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典範的轉移 I 日常雜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停耕一段時間了,最近的生活完全進入另一個軌道,也沒多餘的空間去思考有的沒的,這篇簡單打打當記錄吧。

最近聽了一場講座,楠弘舉辦的【當代建築的永續共融與典範創新】,講者是龔書章教授,是我很敬仰的建築師,不過主要是講者的底子紮實,內容本身還是圍繞在一些探討過的觀點,倒是我自己在離去的路上,連繫起一些胡亂的想法,在這邊做個整理。

雖然是建築領域的開頭,我自己也不過是處在底層的半調子,就寫不了專業的分享,算是個雜談吧。

講座的部分

龔書章教授是國內知名的建築專業者,不論是實際的作品或是論述都有深厚的成就,而講座主題是關於建築的典範,如何從古典轉變為如今當代的思維。

過程中教授舉了數個國際大師的案例,從他們在處裡空間,主要是文化空間,像是美術館、圖書館等這些公共建設,以及如何去回應並建構新的典範。

這些個文化空間都不是當代才冒出來的需求,從古至今幾百年發展下來,對於博物館該長怎樣、政府建築應該如何,這些都早有既定印象了,一些古典的語彙,不外乎對稱、軸線、大氣、雄偉之類的,但這卻不是當代這些場所該有的定位,沒有人希望如今一座議會大廳還是蓋成高高在上的大政府姿態(除了主事者以外吧)。

講座中提及不同世代的案例,建築師的手法各異,但都各自對如何走向人群、與城市互動提出觀點,一部分是作為都市意象的隱喻,另一部分也是建構當代、甚至是未來的生活樣貌,建築物是會存在數十甚至上百年,也因此在最初的規劃更不能著眼在過去的典範。

過程中提及的一個案子是Rem Koolhaas的西雅圖圖書館,雖然是多年前就讀過的案例,再一次認識其中的概念還是覺得大為震撼,Koolhaas重新定位了「圖書館」,傳統典範中圖書館是收藏知識的場所,圖書分類法說100是哲學類、500是社會學等等,在西雅圖圖書館卻是以社群來分類,兒童讀物、工作用書、居家刊物,在各自的空間下,讀者會因為相同需求而交會,注重的是人跟人的交往,而非知識本身。

類似的思維也逐漸在其後的案子上被後人模仿延續,現在許多新的圖書館也開始有像是親子空間、工作坊,成為學習知識,而非單純是儲存書本的所在。

不只典範

不怎麼專業的,我其實想的不是建築領域的部分,反而胡思亂想到一堆有的沒的。

過去能夠被當作典範的,能夠長久佇立的,不只是建築領域,各個產業到了當代都無可避免地要經歷轉移,其一是能想到的想法,早就被前人做過了,圖書館做幾層樓高的書牆,百年前就被做過了,不能都沒有一點長進,其二是如今,不管是哪個領域,能做到的事肯定是更多的,科技進步把人從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如果有能力,能做的事絕不會侷限在單一領域裡。

但既然能想到的都被做過了,又能向何處發展?

比起古典的封閉,講座中提及的當代典範,無不是更開放、更複雜,甚至不在只侷限在建物本身,像是龔教授提出的,未來的住宅需要考慮的幾個方向,醫療資源、老年人與社區的營造、以及物流,這些都不是傳統建築領域的處裡範圍,基於現今社會的問題,做設計不再只是蓋好房子,確實這本身就已經夠多問題要考慮的了,但有更多是將要冒出來,而且還沒有人開始投入解決的,這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如果說過去的典範是一個個堡壘,各自獨立,當代的典範更加細密,而不侷限在自身領域內。

身在其中的我們

回到我自己的生活經驗,畢竟我的工作上或是個人興趣都處裡不到那麼大的社會議題,在我常接觸的社群中,更常出現的是與人交流的問題,特別是在工作上的交流,現今各種情緒敏感的討論越見頻繁,要說現代人特別玻璃嗎?不同領域都有一套觀點,但我就以前面的內容來做個簡單的論述。

