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從陳登奉呂布之命前往曹操朝廷返回後說起:陳登得到了廣陵太守的職務,就請出陳矯來輔佐。
陳矯乃廣陵陳氏出身,徐州亂起時跟淮泗士人一樣,往江東奔逃。但袁術跟孫策招聘,他都不接受,又跑回了廣陵。
這是要輔什麼呢?陳登需要一個「許都的自己人」。
畢竟陳登是在戰略需求下得到廣陵太守一職,隨著呂布被滅,袁術倒台,誰還需要他坐鎮?
欸,不要想說他防備孫策有功,當時孫策對朝廷可是乖貓貓,都已經同意跟曹操結親,還要送孫權去當質子的。
你未來人才知道孫策在下好大一盤棋。
陳登就是請陳矯去一趟許都,探探風聲。
回來之後,陳矯就說:「大家都說你驕而自矜。」
陳登說,我哪有嬌?我也是有很多尊敬的人。
陳壽只寫了大意,那我們就大意個大綱。
元龍所敬者:陳紀元方,華歆子魚,孔融文舉,劉備玄德,還有一個趙元達是誰不知道。
基本上前四個人就尷尬了。
陳紀是陳群的老爸,當時二袁極力挖角的人物。
華歆是江東大龍頭,也是孫策在最近五百副牌裡追加的小動作,要削曹操這隻老狐狸的。
孔融是當時曹操最討厭的人,劉備則是曹操最喜歡的人。
細品就好,細品。
於是,陳矯跟陳登就成為了好朋友。好吧也沒啥好品的,說白了,這兩陳的態度就是「看不起曹操那一掛人」。
接下來更有趣了。
三國志說,孫權來攻打廣陵,軍情告急,陳矯就又一次前往許都,跟曹操請援。
陳矯說:「我們的郡雖然小,但是形勢上很重要的一個小國。若是您能派兵來救,納我們為藩屬,正可重挫吳軍,徐州才能保持安定。」
曹操覺得此人奇才,請陳矯留下。
陳矯又說:「我的國家在危急之際,正需要我奔走求援,怎可做忘恩負義之人。」
這裡他舉了兩個典故,有興趣自己去查原文,總之,曹操就派出了援軍。
廣陵大勝,也沒有違背諾言,陳矯最終前往了曹操幕府,但不確定此時是否陳登已亡故。
重點是,在某個模糊的時間段中,廣陵太守陳登保持了一個獨立國姿態。
陳壽寫的,是孫權進攻「於匡奇」。但《先賢行狀》則記,是孫策攻打「於匡琦城」。
九成九是同一場戰役。
我們來看看這邊怎麼寫。
裴松之節《先賢行狀》,就是為了陳登。
「登忠亮高爽,沈深有大略,少有扶世濟民之志。博覽載籍,雅有文藝,舊典文章,莫不貫綜。」
陳登從小就是個英才,世族子弟不意外。
二十五歲舉孝廉,擔任東陽縣長。
東陽可以查到兩個地名,一在下邳北,一在下邳南,距離幾乎相等。硬要說的話,比較可能是南東陽,因為曹丕後來就取消了北東陽的縣治。
三國可考文獻的成書時間,大多是曹魏以後,不是東漢。陳壽用的地理關係名稱也主要是魏晉。
卻說陳登愛民如子,政績斐然,徐州牧陶謙就請他來擔任典農校尉,巡巡徐州田水。然後完全跳過劉備呂布的畫面,直接轉到陳登出使許昌(寫這樣比較方便啦),要他前進廣陵。
附帶一提,這也是一本稱曹操為太祖的書。
先前,劉備就到過廣陵,那叫一個人去樓空。曹操命陳登為廣陵太守,就是要他暗中重建勢力:因為這裡太廢了,呂布不會防備。
說陳登如何「明審賞罰,威信宣布」,那就是幹話,重點是後面:陳登收服了有萬餘戶的「海賊薛州之羣」。
不到一年的時間,陳登已經把廣陵整頓成一個可以出兵的基地了。
這時候,劉備還在苦苦支撐自己挑釁呂布的後果,曹操還在打宛城沒空回來。等到劉備被打爆,曹操回頭再戰呂布,就要陳登的廣陵兵做先鋒。
呂布也不傻,陳登可是下邳人啊,他直接就抓了陳登的三弟為人質,要求陳登罷兵。
哪裡知道陳元龍一個瘋,繼續猛打。
說到底,下邳是誰的老家?後來就有人幫陳登把弟弟救了出來。
《先賢行狀》的春秋要來了。
「布旣伏誅,登以功加拜伏波將軍,甚得江、淮間歡心,於是有吞滅江南之志。」
一筆帶過,結合陳矯傳,我們就可以得知概略的面貌。
沒錯,陳登自立,打算取代孫策江東霸主的地位。
既然如此,我們就轉往孫策傳。
《江表傳》說,孫策下江東時,陳登的叔叔陳瑀本是吳郡太守掛安東將軍,但雙方起了爭執,自然,孫策勝出。
這個官職,也是曹操朝廷所封。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陳登家族的勢力,在東部非常龐大。說真的,跟丹陽兵之間必然也有著一定程度的聯繫。
嚴白虎,其實就是陳家養的狗。
孫策正傳何以不提陳家?
