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6|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原生家庭(三)

    人的一生都在梳理童年經歷

    為什麼放下
      上述例子中,原生家庭有沒有錯?當然有錯!不必找任何理由為原生家庭開脫,沒錯,原生家庭有錯。我們可能也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了,對,你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了。沒人有權替別人論斷他的感受,所以呢?如果你覺得自己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了,那一定是真的,你的感受是真的,而且你的感受並沒有錯。所以呢?然後呢?
      事實上,不要說兒童,即令我們自己早已成年,早就是獨立自主的個體,有時路見不平,即使沒有拔刀相助,也會忐忑不安,心裡受到莫大影響。如果受到不公平或者不合理的對待,心裡也不會無感,然後呢?也許好久的時間都受到這個不公平不合理的待遇的影響,事後想起還會咬牙切齒哩,我們是懂得分寸,知道紓解的成人都如此了,幼童所受到的影響就可想而知了,他們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要受到這樣的對待,他們總要找個能說服自己的說法,也許找不到理由,但再找不到他們也要找個說法。那個對待是持續的重複的,是時不時就來一下的,是無日無之的,你說他們怎麼辦?你說那個影響會有多大?會有多久?那幾乎是一輩子的課題啊!較沒那麼嚴重,自己可以清理,自己可以解決的,那還算是好的。那些不願原諒的,刻骨銘心,永誌不忘的又有什麼錯?
      你可以生氣嗎?當然可以;你可以不原諒嗎?為什麼不可以。你是成年人,對嗎?你有權自行決定,對嗎?你要用不結婚來報復他們可以嗎?當然可以!我們尊重你,也支持你。然後呢?你已經成年了,你的父母想再像你小時候一樣的責罵你或者處罰你,只要你不願意,他們大概也做不到了。所以呢?他們在你小時候所做的一切你無法承受,所以你痛苦、難過、孤單、受怕,這我們可以了解,也非常同情,但現在他們已經無法再傷害你,然後你還在那兒:我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所以我自卑,我沒自信,我感覺自己沒用…你,你不覺得自己無聊嗎?你可以選擇不自卑,你可以選擇要自信,你可以選擇培養加強自己的能力…不是嗎?
      世上確實有不配為人父母的人,但對大多數人而言,父母都是愛我們的,但他們受限於觀念、知識、技能和背景的差異,不大會表達對子女的愛,而且也很可能在脾氣一來的時候,罵出令人難以忍受的話,甚至隨手就打…甚至無理的要求我們的成績,品格…。但一般來說,他們對我們還是好的,還是關心的,但無論父母如何悉心照顧,子女在成長過程中也難免會與父母磕磕碰碰,留下或小或大的心理陰影,可我們要記著家人對自己的傷害到什麼時候呢?年輕時埋怨兩句還無傷大雅,成年後還整天拿童年陰影和原生家庭的問題說事,就沒意義了.
    原生家庭可以影響你一陣子(算二十年好了),但卻不能決定你一輩子(你可能還有六十年可以活)。你可以選擇繼續陷溺在過往被傷害的泥淖的漩渦中,舔著自己的傷口,怨天尤人的暗自神傷;你也可以選擇掙扎著爬出被傷害的泥淖漩渦中,壓著傷口,輕輕的擦藥包紮,然後稍稍的慢慢的仰起頭來,注視遠方(而不再只是注視著過去的傷痛和苦難),邁步向前(而不再只是縮著身抱著頭悲痛的沈溺在過去),有這個決定權的,當然是你,也只有你有這個權力,因為你已經大到可以選擇,也大到可以為自己負責了。人生苦短,總要活出不愧今生的自己來。
    不原諒,它就始終糾纏著你,時不時的啃噬著你。不會鬆手放過你,因為你沒有放過自己,你還讓自己陷溺在其中;你不從泥濘裡爬出來,不從自我禁閉的牢房中爬出去,那就繼續吧,因為沒人管得了你。所以呢?我們必須做出選擇:要不要爬出去?千萬不要以為這個選擇很容易,改變其實很困難。因為很多東西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了,即使知道不改變的話,遇事待人會習慣性的畏縮,沒自信,但我們已經習慣了,我們承受得了它帶來的缺失和麻煩,可是一旦改變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則不確定,我們承受得了或承受不了也不確定,所以呢?還要改變嗎?因此知道要改卻不願動手是經常有的事;即令動手了,一旦驚慌馬上又退回原處也是稀鬆常事,所以呢?改變其實是非常困難或艱辛的漫長過程,甚至一輩子都在進行…
      在這個過程中,無所謂原不原諒,因為即使原諒也撫平不了你曾經受傷的事實,而是放過自己,背著過往那些沈重的包袱邁步不累嗎?不重嗎?放下那些包袱,放過那些負擔,步伐也較為輕快,日子也較為輕鬆。不放過,又能如何呢?那個博士後二十年不與家裡聯絡,即令父危也不願回家探望,被家庭傷得多重可想而知,可是因為不願放下,也不願放過,所以直到他自己願意,勢必就一直背著,一直帶著,一直拿著,一直抱著,何嘗就較為輕鬆了呢?但,這是他的選擇,他願意如此,他選擇如此,我們尊重他。可是,我們也可以選擇和自己和解。
      如何和自己和解呢?首先你必須先抽身看到自己在泥濘裡,在牢房中,然後才能開始去想到如何爬出去?你不等於你所感受的那個苦痛或傷害,否則不會有這個感受,因為你本身就是那個苦痛或傷害了;如果你本身就是那個苦痛或傷害,那它就不會感到苦痛或傷害了。你會感到苦痛或傷害,就表示你不等於苦痛,所以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抽離這個苦痛,然後回頭看看它,它是什麼形狀?它有多大?它有多老?然後才能去想:怎麼處理?我們之所以苦痛,部份原因是:對別人的不好極為敏感,對別人的好相對遲鈍,我們往往傾向認為別人的不好是蓄意的,所以這個傷害是不能改變的,是永遠存在的,它影響了我;但從這個苦痛的情緒抽離開後,你會發現,原來我可以改變它。我可以不那麼受它影響。我可以不讓它來決定我的現在和未來,我更不能讓它決定我的子女的未來。
      所以要跟原生家庭和解的第一步就是抽離:抽身而出,客觀的凝視,觀察,理解,也就是把它看成是一場你在一旁觀看的戲劇,你不是當事者,你只是觀眾。你正在觀看著事件的進行,然後你再試著站在劇中人的立場去看待這件事,例如事件中的父親,他會這樣的可能原因?他有沒有其他選擇?他為什麼沒有如此選擇?他是蓄意的?還是無心的?然後換母親…然後換自己…然後你看到了父母也有他們的侷限,他們的苦惱,原來他們和我們一樣的平凡…一樣的沒用…一樣的…而我,現在要改變了。
      放下,放下,放下的也放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