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1|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陳武:其實主要在說孫策】

你認識陳武嗎? 在江表十二虎臣中,陳武算是一個沒有什麼事蹟的人。 但三國演義卻相當看重他。 不但特別描寫了陳武「面黃睛赤,形容古怪」,在截江救阿斗的情節中,陳武跟潘璋也是大大有戲。 陳武跟董襲,都是過世得比較早,而且屬於英勇戰死的類型。 其實你認真想想,三國戰死的英雄,還真沒幾個。 孫堅凌操絕對是首選,其他人,還是病死多點。 像關羽呂布,被擒斬首的,同樣也是少數。 被擒斬首,相當程度可以襯托出此人勇猛,戰場上沒人殺得了他。 (實際當然另一回事) 延伸出「此人不得我用,也不可縱虎歸山」。 戰死的朋友,則充滿了英烈之氣。 不過其實孫堅也好,凌操也罷,甚至上面說到的董襲,都算是死在亂軍之中。 陳武何以得說書人青睞? 因為他是單挑死。 顏良做為一個陪襯關羽頂級武力的人物,可說是名留千古。 在當代,更有一個個人武力兇猛到小孩子聽了都不敢哭的人物:張遼,張文遠。 「合肥之役,張遼奄至,諸將不備,陳武鬥死,宋謙、徐盛皆披走。」 這是潘璋事後提供的戰情報告,張遼自己則以為殺了兩將,另一個就是沒死成的徐盛。 那可得看賀齊傳才會知道。 殺陳武者,便是張遼。 這可是一點也不丟臉的事情。 陳武是盧江人,孫策在壽春的時候加入。 我們這邊,細細的說一下少年孫策的故事。 是這樣的,孫堅原本在長沙當太守,後來響應討伐董卓北上,先投靠袁術。 並且把家眷安置在壽春。 當時還不是袁術的首都,是大後方,應該相對安全了吧? 這時候,有一個名叫周瑜的年輕人來訪,很快跟孫策成為了好朋友。 稍微認真讀過這邊的人,都會知道,周瑜一定在計畫著什麼。 他跟孫策說,不如搬到我故鄉舒縣,彼此也好有個照應。 吳夫人也是一代女中豪傑戰略高手,就同意了這個提議。 於是孫策帶著媽媽跟弟弟妹妹們,搬家到舒縣。 隨著孫堅的戰功官位水漲船高,孫策在這一帶禮敬士人,頗有好評。 不久,孫堅戰死的消息傳來。 孫策的堂兄孫賁扶棺返回,把遺體交給孫策,自己則帶著孫堅部曲去投靠袁術。 孫策則以葬父之名,再次搬遷到徐州跟揚州交界的江都。 好的,裁判喊停。 看出來嗎?這一連串的行動,都不是合乎人情自然的。 從周瑜主動去拜訪豫州牧之子開始,大戰略的齒輪就開始轉動了。 周瑜絕對是從少年時,就打算幹什麼的人。 而他的目標,也很顯然是袁術。 這部分之前有查過,其實周瑜家,本身是在袁家囂張起來之前的三公之家。 周瑜很可能是想奪回失去的望族地位,當然後面則是隨著局勢發展改變調整戰略。 接下來,孫策把母親家人託付給張紘,自己前往壽春拜訪袁術,希望取回父親的部隊。 袁術說,你先去你舅舅那邊幹點實績出來,我們再說再研究。 這裡,孫策認識了呂範,得到呂範跟他的門客,接著往丹楊出發。 同時,孫策拜託呂範,去江都把家人一起接過來。 兩人分頭經歷了險死還生的大冒險,才在丹楊齊聚,並且招募了數百兵士。 孫策再次回到壽春,袁術只好把部隊還給孫策。 這個時候,漢獻帝被郭汜李傕挾制,私下派出使節宣慰天下,主要是想找人來救駕。 太傅馬日磾來到壽春見袁術,突然就點了孫策的檯,封為正漢官懷義校尉。 壽春眾將,自是對孫策另眼相待。 不過大家是青眼,袁術是白眼就是了。 孫策的故事暫且說到這邊,重點是,我們可以看到,孫策三次「到壽春」。 陳武到底是哪時候加入的呢? 「孫策在壽春,武往脩謁,時年十八,長七尺七寸。」 脩謁基本上只用在拜訪尊長,對十八歲的陳武來說,孫策這三個時間點,都不會比他年長。 