現今的工作已經不能侷限在各自的專業內,當然T型人、斜槓這些的討論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確實有本事的,很多成功人士能在很年輕就做出誇張的成就,但我們,至少我自己只不過是不成功的普通人,要說能斜槓也不過只是給自己貼金,事實上不過是被逼著幹上各種工作。

討論到跨領域,確實能做的事變多了,當代的專業不只要懂得多,也要與他領域的專業者共事,但同時也沒那個簡單差事留給人,要不找到自己的定位,成為某個領域的達人,要不內捲競爭既有的位子,再沒有固定不變的領域範例了。

其他

挺悲觀的結論吧,反正也只是一些想法的整理,都不是新觀念,我是這樣想的,只看著眼前操蛋的生活,會覺得未來毫無希望,而用宏觀的視野給自己找出一種解釋,同樣是無計可施,清楚自己的多餘想法都是無用的,反而該做什麼會清楚浮現,即便現實壓力很大也不會因此陷在焦慮。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來自那個光
39會員
106內容數
這邊的一系列文章裡,我會分享生活觀察中,各種跟其他人想法差異的內心論戰。 也許引用各種其實我不熟的理論來為思考下結論,希望能給各位帶來啟發,或各位帶給我啟發。
來自那個光的其他內容
2025/03/14
I still alive!!!! 離開學校這麼久,幾乎都要忘記這種痛苦了。 雖然說才剛經歷沒有可比性,過去兩周,幾乎是我所度過最艱辛的一段時間。 從2月底開始,公司參與到一場不只規模大,還很緊迫的競圖案。 剛拿到圖資的時候,好這規模可能需要一個月? 打開圖資後,資料亂七八糟,好這得需要多
2025/03/14
I still alive!!!! 離開學校這麼久,幾乎都要忘記這種痛苦了。 雖然說才剛經歷沒有可比性,過去兩周,幾乎是我所度過最艱辛的一段時間。 從2月底開始,公司參與到一場不只規模大,還很緊迫的競圖案。 剛拿到圖資的時候,好這規模可能需要一個月? 打開圖資後,資料亂七八糟,好這得需要多
2024/09/07
今天聽的一集節目有感,「馬力歐陪你喝一杯」EP71,內容是訪問一位高中國文老師作家。 中間提到一個問題是「學這個幹嘛?」這麼個經典哉問。 不同科目都有類似的爭議,就是學了又用不到,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在這上面? 隨著邊聽節目,我卻升起了一些「或許學這些其實有用?」的想法。
Thumbnail
2024/09/07
今天聽的一集節目有感,「馬力歐陪你喝一杯」EP71,內容是訪問一位高中國文老師作家。 中間提到一個問題是「學這個幹嘛?」這麼個經典哉問。 不同科目都有類似的爭議,就是學了又用不到,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在這上面? 隨著邊聽節目,我卻升起了一些「或許學這些其實有用?」的想法。
Thumbnail
2024/08/17
很久沒有好好寫點東西了。 幽默這個題目起碼從去年就開始累積想法,中間經過很多次風口事件,到現在其實我也忘記最初想寫的點了,就單純寫現在想寫的內容吧。
Thumbnail
2024/08/17
很久沒有好好寫點東西了。 幽默這個題目起碼從去年就開始累積想法,中間經過很多次風口事件,到現在其實我也忘記最初想寫的點了,就單純寫現在想寫的內容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斷捨離持續了三年,還沒做完,不過真的處理不少東西,包括書藉。斷捨離的同時,日常購物想清楚食、衣、住、行所需,自覺唯一不符合標準的還是購書這件事。雖說現今有電子書,自己每天也在網路世界裡瀏覽,但我始終是紙本的偏好者。這與跟不跟得上時代沒有關係,紙本不死是我的信念。 當年離開出版界轉業時,這個題目已跟同
Thumbnail
