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記錄-0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建築學令人驚奇,因為那是一種藝術,它並不由科學的進展驅動,而是被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所驅動,被我們身處的社會所驅動。

-Renzo Piano

我們究竟是過了三百六十五天,還是一天,過了三百六十四遍?

-Peter Funch

我們習慣於城市中,自然而然失去了遊走在其中的可能性。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被城市給牽著走了?

隨手紀錄的一些城市狀態

隨手紀錄的一些城市狀態

研究動機&目的

一直以來,我發現我對於圍繞在我們生活中的樸實、微小的事物很感興趣,他們可能很不起眼,但他們卻在城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希望可以研究我自身感興趣的事。我給我自己的四個關鍵字是矛盾、觀看方式、習慣和推理。

我所認為的城市中的矛盾現象,最一開始我先關注違建、加蓋、外顯的設備、管線等。這些對於大家來說,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反映了真正的生活樣貌,但大部分人對於它們的印象卻是負面的。大家都希望它們可以隱藏起來而不是外顯於城市中。常常有設備或管線的立面被大家稱之為"背面"。印象中我在大二的設計-清香飯店的課題時,觀察到模範街也是一樣的情況。大家所走的那一條整齊的立面被稱為正面;而他的背面則充滿加蓋、設備等,但卻是這樣的背面吸引著我,看似雜亂,卻充滿了生活的痕跡,也反映了真實的生活。

而在這之中,我想做的則是藉由我的設計或研究去討論它們。

raw-image

議題分析

一個有生命力的地方,我認為很大一部分源自於生活。平常我就蠻喜歡觀察城市中的很不起眼的一面。對於我來說,或許它們代表的意義更是一種生活的痕跡或反映常民真實生活的樣貌。而正是這些微小而不起眼的事物,豐富了我們的城市。不再是一樣的街道景象,開始有了不同的人使用過的痕跡、居住的習慣等等,這些都造就了不一樣的街道景色。

對於城市習以為常的我們,如何破除原有的認知?

究竟是我們打造了城市的模樣,亦或是城市潛移默化了我們?

我們習慣於城市中,同樣的路線、同一個停靠點...,自然而然遺失了城市中遊走的機會。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被城市牽著走了?我想利用城市中矛盾和不合理的現象來當作誘發器,讓人們發現城市不同的可能性。

在城市中上演一個推理劇,透過城市中透露的符號、線索,一層一層打開城市。

某次暑假實習,幾天的上班路,在同一個點拍照的疊加。

某次暑假實習,幾天的上班路,在同一個點拍照的疊加。

設計操作

操作方向

A.

我們習慣於城市中,自然而然遺失了遊走的可能。所以如何讓人有再其中遊走的可能?我想藉著城市裡的矛盾現象當作誘發器,而這些誘發器就是引導人們在這個地方遊走的機制,讓人發現城市不同的可能性。

B.

探討城市裡的矛盾現象,讓人改變對它們的認知,或許也可能是重新思考它們身處在城市中所代表的意義。

操作方法

希望以一個推理劇本的方式,在城市中上演一個推理劇,透過城市中透露的符號、線索,一層一層打開城市。

攝影師 觀看者

(提供線索者) (探索城市者)

01. 人們對於城市是麻痺、習慣的。

02. 攝影師開始透露線索。

03. 觀看者發現線索,慢慢打開城市。

04. 城市比起一開始多了不同的樣貌。

觀看方式

切入點的不同帶來不同的解釋(不同面向)

raw-image







討論

這是一份半成品的計畫書,但因為有許多疑惑之處,所以有先找老師詢問。以下回稍微歸納一下與老師討論的一些重點

  1. 預期的成果:其實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畢業設計其實也還是在設計建築,不論議題是甚麼,最後還是必須回歸,所以以現在我的議題來說,可能預期成果的部分要再多思考。
  2. 議題:其實議題的操作,最終就是怎麼經由建築操作出來。
  3. 案例分析:這一塊我還有待補上
  4. 範圍:以目前看到的論述,範圍可能太廣,所以可能可以聚焦在一個點上,或是思考表現的方式。
  5. 過程:畢業設計很重要的是過程,而動機、目的、議題、設計、成果等,這些都必須是在一條線上的,不能是散的。不管事從議題操作,或是從成果開始想起,都必須是在一條線上。
  6. 設計題目:畢設其實就是自己設計題目給自己操作,所以我對自己的提問是甚麼,目前沒有很清楚,需要在思考。
  7. 基地:我一開始預想的基地是希望在金門,在跟老師討論後,他認為我的議題操作的基地可能比較偏向都市,所以如果在金門的話可能就偏向金城,或是可以在自己的家鄉-基隆市區操作。

以上是跟老師討論後給的一些意見,所以之後應該會好好釐清想做的,把範圍在縮小,想一想最後的呈現會是甚麼樣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金大建築全體
154會員
696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金大建築全體的其他內容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計劃書《The image of the Tainan city:閱讀在地性與觀光化的都市迴圈》 終於可以開始做設計了~喔耶! (附上基地調查的貓貓)
Thumbnail
計劃書《The image of the Tainan city:閱讀在地性與觀光化的都市迴圈》 終於可以開始做設計了~喔耶! (附上基地調查的貓貓)
Thumbnail
城市的36種表情 – 這是我們厭惡又鍾愛的所在 By 楊子葆 很有意思、輕鬆的一本書 也很容易閱讀 適合作為想了解都市相關知識者的入門書
Thumbnail
城市的36種表情 – 這是我們厭惡又鍾愛的所在 By 楊子葆 很有意思、輕鬆的一本書 也很容易閱讀 適合作為想了解都市相關知識者的入門書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A.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A.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Thumbnail
城市越深的地方都有著一股魅力,藏在轉角的街區或是前方的巷弄裡。老舊的的房子有屬於他自己的一種味道。 台北, 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家鄉。我在城市習慣去找尋一些角落
Thumbnail
城市越深的地方都有著一股魅力,藏在轉角的街區或是前方的巷弄裡。老舊的的房子有屬於他自己的一種味道。 台北, 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家鄉。我在城市習慣去找尋一些角落
Thumbnail
過去,現在,未來 如果說是過去建構現在,那我們是否可以說現在的我們一樣在建構未來;挑戰未來,其實很矛盾,你會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討論真實的東西,還是想像的事物,就像全面啟動裡面我們都需要一個圖騰來確定我們是否仍在作夢,這篇週記就是我用來試圖釐清自己思緒的圖騰,至於最後陀螺到底會不會倒下,誰都不知道。
Thumbnail
過去,現在,未來 如果說是過去建構現在,那我們是否可以說現在的我們一樣在建構未來;挑戰未來,其實很矛盾,你會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討論真實的東西,還是想像的事物,就像全面啟動裡面我們都需要一個圖騰來確定我們是否仍在作夢,這篇週記就是我用來試圖釐清自己思緒的圖騰,至於最後陀螺到底會不會倒下,誰都不知道。
Thumbnail
這篇談城市;還有題目 聊聊在科技革新,所謂網路時代的背景下,傳統商業空間的可能性到底在哪裡,城市又是如何被定義的,城市跟城市的差異性到底是生活型態還是建築空間,台灣的地域性到底又是什麼。
Thumbnail
這篇談城市;還有題目 聊聊在科技革新,所謂網路時代的背景下,傳統商業空間的可能性到底在哪裡,城市又是如何被定義的,城市跟城市的差異性到底是生活型態還是建築空間,台灣的地域性到底又是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