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中有個村莊,是由44戶老舊建築所構成,其中包含了完整的三合院、土角厝、以及在當代直觀的「老舊物件」,村莊的四周由高樓大廈、各種現代建築、車水馬龍的街道環繞,與平時只有長年居住於此的年長者、貓、狗在狹小巷弄穿梭的村子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個有著百餘年歷史的村莊就是位於太平的番仔路庄。
時間不斷向前推移,前人所遺留下來的傳統、物件、建築乃至於整個村落,是否要保存下來便是這個時代值得討論的議題。這個被高樓環繞的番仔路庄此刻正面臨著這個問題,財團想要這塊土地增建現代建築、現居於此的人們想守住生活了七八十年的家,而我,則是帶著攝影機進到這個議題的紀錄者,與事件的發展並無直接關係,也無法撼動未來的發展走向,事件的脈絡與發展我想在網路上有許多不同立場的資料能提供參考,在此便不贅述。
番仔路庄的人們為了能持續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拼了命的想保全家園,與財團、政府出現意見分歧、衝突。組織這些運動的領袖帶著整個村莊在前進,對外與財團有著官司的纏訟、對內或許也有意見不同的聲音,承受的壓力難以想像;而目前仍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們心中也無法安定,惶恐著要離開生活數十載的家鄉會無法適應。安居樂業是一句多麽美好的標題,但現實是許多人「居」的權利正在被剝奪,正慢慢的向下墜落。
在過去的生活型態中,各種類別的需求都與生活的土地息息相關,水源與土地上的作物是維持基本生理需求的要素、房子即便簡陋仍是遮風避雨的家、娛樂也都圍繞著生活周遭的環境,人們與土地的連結是密不可分,情感連結更是不言而喻,一代一代的傳下去,積累了許多的故事、堆疊出每個地區特有的文化傳統。直至今日,重工業快速的在侵蝕著自然環境、華麗的高樓大廈在原是農村的土地上一棟棟長出來、孩子們的娛樂被手機與各種科技產品綁架,人們與土地的關係漸漸疏遠,不再像過去那般密不可分,百餘年來累積的文化也正一點一點的消逝與轉變。
我無法判斷這正在形成的「新時代」是否是好的,但肯定是趨勢,而且不斷前進中,其中我有許多的困惑,在人口逐漸老化、少子化的情況下,我們真的需要如此多的高樓大廈嗎?真的有這麼多人需要嗎?將一個老舊的聚落剷平、建起高樓真的代表著時代的進步嗎?我想這沒有正確的答案,但我看到的是,許多年累積下來的文化因著這些「進步」的腳步而消逝,人們被迫切割與土地的情感連結,苟延殘喘地被時代拖著前進,付出了許多代價只為求在「新時代」有生存的權利,在許多地方看到如此的狀態,令人感到十分惋惜,卻也無能為力。
我帶著攝影機,沒辦法阻止時代前進,多次感受到了強烈的無力感,我能做的事情不多,但看著這些正在下墜的人們與文化,我仍嘗試用影像接住或是減緩下墜與消逝,並暗自期許這些人們都能安好。
最後推薦一首歌,謝銘祐《路》,時間永遠不會倒退走,未來就像一張沒有明確標記的地圖,無法辨別方向的好與壞,只得一直向前進,不論遇到什麼樣的狀態都勇敢面對,並嘗試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