斷捨離持續了三年,還沒做完,不過真的處理不少東西,包括書藉。斷捨離的同時,日常購物想清楚食、衣、住、行所需,自覺唯一不符合標準的還是購書這件事。雖說現今有電子書,自己每天也在網路世界裡瀏覽,但我始終是紙本的偏好者。這與跟不跟得上時代沒有關係,紙本不死是我的信念。 當年離開出版界轉業時,這個題目已跟同
Thumbnail
停耕一段時間了,最近的生活完全進入另一個軌道,也沒多餘的空間去思考有的沒的,這篇簡單打打當記錄吧。 最近聽了一場講座,楠弘舉辦的【當代建築的永續共融與典範創新】,講者是龔書章教授......
Thumbnail
停耕一段時間了,最近的生活完全進入另一個軌道,也沒多餘的空間去思考有的沒的,這篇簡單打打當記錄吧。 最近聽了一場講座,楠弘舉辦的【當代建築的永續共融與典範創新】,講者是龔書章教授......
Thumbnail
  說起來,文字作為劃分人類從史前時代進入石器時代的指標,作為紀錄事件的媒介便是文字重要意義,當知識能夠不再世代更迭中被世界洪流所淹沒之時,子子孫孫們便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現在,許多事情在這日月如梭的城市步調中如過眼雲煙,轉瞬即逝。   
Thumbnail
  說起來,文字作為劃分人類從史前時代進入石器時代的指標,作為紀錄事件的媒介便是文字重要意義,當知識能夠不再世代更迭中被世界洪流所淹沒之時,子子孫孫們便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現在,許多事情在這日月如梭的城市步調中如過眼雲煙,轉瞬即逝。   
Thumbnail
30年前,網路還沒真的普及,出版管理自國防部指揮的警備總司令部移交民政單位方10年(還要另一個10年才有真正的出版自由),建築資訊的取得管道就是相對少數的進口圖書、進口與國產雜誌,還有更為少數的專業書籍;即使如此,仍會在事務所打工時聽到老師感嘆著:被一堆雜誌追著跑。
Thumbnail
30年前,網路還沒真的普及,出版管理自國防部指揮的警備總司令部移交民政單位方10年(還要另一個10年才有真正的出版自由),建築資訊的取得管道就是相對少數的進口圖書、進口與國產雜誌,還有更為少數的專業書籍;即使如此,仍會在事務所打工時聽到老師感嘆著:被一堆雜誌追著跑。
Thumbnail
本文為參加林淵源建築師的講座《小房子在想什麼》內容節錄,第一人稱為講者。 建築:在一個環境裡面建構出場所出來,只要能夠建構出身體在這裡能夠找到安定的存在感,那就是建築。         現代社會隨時都可以取得大量的資訊,當我們每天透過圖片去瀏覽,而光是一個作品往往挾帶的資訊量都非常龐大,我們每天需要
Thumbnail
本文為參加林淵源建築師的講座《小房子在想什麼》內容節錄,第一人稱為講者。 建築:在一個環境裡面建構出場所出來,只要能夠建構出身體在這裡能夠找到安定的存在感,那就是建築。         現代社會隨時都可以取得大量的資訊,當我們每天透過圖片去瀏覽,而光是一個作品往往挾帶的資訊量都非常龐大,我們每天需要
Thumbnail
教科書化的歷史形式幫不了台灣的建築師,新建築的產出與所處的環境及居民越來越無關,更與社會生產一刀兩斷,成為看不見台灣的台灣建築,這也造成了今日像史建這類的建築師或一般看待「台灣(現當代)建築」的反應:對形式熱衷,對社會冷感。 許麗玉,2020,《末年》
Thumbnail
教科書化的歷史形式幫不了台灣的建築師,新建築的產出與所處的環境及居民越來越無關,更與社會生產一刀兩斷,成為看不見台灣的台灣建築,這也造成了今日像史建這類的建築師或一般看待「台灣(現當代)建築」的反應:對形式熱衷,對社會冷感。 許麗玉,2020,《末年》
Thumbnail
建築二「社區圖書館設計」發題時間為4月20日晚上5點30分,並於26日開始操作。6月21日當天的外評老師將確定由殷寶寧老師到場為各位同學講評。
Thumbnail
建築二「社區圖書館設計」發題時間為4月20日晚上5點30分,並於26日開始操作。6月21日當天的外評老師將確定由殷寶寧老師到場為各位同學講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