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別把自己變投顧

  大部分投資股市的人,都會經歷過一段學習過程,一開始先從報章雜誌或是財經頻道看一些最近熱門的公司股票,然後小試身手買個一張看看,或許運氣好賺個幾千塊小有獲利,接著有經驗後就會開始越買越多,不管是張數會是標的,就會開始發現不是每檔股票都可以賺錢,有些賺有些賠,於是開始想了解更多股票市場的知識與技術。
  第一步最常開始接觸的很可能就是K線技術分析,複雜一點會講到這是第幾波上漲攻勢,目前走到哪一段,預期會上漲到幾塊錢,這是哪一段下跌走勢,大概到哪個價位會到低點,自己嘗試幾次之後發覺似乎不是那麼的精準,於是開始研究更多的技術指標,譬如KD線、MACD、布林通道、主力籌碼進出、成交量增減、外資進出等等各種看似可以歸納出股市漲跌的技巧或秘密,但套用久了會發現,不管用哪個指標,正確率可能都不到50%,還會有高檔低檔鈍化問題,最後賠多賺少,對股票市場失去信心。
  後來巴菲特成為顯學,跟著很多人開始學習價值投資,希望透過研究企業的財務報表與產業訊息,計算出該公司的價值,不管是用EPS本益比的方式,或是用股利回推每股價值的方法,試圖找到一個所謂的合理價,希望買在比合理價更低的價格,等待股價回到合理價以上後再賣出賺取價差。
  以上不管是利用研究技術線型或是財務報表的方式,都會需要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尤其當你需要研究5-10家公司時,很可能所有下班後的時間與假日休假時間都要投入個股研究,有的人甚至上班時間也在網路上研究別人分析的文章,研究股票的時間與精神比自己工作還要認真,似乎股市投資才是他的本業。
  但很可惜,股票市場要獲利,比的並不是誰投入的時間多,或是誰比較聰明,如果這樣有用,那個為不應該自己研究股票,而是將錢交給投資團隊或是基金公司,他們聘請好幾位很聰明的人在研究產業、公司資料、甚至可以直接拜訪公司高層了解公司業務與未來發展計畫,他們的聰明才智與投入的時間絕對是你我個人都比不上的。
(訂閱閱讀完整文章)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