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前陣子看到一則報導,內容敘述一位女大生從小就有極度嚴重的便祕問題,沒蹲個一兩個小時,就上不出來。長大後,症狀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最長紀錄曾經17天沒有大便。為了便祕問題,他幾乎什麼方法都試過了:吃軟便藥、多喝水、多吃蔬果……,大家說有用的,對他都沒有用,直到做了大腸X光,才答案揭曉-原來是大腸太長惹的禍。
從所附照片判斷,女大生的大腸脾彎處位於相對高位,橫結腸冗長又下垂,所以糞便就像做雲霄飛車一樣,要先努力對抗地心引力、爬升到脾彎處的橫結腸,才能繼續往降結腸移動,排便自然就比一般人辛苦許多,尤其當腸道肌肉沒有推進的收縮力時更慘。
若和新聞中的女大生一樣,屬於嚴重頑固型的便祕,來到腸胃科也只能用藥治療,效果不佳的還真的無計可施。此外,多數人在談的飲食、生活習慣等衛教,對頑固型便祕效果也很有限。一般建議又求助大腸直腸外科,以安排一些大腸蠕動檢查或斷層掃描檢查等,來確認有無器質性異常,目前外科還是有比較多的方法可以去改善。
便祕,尤其是頑固型的便祕,目前國內的治療方式就像幾年前的胃食道逆流治療狀況一樣,大都趨於保守,加上國外的藥物、國內也不見得有。不過,並不是所有便祕都屬於這一類,大多數的便祕病人,還是很有機會透過妥善治療與調整習慣去改善的。
為什麼千呼萬喚『屎』不出來?
排便,是消化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當食物從口腔攝入、經過食道後,會依序到達胃、小腸、大腸等器官,在不同地方分別吸收不同的營養素,無法被身體吸收的殘渣會在水份被吸收後,往直腸推送、形成糞便,並透過腸道蠕動的刺激排出。便祕(排便不順)的根本因素就是腸道蠕動變慢。由於腸道蠕動慢會連帶導致糞變停留時間變長,水分持續被吸收的情況下,便便越來越硬、缺少水分潤滑,便祕(排便不順)就發生了。
哪些情況會讓腸蠕動會變慢動作?
生理機能運作正常時,一旦食物被送進胃部,就會刺激大腸(結腸)蠕動,進而將便便推向直腸,如此一來就會產生便意。不過,當下的便便都是前1至2餐的殘渣,因為食物從吃下去到排出體外、期間的消化吸收過程至少需要10小時。造成腸道蠕動異常、導致便祕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
[情況1] 坐式生活
久坐是萬病之源,也是導致便祕的原因之一。要是白天上班、上課已經長時間久坐不動(根據國健署標準,連續做6小時就算久坐),回家後又當沙發馬鈴薯,追劇、滑手機直到三更半夜,久而久之,腸胃機能也會跟著懶洋洋。
[情況2] 膳食纖維不足
膳食纖維可以增加糞便的體積,有助於刺激大腸蠕動,促進便意產生。現代人飲食不均衡,蔬菜水果吃得少、飲食精緻化,很容易纖維質攝取不足,導致排便受阻。
[情況3] 水喝太少
平時把飲料當水喝,以為有喝湯、喝咖啡、喝茶算有補充水分,以致白開水攝取太少,糞便乾硬。水分是便便的「推手」,卯起來吃蔬菜(大量攝取膳食纖維)卻沒有充足水分,還是會發生便祕。
[情況4] 過度節食
很多人為了減肥而過度節食,食物攝取大幅減少,不僅會影響營養素吸收,也會使糞便形成便少。只吃水煮餐、生菜,拒「油脂」於千里之外,都會使腸道缺乏潤滑而影響排便的順暢程度。
[情況5] 藥物或疾病
