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一封信--萬緣放下,慈悲生起

2024/02/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慈悲不是靠想的或說的,慈悲是要做的。你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都是慈悲的顯現。慈悲的人從來不會說「我要對人家慈悲一點」、一旦這樣想,你就不是慈悲的那個人,你不是慈悲本身。當慈悲與你打成一片,你的起心動念就是慈悲”。很有深度的一段話,這段話讓我想到的是"放下"。"你若不放下,何來的慈悲"?放下什麼?放下萬緣,不論是好的緣或不好的緣,只要是"緣",就會摻雜著自我的情緒與喜惡的成分在裡面,如此,何來的慈悲?這是這段時間以來的感觸。想想,一個放在心裡十幾年的結,是時候該放下了,一直糾結在心裡也是挺累的,何必死抓著過去讓自己不愉快。真正的放下,是捨離內心對一切的執著;也唯有真正放下了,才會有所謂的慈悲。還有另一種緣,那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身香味觸法),佛教的不攀緣,指的就是六根不住六塵,舉例:眼根若住於色(色包括財、男女色、名聞利養與權貴)便會起分別心,分別好與不好,有了分別心便容易有情緒而起瞋心,因而失去了慈悲心。
我們都缺乏一顆慈悲柔軟的心,因為我們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總在抓別人的小辮子,卻忘了別人也在盯著我們,等著抓著我們的小辮子而放大。由此看來,慈悲,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度我們自己』;如果一心想著「我是在度別人」,那麼我慢心就跑出來了,這不是度自己,而是障礙自己。好比冤親債主,誰才是我們真正的冤親債主?其實冤親債主是我們認識的人;無論是曾經接觸過的人或是身邊親近的人,如若我們不以慈悲對待,那麼在雙方彼此碰撞、惱怒時,怨恨只會越結越深,最終成為累劫的冤親債主。很顯然,慈悲從何而來?從忍辱而來,在我們忍耐的過程中或許艱辛,然而,只要我們走過去了,你會發現當下的你已經轉菩提了,也讓自己向上提升了。
前面說到,有了分別心會容易起瞋心, "瞋恨心"是慈悲的毒,因為瞋恨會先燒了我們自己再燒別人,它會內耗我們自己的能量,無論是身體的能量還是心靈的能量,因此,當我們用瞋恨對待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內耗了自己的精、氣、神,這是吃力不討好、傷人又傷己的行為。瞋恨心也是一種"我執",因為把"我"看得太重,一旦覺得"自我"受到了傷害,自然而然的就感到煩惱、進而瞋恨心生起;由此可見,瞋恨心的力量很大。佛教說不要攀緣就是因為我們容易因外在的境界失去了慈悲心,因此對治瞋恨的良藥就是"修慈悲心、修忍辱"。而慈悲真正的關鍵"不是要不要慈悲,而是自己有沒有慈悲的心和能力",所以,要先成長自己、強大自己,就不會隨外境所轉,也不會一直把傷害記在心裡。其實歸根到底,當我們選擇原諒或寬容他人時,並不是對他人慈悲,而是對自己慈悲,它是一種內心狀態,也就是自己的心態,因此,我們要常常觀照自己的心,如此才能降伏自己並讓我們的生命是快樂的。

    15會員
    69內容數
    個人的心情抒發與感觸和體悟,期許鼓勵並激勵自己,或許能與他人產生共鳴;這個世界每天都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過不去的檻,期望個人的心情物語能帶給他人心靈上的溫暖,讓心靈的黑暗能迎來燦爛的陽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