所以,最可能是孫策當上正漢官之後,陳武來投靠。 「因從渡江,征討有功,拜別部司馬。」 孫策下江東之前,其實還奉命征討盧江,打了一場曠日費時的圍城戰,盧江哀鴻遍野。 陳武本身是盧江人,所以他沒有參與這場戰爭,也算合理。 基於陳壽對他的好評,想來也不會是戰後才西瓜倚大邊。 「策破劉勳,多得廬江人,料其精銳,乃以武為督,所向無前。」 「及權統事,轉督五校。」 看到這兩句,有沒有想到蜀漢五部無當飛軍? 事實上,這裡或許是陳壽對於孫權孫策有僭越舉動的重要描寫之一。 五校是一個專有名詞,又稱北軍五校,或禁軍五校。 其實我們可以注意到,放眼東漢末年,稱帝的人並不多。 我知道的一個叫袁術,另一個叫許昌(會稽人,為孫堅所討),還有一個下邳闕宣,梁州馬相。 更多的反亂團體,都是自稱將軍。 將軍是官職嗎? 春秋左傳裡,沒有提過這個官職。 有作為敬稱提過一次。 戰國策裡面,有上將軍一職。 其他都是敬稱使用。 漢書說,周朝末年,有前後左右將軍,秦朝沿用,漢不常置。 但劉邦打到咸陽,也沒見過一個將軍出來打過仗。 有一個說法,是漢代之前的「將軍」,比較類似「元帥」的概念。 也就是非常設官職,純粹戰爭時統帥部隊用。 對於中原核心地區以外的蠻夷,其實他們不太會接觸到皇帝。 將軍才是老大。 打人很痛的老大。 大家都應該要聽他的話,的老大。 查「自稱將軍」的話,三國志裡有長沙區星、西涼屯田客呂並、犍為太守任岐、鄱陽彭綺、武威顏俊、張掖和鸞、酒泉黃華、西平麴演。 跑去烏丸的張純最特別,他被陳壽寫彌天安定王。 但九州春秋寫成:彌天將軍、安定王。 與其說哪一邊寫錯,我比較相信是同一個概念。 對於讀書人張純來說,安定王是一個比較實在有歷史意義的統治者稱號。 但對烏丸蠻族而言,彌天將軍則更有指揮跟震懾力。 稱號的不同,僅僅是認知上的落差。 實際上都是統治者。 更有趣的是,九州春秋也曾寫到:孫策自號大司馬。 裴松之跟孫盛對於這個史料的一些細節都有進行評判推翻,唯獨沒有針對孫策是否自號大司馬做論述。 大司馬基本上就是太尉。 如果孫策是太尉,孫權下設五校也是合理的。 五校的終極主管,便是太尉。 也就是在三國志的本文中,已經敘述了孫策自號大司馬的布置。 而裴松之註提出也不反駁。 其他還包括張昭的長史(孫策孫權的幕府),周瑜的中護軍更不是一般重號將軍下面會有的官職。 我想,這件事真實發生過的可能性,是相當高的。 「仁厚好施,鄉里遠方客多依託之。尤為權所親愛,數至其家。累有功勞,進位偏將軍。建安二十年,從擊合肥,奮命戰死。權哀之,自臨其葬。」 就這樣,陳武本傳就沒了,後面是他兒孫的記述。 一個兒子陳脩,在建安末年,成為解煩軍的都督。 很多文章會說,解煩軍的成立人是胡綜。 「劉備下白帝,權以見兵少,使(胡)綜料諸縣,得六千人,立解煩兩部,(徐)詳領左部、(胡)綜領右部督。」 但劉備下白帝的時候(夷陵之戰),不管你怎麼解釋,三國都沒有人繼續使用建安的年號了。 除非解作建安二十年湘水之盟,劉備率十萬大軍增援關羽的時候……有點硬扯就是了。 也就是說,基本上可以相信,解煩軍最晚在建安末年就已經建立,都督為陳武之子。 胡綜跟徐詳,只是新設解煩兩部的左右督。 當年陳武所督,所向無前的盧江兵,是不是就是解煩軍的前身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最多人熟知的三國時代,也是最困難的時代。 這邊僅收錄部分東吳與蜀漢的相關文章,無時間序。 曹魏則跟隨「正統歷史」,請參閱【魏晉風雲】專題。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