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療癒❺步驟】撕掉「沒有把自己照顧好」的標籤,發現:照顧自己的力量一直都在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真的不知道怎麼樣才算是有把自己照顧好?⋯⋯我好像做什麼都不對⋯⋯」這位二寶媽,瞬間泣不成聲。
那日,有位長期閱讀【療癒❺步驟】、想修復原生家庭對自身影響的二寶媽,發來私訊、預約〔療癒〕。
這位二寶媽,因為居家防疫、全時間和兩個學齡前寶貝在家的緣故,推遲了恢復身材、重回職場的計畫;而「投注全副精力照顧孩子」的期間,她的體重不減反增地來到新高點。
這樣的體重和體型,讓她崩潰!
於是,我們相約在一個「寶貝們終於都去上學了!」的下午,好好地來深入探究,在「這樣的體重」和「崩潰的情緒」下面,到底隱藏著哪個已經不再適用的自我認知?
— 約定進行〔療癒〕的時間到了 —
「妳上次在訊息裡有提到『體重』和『身形』,然後這件事讓妳很不舒服,對嗎?」我簡單地開頭。
「是啊!我原本是想要在回去公司之前,先減肥的⋯⋯畢竟,大家都是老同事⋯⋯」這位二寶媽欲言又止。
「妳怕⋯⋯大家看到『現在的妳』和『生孩子之前的妳』的身形有很大的改變,會笑妳⋯⋯是嗎?」我把她沒說完的句子填上完整的主詞和受詞,並且確認她想表達的意思。
「是啊⋯⋯」二寶媽眼神飄忽、坐立難安。
「妳覺得⋯⋯他們在笑妳的時候,會說什麼?」我邀請她一起把句子寫得完整。
「他們會笑我胖,笑我都生完那麼久了,怎麼還像是正在懷孕⋯⋯」她低下頭,像是真的有人在嘲笑她。
「他們真的這樣說的話,也太壞了吧!」我搖了搖頭。
「其實⋯⋯說這些話的人,是我媽;她說我胖成這樣,外面的人一定都會這樣說我。」她的頭低得像是無地自容,我相信她的腦海裡一定響起了媽媽的聲音。
「哇⋯⋯這也太難受了吧!」我倒吸了一口氣。
「我媽說話就是這樣⋯⋯」她苦笑。
「妳現在給我一種『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感覺,妳會有這種感覺嗎?或是曾經有人這樣說過妳嗎?」我單刀直入地問。
「很常啊!我媽總是這樣說我⋯⋯」原本往下看、避開對視的眼睛,突然怒不可遏地看向我,而她的聲量也瞬間提高。
👆 步驟❶被當前事件所引發的反射性情緒/🧠 大腦的情緒中心杏仁核被觸動

👇 步驟❷回溯原生家庭的初始事件/🧠 與大腦裡的海馬迴合作
「什麼樣的情況下,妳媽媽會這樣說?」我引導她進行回溯。
但也因為她的媽媽實在太常說這句話了,所以我們花了一點時間往回探尋,並且不斷地撥開那些長大後、不想再對這句話有感覺的經驗。
持續地沿著時間軸、往內在深處走去,直到找到那個對「為什麼妳都不能照顧好自己?」的咆哮還有感覺的時間點。
原來,她的母親是單親媽媽,她的父親是在她三歲時離世的;有印象以來,就都是她和母親相依為命,而低學歷的母親也因為要養育她,所以辛苦地身兼好幾份工作。

事件一

她在期盼「上學」好久之後,母親終於讓她去唸幼稚園大班;而她卻因為不知道要多準備的衣物,於是在打翻午餐時,被老師換上備用的衣服。
放學時,前來接她放學的母親,在聽老師的解釋時,還笑笑地表示理解;但卻在四下無人之後,用斥責的語氣對她說:為什麼妳不能照顧好自己?
年幼的她,原本還沈浸在「老師對她的機警處理表示讚美」的開心裡,硬生生澆了一大桶冷水,無言以對。

