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7|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隨筆,師道。

https://zh.wikpedia.org/wiki/%E5%AD%94%E5%AD%90#/media/File:LifeAndWorksOfConfucius1687.jpg
https://zh.wikpedia.org/wiki/%E5%AD%94%E5%AD%90#/media/File:LifeAndWorksOfConfucius1687.jpg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簡潔有力,然涵義無窮,《中庸》的頭一章,開宗明義地以「德育」修養之重要,來提醒和教導吾人恢復所謂的致中和本性,這除以呼應西方哲學泰斗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所提倡的「智、德、體」三分教育法之外,更將道德行為之培養與品格之完整全然建構在教育之上…因為追本溯源,人有了品格,倫理才得以彰顯,君不見英文『倫理』 (ethic) 一詞乃源自於希臘文的『ethos』,也就是『品格』(charakter),同時亦是雕刻、切割之意,需要透過後天教育的歷程來陶冶、深化。
此外,翻開泛基督宗教的信仰圭臬《聖經》,也能夠更加清晰的發現到,從《舊約》裡的《詩篇》、《箴言》,直到《新約》四本福音書,內容無不記述著作為一名蒙神揀選的基督徒,『品格』不只是一種單純教條式或修道院式的道德觀,更是一種異象式的道德觀,經由屬靈之異象,得以看見主耶穌的榮美,進而在上帝的光照下,透過各樣的人事環境,萬事互相效力,使我們得益處,蒙造就。
簡單的說,小眾自基督徒,大眾或可衍生至每一個個體品格的塑造與養成,不單單只專注於個人的修為與操練,而是在團體生活當中,渴慕追求(真理或正道)、彼此「交通」(學習並成長)。就像我們於國文課本裡所熟悉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數千載以來,華人文化,大多數人總希望藉由各種手段或是方式讓自己品格修養有所提升,以求在物以類聚,近朱者赤的感染之下,達到出入親朋多為知書達禮之輩的崇高(終極)理想。
只不過,令人遺憾,也或許帶著一絲痛心…放眼今日的教育政策,從中央政府的綱要決策,直到學術界、各級校園裡晨昏片刻的相處,似乎同樣面臨著品格無法切實扎根,惡行益發混亂的窘境,也因此,
當學術界高層因爭權奪利而出現不實黑函或惡意毀謗時,我們會說:
這是人性本惡、官場文化,不要緊。
當學子不服權柄、肆意行事,破壞秩序時,我們會說:
這是學生自由表達意志的展現,應予以鼓勵,不要緊。
https://news.tvbs.com.tw/life/313363
當學術界爆發腥羶色醜聞,被渲染並登上媒體版面時,我們會說:
這是少數個案,是禁不起考驗的試探,不要緊。
當學術界諸多陋習一一浮上檯面,山頭派系掛勾、鬥爭之際,我們會說:
這是舊時代遺留下來的沉重包袱,片刻難以捨棄,不要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vCis3MYm50
當學術界缺少法治倫理,部份政商勾結、毫無規範限制可言時,我們會說:
這是上位主政者個性使然?在萬般莫可奈何之餘,仍然是一句:不要緊。
試問,我們是否將學術界所發生的種種弊端或問題全數推給了個性、環境等外在因素之上,而忽略了一個根本的問題,那就是教育工作者是否已經遺忘了『品格塑造』的重要性?
此刻,論及「師道」二字,唉,說起來確實有點難堪和心虛,因為現今的教育,堂堂學校也好,街坊補教系統也罷,幾乎都將重心擺在課業傳授與習作操練之上,不論是升學輔導或是才藝競技,基本上都將『學業』與『品格』脫鉤,一來不會得罪人,二來也比較不會給人如同修道院、亦或是監獄般的壓力與束縛…
但光是課業進步,擠進第一志願、明星學府,就稱得上是「人生勝利組」了嗎?筆者想,每一位讀者們都會不住搖頭,認為這兩者是無法劃上等號的。但進一步來反思,我們到底對『品格塑造』投入了多少的心血與努力?
學術界走向速成化、功利化,用工業標準製程或是商業績效表現來評斷學習成果,此等之荒謬,絕非外在受迫的試探,而是發自內在的偷懶,忽略了『品格塑造』,更會讓師道的果效逐漸被迫小於這個毫無誠信與倫理可言,但人人卻自以為活在「烏托邦」的異樣世界
為人師表者,若缺少己身的品格塑造,勢必看不到學子茁壯的生活見證,因為師道漠視『品格』,自己的行為舉止就無法證明古聖先賢所傳達的哲理真道是真實的與我同在,又哪裡能向下一代學子們證明正確的價值觀與處事態度呢?
再者,為人師表者,若缺少品格塑造所散發的馨香之氣,更無法將良善的美德與長遠的智慧傳播,忽略了『品格塑造』,學子們彼此不懂得彼此相愛、扶持,也不願在患難、苦痛中合而為一,又如何減緩社會層出不窮的暴戾與犯罪之氣呢?
『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行知書信集》(陶行知)
今日學子們有好的品格養成,明日方能看見做人處事合乎正道之果實;若今日遺漏了品格的塑造,讓學子們前方的人生之道佈滿荊棘,沒有深入去面對未來一生最艱難應付的三大課題(人性之原罪、世俗之誘惑、本我之試探),即使成年之後坐擁萬貫家財、富可敵國,到頭終究是沉淪於敗壞世道、縱情欲望的凡夫蝜蝂;失去了健全完整的品格,貪得無饜、至死不悟、就算位居帝王將相,足以定奪乾坤,依然會落得惡名昭彰,千夫所指,如北齊高洋、後晉石敬塘一輩,更別提能擠身名留青史,成為後輩景仰之對象。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
中國北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導師,李覯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師道』,為師之道,筆者的結論,絕非史詩典籍上的理性智識,或是名言佳句中的道德良心,
『師道』,其實就是你和我,作為各種教育體系工作者的自己。
9月28日,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前夕,縱使大環境險惡,依舊真摯地向所有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們說聲:
『老師,您辛苦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