跟鞋的功夫,但我對於高跟鞋卻是敬而遠之。因為高跟鞋確實對於身體姿態有著影響,對於雙腳的影響更大,這樣感覺不自然且不舒適的衣物,非常不和自己一貫穿衣的調性,同時佩服起那些可以穿著高跟鞋工作一整天的女性朋友。坦白說,自己早前也是欣賞女生穿著高跟鞋展現出的各類風情,無論是氣場強勢的職場女性,或是展現女性嫵媚的風情,但現在只希望女孩們都開朗自然就好,但其實穿不穿高跟鞋真的看個人意願還有看場合和穿搭。
    當然我和高跟鞋還有後續,第三回是一齣對我而言極有意義的戲,改編自沙特劇本《No Exit》,我的角色是一個變裝癖,在言語論證的最後幾乎崩潰的扯下假髮,突破偽裝回復男性性別。極具哲學性的台詞其實很難背,但演員就是想接受各種挑戰。這齣戲一開演就兩小時,幾次都在劇情進行到一半時腿就抽筋了,但表演不能停,也不能讓觀眾看出異樣,是一齣特別辛苦的戲,但演來特別過癮。當然還有第四回,就是回到母校的舞台表演。既然是歌唱舞台,當然舞台裝扮可以大膽突出一些,於是穿上高跟鞋仿效偶像張國榮。
    是的,我會穿高跟鞋,但只是因為表演。
    高跟鞋的由來
    要定義高跟鞋,一般來說是鞋跟高於2.5吋(約6.35公分)以上才稱作高跟鞋。很多女性主義者總愛指稱高跟鞋是男性發明來箝制女性自由的(如同清朝女子纏足),但實際上最早穿高跟鞋的卻是男性,而且是漢代男性。根據東漢劉熙所著《釋名•釋衣物》內所載,當時有種鞋名為晚下,是一種坡跟式的高跟鞋,而最早出土的高跟鞋實物,則是明代明神宗孝端顯皇后墓葬定陵出土之物。
    而在歐洲高跟鞋原型則最早出現於紀元前3500年的古埃及,當時貴族皆川著高跟鞋子與赤足的平民作區別。大約西元1500年左右,出現一種出現一種約1-1.5吋的「騎士靴」,讓騎乘時腳能更好的採著馬鐙不滑脫,原本功能性的騎士靴演化成後跟漸變細的高跟鞋,而且成為王公貴族為了彰顯威嚴神采必備之物,高跟鞋流行起於法國王公貴族,當時無論男女都穿高跟鞋,男子為了展現身高威儀優勢,女子為了修飾身體視覺線條。
    其實另外有一種說法是,歐洲高跟鞋其實是由東方傳入,因為當時東方確實文化國力都頗強盛,所以歐洲人來此見識到之後,回去自己國家便有所仿效。
    無論哪種說法,高跟鞋所代表的權力象徵,然後日後逐漸演進到性別文化爭論,都凸顯高跟鞋不僅是服飾,也有著權力結構改變的演化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