事件二

小學高年級時的某個週末午後,母親說好要從工作崗位帶午餐回來給她吃,於是已經能自理餐食的她,便乖乖地在家裡等待母親返家。
但這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母親直到下午近三點才到家,帶回來的是兩個早已冷掉的便當⋯⋯而她狼吞虎嚥、超過平時飯量地將兩個便當全都吃下肚。
看傻眼的母親,不但沒有一點歉疚,反而冷冷地對她說:妳怎麼那麼不會照顧自己?已經很餓的話,就先去弄點東西來吃啊!
餓過頭的她,被一肚子的委屈給餵飽。

「我真的不知道怎麼樣才算是有把自己照顧好?老師說我反應很快、沒有讓自己燙到,這樣很棒⋯⋯我重視母親的承諾,就算肚子餓到不行,也傻傻地等她回來⋯⋯這些都錯了嗎?」她瞬間泣不成聲。
「這些當然都沒有錯!」我肯定了她。
「嗚⋯⋯嗚⋯⋯」她繼續哭著。
而我知道,這份哭泣是融解了「一直以來沒有被理解的感受而有的眼淚」所形成的,她正在藉由眼淚的流出,釋放凝固在心底的情緒。
「妳很棒!妳現在就是在照顧自己了喔!」待她的眼淚奔流到一個段落,我肯定了她的眼淚。
「喔⋯⋯好像是捏!」她抽了張面紙,擦擦了眼淚、鼻涕。
「妳的寶貝,難過的時候會找妳嗎?」我將話題轉向。
「會啊!」雖然她的眼裡還有淚光,但卻不假思索向我回應。
「然後妳會安慰他們,抱一抱或說說話,對嗎?」我問。
「對啊!」她肯定地說。
「但他們會長大,妳也會讓他們練習照顧自己,對吧?」我說。
「這是當然的!」她一臉的理所當然。
我順著話題,向她解釋:每個人都會在成長過程中學會照顧自己,而隨著身體和心理的長大,我們能照顧到的面向也會越來越完整。
當然,一開始我們會需要父母的照顧,而那是必經的過程。
所以,我們可以用「我正在『學習照顧自己』的路上」來理解自己,而非武斷地說「我永遠不會好好照顧自己」。
👆 步驟❸釋放舊有情緒/🧠 整合右腦的情感和左腦的邏輯

「我想我懂了!」這位二寶媽,將撫育孩子的經驗類比到自己身上,開始練習分辨和取代母親深植在心底的批判。
「所以,妳能好好照顧自己嗎?」我嘴角上揚地問。
「我⋯⋯可以!」她只讓自己遲疑了一秒。
接著,我用我自己的例子,讓她知道:人即使長大了,還是會有「需要被照顧」的時候,而這是讓我們向所愛之人展現脆弱、彼此連結的好機會。
更何況,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尚未被完整照顧到的地方」,所以偶爾還是會變得像個孩子一樣:需要被照顧,但那也是讓我們回頭練習照顧自己、讓愛重新充滿的契機。
👆 步驟❹用新認知取代舊定義/🧠 用進廢退的神經可塑性