神經系統疾病、藥物治療期間或器官問題等,也可能是排便不順的可能原因。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會影響腸道正常機能。缺鐵性貧血服用的鐵劑、抗憂鬱抗焦慮的藥物,其副作用就是讓腸胃消化緩慢。另外,鈣片、利尿劑也會造成便祕。器官問題則包括腸道腫瘤、子宮肌瘤、腹腔內腫瘤等壓迫或阻塞腸道等。
壓力山大也是便祕的凶手
環境因素常常會造成假性便祕。升學、考試、上班、轉職、入伍、會議等情緒緊繃的期間,會導致自律神經跟著錯亂,連帶影響腸道神經刺激作用,不過,若沒有其他器質性問題,通常在脫離當下情境(如轉職一段時間後逐漸適應、升學考試告一段落)就能有大幅度的改善。此外,很多人因為職業、環境的關係,無法說解放就解放,養成一身「忍功」,結果真正可以解放時,卻變成「想上,但是上不出來」,這是因為憋久了之後,括約肌、骨盆腔肌肉協調性不足,有便意反而無法放鬆。
女性比男性容易有便祕問題
根據統計數據,女性便祕的情況多出男性2至3倍,臨床上,確實女性便祕患者比較多,幾乎很少看到男病人來就診。這不僅與飲食習慣(喜愛甜點、蛋糕等精緻飲食)和情緒表現(較為敏感、焦慮,卻也相對壓抑)有關,與先天構造(子宮位於直腸前方)、激素分泌(黃體素、雌激素等)也有影響。如很多年輕女性的便祕在生理期前或孕期特別嚴重,就是因為子宮內膜增生或胎兒長大,使子宮體積變大,壓迫到直腸,而使便便通過速度變慢,加上抑制子宮平滑肌收縮的黃體素,也會使大腸肌肉蠕動變慢。即使過了生育年齡(停經後)黃體素、雌激素減少分泌,仍會因為骨盆腔肌肉不協調,連帶影響控制排便的肌肉,而需要特別使力才能解便。
你的便祕可能案情不單純!?
根據國外研究數據,便祕盛行率高達15%。便祕,同時是年輕世代很常發生的胃腸科疾病。國內20至50歲年齡層有高達25%飽受排便不順之苦。但排除以上年齡層的便祕人口也不少。通常年紀愈大,狀況愈嚴重,65歲以上有便祕困擾的人占4成。至於,小學生也有3成有便祕的問題,其中又以女生的比例較高(4成),而且年紀從7歲就開始。
排便不順vs病態便秘
千萬不要便祕久了,就把沒有大便當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一般建議的正常排便頻率為每天排便1至3次或每2至3天解一次,以上都屬於健康、正常、可以接受的範圍,若無法達成上述條件,就代表有排便不順的症狀。排便不順並非完全等於便祕,以嚴格醫學定義而言,符合便祕診斷的盛行率僅3%而已。病態便祕必須符合以下3條件,並持續3至6個月:
[1] 連續1個月有7天出現至少2種情形
‧排便需要很用力
‧糞便呈羊屎狀或極度乾硬
‧有排不乾淨的感覺
‧明顯感覺肛門口有東西塞住
‧用手指挖或壓肚子才能排便
‧一個禮拜排便少於3 次
[2] 沒有瀉藥輔助,很少有稀軟糞便的型態
[3] 很少有肚子痛的感覺(很常痛則要排除腸躁症可能)
便祕可能不只是便祕-疾病訊號
如果已經排除導致便祕的環境,改善飲食與生活習慣,甚至以藥物治療仍然不見改善,就要多一點警覺心,最好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找出病因,因為便祕有時候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症狀。
[訊號1] 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很常發生在情緒緊張的時候,其常見症狀除了肚子痛外,經常伴隨排便頻率、糞便型態的改變。每個人在緊張時,腸道蠕動狀況都不一樣,有人蠕動變快,就會拉肚子,有人蠕動變慢,就會便祕。
