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3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留白》

    「沉默並非靜止,而是保留給自己的潮汐和季節變化。」- 大衛懷特
    昨天參加了台中市政府舉辦的散文工作坊。
    老實說,我覺得很棒。看了不同人的作品後,也漸漸發現自己的定位。從哲學的切入點是我的特點,探詢真理更是我的目的,因此對於真實決定散文質量的設定而言,散文是目前最適合我的載體。
    我也發現我總是不會得獎的原因,因為文學獎講究的是共情,而我站的太後面。
    在評論學員作品第一篇,老師從《訪友》開始,大意是講述對已故亡友的思念與緬懷。在那時,我感覺到如洪水般潰堤的現場,悲傷的餘音繚繞於耳,但其他人都說,他站的很後面。
    他用輕來寫生命的痛,不寫互動細節,只寫感覺與其後。
    也就是那時,我感覺到我跟現場所有人不同之處。高敏感123分的我,從小就不斷經歷如《訪友》般的現場,路邊的小狗、不熟之人的過世,甚至只是電影中的片段,總是讓我有種刻進骨頭裡的深刻。
    也就是這些經驗的累積,讓我明白他站的不夠後面。
    因為當你站於更宏大的視野中時,你會發現自身的存在僅如風中一粒沙渺小,而當你能用宇宙的視野來反觀自身時,你才能驚覺所執著的「我」不過是歷史中一抹的幽影,是天道輪迴中的日常,也就是那一刻,生命才解開名為「人」的束縛,短暫超越喜與卑的二元世界。
    也只有這一刻,你才能算站的後面。
    因此當老師繼續講解時,曾一段時間陷入自我懷疑:這樣算是冷漠嗎?
    而當《訪友》到達結尾時,看到那句「薄情才是唯一解藥」就釋然了。正如《說文解字》說,「情,人之陰氣有欲者也」; 也正如《禮記.禮運》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因此我認為,這不是一種冷漠。冷漠是對於他人生命視而不見,對於他人痛苦充耳不聞,並以自身為中心,可以如何待人,卻不准他人同樣待己。
    薄情是因為懂,因為痛過,因此也才能明白好好活著的重要。就像《禁咒師》中說的, 「沒有不捨,就沒有捨。因為不捨,才要捨。」但比起薄情,我更喜歡用淡然釋義。
    正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山水在有重逢時。我們這一生,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最終也將一個人離去。正如道家所言,「一個聖人見著一個聖人,擦肩而過不相識。這就是你來就來,你要走就走,我也不驚奇,我也不留戀。這是大道自然的規律。」
    珍惜相遇,捨得錯過。
    這條路還很長,看著近幾年總結出來的善意,其實也無法確定這是否就是真理。但我相信,持續做對的事情,就算需要窮盡一生去完善、去更新,那也是值得的。
    祝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沒有特定主題,感受甚麼就寫什麼,實踐著隨筆家的拓荒精神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