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陣子身邊的朋友常常跟我說「好羨慕妳能看那麼多書」這類的話。我都會跟他們說,看書沒有什麼了不起,現在資訊那麼發達,其實真正重要的是思考,不是閱讀。
無論是看一篇文章、聽一場演講、看一部漫畫等等,都可以從中獲得啟發,學習並非只能透過閱讀。
在閱讀《
思考整理學》時,一開始透過聊教育,探討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並用滑翔翼人與飛機人作為比喻。滑翔翼人與飛機人都能翱翔,唯一的差別是,滑翔翼無法單獨飛行。
亞洲的教育比較偏向提供知識讓你吸收,也讓學生以為能吸收知識、學習的地方一定要到學校那種教育體系才行。我有個親戚到美國讀書,他曾跟我分享過,學校在教微積分,老師說什麼其實他都聽不懂,但是看黑板上的字,他能知道老師在說什麼,考試也沒問題,而他最不解的是「為什麼班上同學都很會舉手發問,而且問的問題都是他從來沒想過的問題?」
你覺得,為什麼呢?
前陣子偶然發現現在的童書看起來非常有趣,像是陳郁如老師的《
仙靈傳奇》系列,透過唐詩、宋詞、古畫、陶製品,用奇幻小說的方式,讓孩子閱讀時能感受到文字帶來的畫面感,也能加深對於詩詞及藝術品的理解和興趣。之前因為是學校會考的內容,總讓我下意識地抗拒讀這種,透過閱讀這幾本書也讓我開始能以新的視角去體會詩詞裡文字的美。下一步要挑戰一樣來自於陳郁如的作品《
修煉》,以動物修煉成精為軸的作品。對西方奇幻、日本陰陽師都很有興趣的人,也能瞭解一下東方奇幻素材的書籍。
還有《
臺陽妖異誌:雅書齋與四獸之亂》、《
給孩子的臺灣妖怪故事》、《
土地公還錢》都提供我很多新的思路。像是在《臺灣妖異誌:雅書齋與四獸之亂》裡面看到「
七竅生則混沌滅」(七竅:兩眼、兩耳、兩鼻孔及口。)
忘了在哪看見有人問,他們是不是真實存在?我突然開始思考,會不會所謂的四獸,其實寫作者觀察人的狀態,不能直接抨擊而寫出來的生物?饕餮、檮杌透過部首就能簡單判斷,饕餮是一種暴食,檮杌是一種濫伐之下的產物,和書籍內容的形象也是一致的。至於混沌,倘若做到口是心非、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確實很難不混沌阿!當人把所有感知都關閉,毫無覺知猶如行屍走肉,能不混沌嗎?好的對不起,我這樣應該算是劇透了QAQ
《給孩子的臺灣妖怪故事》、《土地公還錢》都有我們從小就聽的<虎姑婆>。(我的童年應該不會又跟大家不一樣了吧?)也帶給我新的啟發。
姊弟兩在家,媽媽出門前有交代不要開門,那麼為什麼弟弟還是開門了?
這讓我想到好幾年前看過很多街頭實驗「你確定你的小孩不會跟別人走嗎?」之類的,包含也有人假冒父母來接小孩放學,想藉此了解小朋友的應變能力。他們會邀請爸媽在車上觀看全程,一開始爸媽都會信心滿滿的說自己的孩子不可能跟他們離開,結果,他們都看著自己的孩子被綁上車。上車後爸媽還會很生氣的質問小孩「不是跟你說過很多次,不要跟陌生人走嗎?」拐騙的方式很多,有的會自稱是爸爸媽媽的熟人,或是用玩具吸引孩子,並告訴孩子只是去拿玩具,等拿到玩具還是會回到學校門口繼續等爸媽來,很多的孩子都選擇跟著陌生人走。他們當然記得爸媽的叮囑,但虎姑婆也人模人樣的啊!而且聽起來還是親戚呢!
大人當然可以清楚的定義別人和陌生人,但對於孩子,家長就需要多多探索如何與孩子溝通了。 我很享受閱讀的樂趣,也喜歡把細節放大做思考。
歡迎跟我一起閱讀,一起思考,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