[訊號2] 腸子長東西
指的就是便便通道被阻塞了,滿肚子大便卻大不出來。腸道阻塞的原因包括長了腫瘤、長了大顆瘜肉或病變引起的腸道狹窄。一般而言,長的地方越靠近肛門,便祕的狀況會更嚴重。
[訊號3] 大腸無力症
大腸無力症會使大腸排空的時間延長,所以便祕的情形通常「超級嚴重」,甚至會有長達整個月都沒有排便的狀況。大腸無力症以年輕女性居多,發生原因不明確,但幾乎都是年紀很小就開始有便祕。
[訊號4] 內分泌失調
包括甲狀腺功能異常、糖尿病等內分泌相關疾病,也可能會透過便祕來表現。其中甲狀腺問題又以女性居多,除了有長期排便不順的問題,還經常伴隨體重增加、水腫等症狀,若只針對「腸胃科」去檢查,可能很難抓到真凶。
[訊號5] 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上,但由於很多症狀(如肌肉僵硬、手抖等)跟老人退化相似,早期並不容易診斷。帕金森氏症在出現運動功能障礙前,可能已有便祕、焦慮、失眠等前兆,其中又以便祕問題居多。
日常就能做的「順便」提案
便祕雖然難以啟齒,但若伴隨以下3個症狀,建議務必進一步做檢查,以排除疾病可能性:
[1] 血便,尤其是症狀反覆發生時
[2] 嚴重腹痛,疼痛程度超出平時排便時的感受
[3] 便祕的狀況越來越嚴重
不過,便祕問題還是需要從根本改善起,循序漸進改善飲食習慣、生活模式、甚至是排便環境,都能讓便便不再卡關:
[順便提案1] 排便習慣
每天固定上廁所的時間,有便意時不要刻意忍耐,使用坐式馬桶時腳下踩小凳子有助於腹部施力等,都有助於改善排便不順的困擾。此外,現代人很多喜歡邊滑手機邊如廁,以為這樣是放鬆,卻可能讓身體以為「坐在馬桶上並不是為了便便」,要是身體習慣這樣的模式,要「順便」就更困難了。
[順便提案2] 腹部按摩
按摩腹部有助於刺激腸道。不妨利用睡前、早上起床前的短短幾分鐘,平躺於床上,膝蓋微彎,進行腹部按摩,從腹部右下方,以順時針方向、肚臍為中心,往左下方進行。記得要斟酌手部力道、下壓到一定深度(約3至5公分)才有效果喔。
[順便提案3] 運動習慣
有氧運動多半能夠活動全身、幫助新陳代謝,像是快走、跑步、慢跑等都是很不錯、容易入門款。核心肌力訓練則有助於練習運用肌肉,有助於解便時正確用力,有些腹部訓練的動作,如仰臥起坐、空中腳踏車等,由於針對下腹做訓練,也能達到按摩腹部的效果。
[順便提案4] 充足水分與油脂
充足水分攝取,水,指的是白開水。每日飲水量至少為體重X 30(如50公斤一天至少要喝到1500ml)。試著在早上起床30分鐘內、還沒吃早餐前,空腹時飲水300至500ml的水,有助誘發結腸反射,進而讓大腸產生劇烈蠕動。油脂有助於便便的推送,適量油才能維持身體機能,堅果、酪梨、橄欖油、玄米油等,都是很好的油脂選擇。
[順便提案5] 膳食纖維
每天吃足2份水果,有助於改善便祕,鳳梨、火龍果、櫻桃、香蕉(要吃熟的香蕉,不熟香蕉會加重便祕)、梨子、葡萄等都富含膳食纖維。蔬菜類則有韭菜、青花菜、菠菜、白菜、筍、木耳。另外,也可多攝取優質的五穀根莖類,如糙米、地瓜、南瓜等。
[順便提案6] 大便卡卡救急篇
便便一直留在肚子裡,累積多了腹脹腹痛、感覺很差。若是偶爾發生,可以嘗試一些救急的方法,例如適量攝取咖啡因、優酪乳、鮮奶等。另外,也有遇過病人是喝油(30至40ml)或早餐店冰奶茶來改善。如果上述都無法改善,可以在專業指示下使用瀉藥與浣腸劑,但不建議經常性使用,以避免括約肌失去動力,降低排便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