因為陳瑀、呂布、孫策,當時都是曹操朝廷封的官員。孫策討滅陳瑀,基本上就是叛亂。
曹操沒有處理這件事:西張繡東呂布,袁術仍在,曹操沒那個能量再去討伐江東。正所謂遠交近攻,當然是摸摸孫策的頭,先討呂布。
更別說,陳瑀戰敗後,選擇北投袁紹。
陳登的不滿,很可能就是由此而生。
《江表傳》認為,陳登是為了給叔叔報仇,趁孫策征西時,開始聯繫嚴白虎留下的部屬搞鬼。
雖然我對孫策研究不深,但也知道,他隨即留下周瑜太史慈等人鎮西平亂,自己回頭對付陳登。
陳壽的說法是,孫策實際上是要趁機北伐許昌。
我們也知道,《江表傳》記載,孫策就在這裡等待兵糧時,打獵遭到刺殺。
《三國志》的陳矯傳,意思就是孫策雖死,孫權續戰。而曹操派兵支援,擊退了孫權,也收復了「陳登」。
這邊要注意一下:孫策是否意在許昌,是史書上就有爭論的議題。阿睿也做過影片談論。但即使是反對派的孫盛,也同意「孫吳伐陳登」是肯定的事實。
最後,就讓我用《中國五千年背後的資本主義》角度來看一下這件事。
首先記錄上來看,很明顯的是,江東世族百姓在陳瑀的淫威之下,仍想要接受孫策。所以大致可以判斷,陳瑀是軍事勢力,而非在地豪族。
孫策反而還有吳郡祖籍身分。
側面可以看到,陳瑀能夠驅動十縣賊帥,孫策擊破他們後還俘虜了四千人……這完全是一個太守等級的軍事力量沒錯。
提供的資訊是:吳郡世族支持孫策入主,反抗徐州來的入侵者。
而陳登,打算再次入侵。
這是孫策為什麼必須多開戰線,也要回頭與陳登作戰的原因:保鄉衛土不是空口說白話,孫氏政權不保三吳,資金鏈就會斷絕。
同時也很好說明,即使孫策屍骨未寒,孫權也要硬頂上接續作戰。
對孫氏政權來說,這已經是一場「京畿保衛戰」了。
嗯,我並不認為重點是侵攻。
一來軍隊分散,二來糧草待運。乍看之下很符合閃電戰的要旨,問題在於孫策就是停下了。
孫策是在防禦。
相對我們也可以看出,是曹操朝廷在釋放「孫策打算北侵」的訊息。
孫策是亂臣賊子,陳登是護土名將。這算是合理且必要的宣傳。
事實上,吳郡的世族,可能一直都沒有過北侵的打算。
我們對於吳郡的認知往往偏少,其實整體來說跟蜀地可能有87%像。
資源產地,交易興盛,天然屏障。
吳地不是海運發達之後才發達的,本身就是鹽鐵重鎮,漢初已是重要輸出。而且當時自鑄錢,銅錢輸出,貨物進來,吳地發大財。
新莽亂政光武起義時,吳地也未捲入戰火。
說到底,沒需求啊。
當然,股東沒有北侵需求,不表示CEO就不能這麼幹。
就先聊到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