「我知道我哪裡沒有照顧好自己了!」這位二寶媽像是發現寶箱一樣地驚嘆。
「喔?說來聽聽⋯⋯」我興致盎然地問。
「我都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吃』。」她將寶箱打開。
她細數做完月子後,總是在照顧寶寶的生活;在「吃」這件事情上,她不再像以前那樣講究、享受,而是隨意地跟著老公一起解決。
因此,她時常誤餐,更會在誤餐之後吃太多,或是在忽視飢餓感後吃宵夜⋯⋯惡性循環;孩子稍大一點後,她總是為了準備孩子愛吃的食物,而忽略自己的需求。
「現在,孩子們都去上學了!我可以好好照顧自己了!」她興奮地幾乎是用喊的。
「對啊!」我應和道。
「我之前還在想:孩子去上學,我如果不回去工作,生活會失去重心呢!」她開心的語氣上揚著。
「那現在呢?」我邀請她接著說。
「我現在可以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好好調理自己的身體,好好做運動⋯⋯瑜伽墊,之前給孩子拿去當遊戲墊,我終於可以拿回來用了!」她興奮到快要坐不住。
「很棒喔!現在的妳,很懂得怎麼照顧自己了呢~」我笑著說。
最後,我用一個祝福儀式,協助她將符合內在秩序的、新的自我認知「我有照顧自己的力量」放到意識層,讓她之後在做出「照顧自己」的外在行動時,心裡也同步長出這樣的內在信念。
👆 步驟❺用新的自我認知創造新體驗/🧠 前額葉皮質:對相似事件擁有新理解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很擔心『兒子不喜歡閱讀』;就像你說的那樣:書是重要的學習資源,不喜歡看書的話⋯⋯不閱讀的話,孩子要怎麼自主學習?總之,就是很麻煩啦!」這位媽媽急匆匆地說著。 而這也充分地展現出,在「不閱讀」的背後,還有更深一層、需要去化解的憂慮。
「我沒有聽,不代表我遺棄了她;而大女兒現在也需要練習『透過和自己對話,成為理解自己的人』啊!」我因為找到完美整合「感受和行動」的詮釋而感到安在。
「老婆,妳很美!妳知道嗎?每次陪妳去買衣服,我都覺得很幸福,因為妳不管穿什麼都好美⋯⋯」我正起身子,認真且堅定地說。
「我一直以為『別人的不理解』是我的問題,是我需要去努力讓別人聽懂、理解⋯⋯現在,努力到這裡的我,終於可以把另一半的責任,還回去了!」我破涕為笑、如釋重負地說。
「我從來不知道⋯⋯沒有人教,靠自己去摸索,是這麼令人害怕的事情。」我靠著太座,心裡的眼睛看向無盡的黑暗,斗大的淚珠無聲地滑落。 ⋯⋯原來,當我可以說出內心深處的恐懼時,那代表是我已經長出了可以面對這份恐懼的力量了啊!
給出,不再在擅自拿取的狀態下,以親密為名卻實質地模糊了雙方的界線、破壞了彼此的關係;而是以尊重為前提,讓兩個人在擁有健康界線的狀態下,進行流動、建立連結。
「我很擔心『兒子不喜歡閱讀』;就像你說的那樣:書是重要的學習資源,不喜歡看書的話⋯⋯不閱讀的話,孩子要怎麼自主學習?總之,就是很麻煩啦!」這位媽媽急匆匆地說著。 而這也充分地展現出,在「不閱讀」的背後,還有更深一層、需要去化解的憂慮。
「我沒有聽,不代表我遺棄了她;而大女兒現在也需要練習『透過和自己對話,成為理解自己的人』啊!」我因為找到完美整合「感受和行動」的詮釋而感到安在。
「老婆,妳很美!妳知道嗎?每次陪妳去買衣服,我都覺得很幸福,因為妳不管穿什麼都好美⋯⋯」我正起身子,認真且堅定地說。
「我一直以為『別人的不理解』是我的問題,是我需要去努力讓別人聽懂、理解⋯⋯現在,努力到這裡的我,終於可以把另一半的責任,還回去了!」我破涕為笑、如釋重負地說。
「我從來不知道⋯⋯沒有人教,靠自己去摸索,是這麼令人害怕的事情。」我靠著太座,心裡的眼睛看向無盡的黑暗,斗大的淚珠無聲地滑落。 ⋯⋯原來,當我可以說出內心深處的恐懼時,那代表是我已經長出了可以面對這份恐懼的力量了啊!
給出,不再在擅自拿取的狀態下,以親密為名卻實質地模糊了雙方的界線、破壞了彼此的關係;而是以尊重為前提,讓兩個人在擁有健康界線的狀態下,進行流動、建立連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也許多面向可以思考。 前陣子颱風過後,草花的脆弱不敵多量的雨水,花草倒是沒被風吹倒, 但雨水泡爛的根,都在那之後顯得岌岌可危。 看著垂頭喪氣的盆栽們,也會對應出生活中的各種狀態, 去覺察是必然的功課。 但忙碌的生活也得有破釜沈舟之心,才能換得一個開始。 假日能好好的整頓是
