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歷史上的今天─7月11日(世界人口日、兩個中國航海節、蒙古國慶日)

    今天焦點─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1405年 中國大明帝國皇帝明成祖朱棣最信任的太監之一鄭和(1371~1433),奉明成祖之命以皇帝特使身份,率領2萬7千人組成317艘船艦組成的龐大艦隊,以宣揚國威為名,從江蘇太倉瀏河口啟航,出長江經東海前往南洋各地,開始26年間7次下西洋的首次航程,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最大規模的海上探險行動。
    三寶太監鄭和第1次下西洋的船隊規模令人嘆為觀止,不僅數量極多,其中6艘被稱為「鄭和寶船」的船隻,長達148公尺,寬60公尺,船上多達9根桅桿和12面風帆,更是傲視全球最先進的造船技術,比對世界仍一知半解的歐洲領先1千年,從1405年至1431年先後7次下西洋,船隊航行範圍包括東南亞、印度、東非及波斯灣,最遠到達非洲海岸,至今仍遺留鮮明的印記。
    鄭和船隊壯盛的軍容,被軍事專家評估為歷史上最強大的5支海軍之一,7次下西洋的任務眾說紛紜,流傳較廣的說法是,叛變取得政權成為大明帝國第3任皇帝的明成祖,為尋找被他推翻的大明帝國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指定的接班人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派遣鄭和以保護海上貿易路線為名,消滅建文帝朱允炆可能東山再起的勢力。
    明成祖在鄭和始終毫無所獲後改變國策,轉移焦點開始關注北方陸地邊陲外患,不再注重海權發展,最終甚至長期鎖國斷絕與世界接觸,鄭和的努力後繼乏力,中國航海事業全部化為泡影,甚至沒有留下任何歷史記憶就此沒落,即使是鄭和也不知下落,在南京的鄭和墳墓,只是純供後人憑弔的衣冠塜。
    儘管如此,鄭和開啟偉大海上志業的歷史地位,仍備受分隔台灣海峽的兩個中國肯定。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交通部和內政部1955年將鄭和下西洋首次出航日訂為航海節,並在台北集會慶祝第1屆航海節,紀念鄭和7次下西洋;共產黨中國跟隨中華民國政府的腳步,國務院在2005年核定鄭和啟航前往西洋600週年當天為航海節,同時舉行大型慶祝活動和國際海洋博覽會,展現與鄭和7次下西洋相同的旺盛企圖心。(延伸閱讀1:全球著名探險家~大航海時代);(延伸閱讀2:全球著名探險家~誰最先發現美洲大陸?)
    ◆鄭和畫像(/TandY翻攝)
    ◆鄭和畫像(/TandY翻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