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學習做一個學習建築的人

    本文為參加林淵源建築師的講座小房子在想什麼內容節錄之心得感想。
    建築:在一個環境裡面建構出場所出來,只要能夠建構出身體在這裡能夠找到安定的存在感,那就是建築。
    現代社會隨時都可以取得大量的資訊,當我們每天透過圖片去瀏覽,而光是一個作品往往挾帶的資訊量都非常龐大,我們每天需要閱讀的東西這麼多,且設計背後有多大的道理等著我們去理解。那到底應該要去吸收?
    如何收束出方法化,現代人患有資訊焦慮症,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管會不會遺漏什麼。系統化的搜尋收納於大腦,有意義的解讀過濾掉雜訊。
    建築是培養我們對於美的鑑賞能力,很值得我們用學習的方式去接觸他。
    • 解讀建築作品的三件事:
    1. 概念實現的過程:就算無法知道他的方法,但至少可以解讀出他如何實現他的設計概念
    2. 基地的線索:柔和?野生?用自己的語言去對基地下一個定義,找尋這個基地給設計什麼樣的線索?基地最重要的特點
    3. 這件作品的美,是從哪裡開始?提醒我們在欣賞建築作品的時候,不只是看視覺層面的美,造型或細部需要準確多精巧。因為有些美是來自他的野蠻粗獷,或是使用上的美。
    用這樣的思維解讀作品,時間久了會發現你的解讀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因為你總是能夠用別人想不到的方式去形容建築作品。
    建築終究是一種工匠的技藝,當人透過訓練把自己變成一個專業職人,久了會用“物性”的方式看待建築,且不小心把對於物性的執著及其重要性無限放大。
    所有創意的靈感,來自當別人採取主流的觀點時你有不同的視角,解讀後產出了不同的觀點,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能產出巨大的創意能量。
    我認為最精彩的創意,並不是奇形怪狀的外觀,或是刻意超越目前的工法、科技的創舉......
    坦白說「這些到底跟居住本質有什麼關聯?」
    就像當我去看芭雷舞表演,總是疑惑為什麼舞者轉在原地得越多圈,獲得掌聲才能越多?芭雷舞的價值不應該是在提升我們對於姿態藝術的美感嗎?當舞者專注在超越極限,只為追求人們的歌頌歡呼。
    於建築,我們應該要反思,人最需要的是什麼東西,這個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東西?居住最重要的是吃喝拉撒睡,是舒適的做回自己,做回自己身為動物的本性。
    林淵源建築師將人性注入建築,在作品當中將其擬人化。這只是小時候最常出現在作文表現的一種常被提及的手法,長大後的我們忘記了。
    我正在學習建築,不覺得難以下嚥的一場好的講座也是,聽了很飽!現場聽講對我來說,有了眼神的接觸,聲音的力量,讓感受都變得真實。在那兩個小時的時間,可以用講者的思維邏輯去看待、解讀事物, 並不像是每天商業雜誌一天十來篇的成功人士報導,很難想去深入閱讀,更不要說產生思考或是效仿。
    「與他人的一場對話,能有一句受用的話就很夠了。」
    好的傳播者會讓人發現, 不同領域都有不同知識,但邏輯的脈絡是相通的。建築師的語言造了一座橋,在我和沒接觸過的建築之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