在亞州地區,我們表達愛意的方式相對保守,更糟一點還會用反向的方式去表達愛,只因為這樣讓自己更舒服、更不難為情一點。 傳統家庭長大的我,也是一個很ㄍㄧㄥ的人。尤其原生家庭帶給我的內在小孩很多不被愛的感受,以至於我連表達喜悅都覺得是一件難為情的事,所以總是裝作酷酷的樣子,我媽問我開心嗎、東西好吃嗎、衣
Thumbnail
在八月初的西藏臼井雙靈氣課上,我跟同學分享什麼是療癒的時候,用了這個公式: 療癒=意圖 x 頻率 意圖就是你的起心動念,你賦予你所言所行的意義,你的 WHY。 頻率就是能量品質,好的能量品質帶來好的療癒效果。各種療癒媒介就像是不同類型的能量品質,靈氣也是其中之一。 在課程中我特別提到...
Thumbnail
人生走到34歲年間,這種"冥冥中註定"的體悟感越來越多。 今天我想分享關於我工作上面奇妙的緣分。 我不想甚麼事情都扯到命運和安排,尤其用靈性的觀點來看,靈魂藍圖、課題、當下能量、磁場好壞、業力關係都可以影響到生命中的一點一滴,但緣分這種事情,有時就是這麼奇妙。 你以為你是做了選擇,才走到今天這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對家人的指責和不被理解所帶來的情緒困擾,並分享瞭如何接納生命中的一切經歷。作者提到感恩卡的啟發,提醒讀者放下怨恨,坦然接受生命的起起伏伏。文章以鼓勵自我愛和接納生命的態度作為結尾。
Thumbnail
社交恐懼症簡稱社恐,是屬於焦慮症的一種,社恐者會明顯對某種社交情境感到焦慮,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是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場合裡,都抱持著明顯的消極思考。 比如,參加朋友聚會,明明聊得很愉快,卻總是覺得「很累,想早點回家」,又擔心自己的反應太異樣,會很失禮;跟大家相處明明很開心,卻總是覺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也許多面向可以思考。 前陣子颱風過後,草花的脆弱不敵多量的雨水,花草倒是沒被風吹倒, 但雨水泡爛的根,都在那之後顯得岌岌可危。 看著垂頭喪氣的盆栽們,也會對應出生活中的各種狀態, 去覺察是必然的功課。 但忙碌的生活也得有破釜沈舟之心,才能換得一個開始。 假日能好好的整頓是
在亞州地區,我們表達愛意的方式相對保守,更糟一點還會用反向的方式去表達愛,只因為這樣讓自己更舒服、更不難為情一點。 傳統家庭長大的我,也是一個很ㄍㄧㄥ的人。尤其原生家庭帶給我的內在小孩很多不被愛的感受,以至於我連表達喜悅都覺得是一件難為情的事,所以總是裝作酷酷的樣子,我媽問我開心嗎、東西好吃嗎、衣
Thumbnail
在八月初的西藏臼井雙靈氣課上,我跟同學分享什麼是療癒的時候,用了這個公式: 療癒=意圖 x 頻率 意圖就是你的起心動念,你賦予你所言所行的意義,你的 WHY。 頻率就是能量品質,好的能量品質帶來好的療癒效果。各種療癒媒介就像是不同類型的能量品質,靈氣也是其中之一。 在課程中我特別提到...
Thumbnail
人生走到34歲年間,這種"冥冥中註定"的體悟感越來越多。 今天我想分享關於我工作上面奇妙的緣分。 我不想甚麼事情都扯到命運和安排,尤其用靈性的觀點來看,靈魂藍圖、課題、當下能量、磁場好壞、業力關係都可以影響到生命中的一點一滴,但緣分這種事情,有時就是這麼奇妙。 你以為你是做了選擇,才走到今天這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對家人的指責和不被理解所帶來的情緒困擾,並分享瞭如何接納生命中的一切經歷。作者提到感恩卡的啟發,提醒讀者放下怨恨,坦然接受生命的起起伏伏。文章以鼓勵自我愛和接納生命的態度作為結尾。
Thumbnail
社交恐懼症簡稱社恐,是屬於焦慮症的一種,社恐者會明顯對某種社交情境感到焦慮,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是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場合裡,都抱持著明顯的消極思考。 比如,參加朋友聚會,明明聊得很愉快,卻總是覺得「很累,想早點回家」,又擔心自己的反應太異樣,會很失禮;跟大家相處明明很開心,卻總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