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美國的後花園
古巴,相信應該有不少人都曉得這個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島國,曾是美國人的享樂天堂,距離邁阿密僅30分鐘的航程,1959年斐代爾·卡斯楚政變掌權後,接連發生了「
豬玀灣事件」和「
古巴飛彈危機」等影響世界局勢的事件,也被認為是人類史上距離核戰最近的一次,進而遭受美國嚴厲的經濟封鎖。
直到2014年美國總統
巴拉克·歐巴馬與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
勞爾·卡斯楚(斐代爾·卡斯楚已於2016年病逝,由其弟勞爾繼任)共同宣佈,兩國關係將開始正常化。歐巴馬並於2016年3月訪問古巴。談判在早前的幾個月於
加拿大和
梵蒂岡間進行,教宗
方濟各也居間協助。新的協議美國將解除部份旅遊限制,也將減少
匯款的限制,並重新開放1961年後因
古巴倒向蘇聯時而關閉的美國駐古巴大使館。古巴在將近55年的經濟封鎖後,終於得以開放。
有看過1999年由德國導演
文‧溫德斯執導的《樂士浮生錄》(
Buena Vista Social Club),便可以看到一群生活在古巴,鮮為人知的年老樂手們,心中永不抹滅的爵士夢。並在美古關係緩解後,得以登上紐約
卡內基音樂廳舞台上表演。
2016年出版的《
被遺忘的古巴人 : 臥底記者在古巴20年的生活記實》,由1990年代中期便開始居住在古巴的法國記者
魯多.曼德斯(Ludo Mendès)所著,他用生活瑣事般的短篇故事,以不同於觀光客的視角,一步步為我們揭開古巴真實的面貌。例如:古巴人因長久的殖民文化影響,產生了不同膚色的古巴人,而崇尚白淨皮膚的為美,稱黑皮膚的為帕蒂,外國人則稱為悠馬,男女朋友以未婚夫妻相稱,以免被冠上涉及性交易的罪名吃上牢獄之災。
我曾在某部敘述古巴的紀錄片裡看到,古巴性觀光不只是男性,也有不少女性來此尋找熱帶國家的拉丁帥哥豔遇,進而與對方結為連理,帶著另一半回國取得公民身份,對方卻在某天不辭而別,留下經濟拮据的女人努力償還政府罰款。
被遺忘的古巴人
古巴雖然有令全世界稱羨的教育和醫療體制,也以此對外援助,藉此換取南美洲的石油與資源,但也造成了政府財政上的沉重負荷,所以在勞爾掌權後,全古巴有近30萬人失業,成為了自營商,在這個長期沉浸在計劃經濟,全然不懂何謂市場經濟的地方,想方設法尋找出路。
在這個什麼都靠外來物資,什麼原物料都缺的國家,你可以上館子吃飯,但不用想菜單上的菜色都有,直接問服務生今天有什麼比較快;你可以到銀行辦事、你可以坐公車去海灘渡假,但不要期待銀行開門時間和公車站的班表時間會準時,有時銀行開門了,行員卻缺少原子筆,上門的顧客也沒什麼書寫工具;有時公車上路了,半途拋錨等待另外調車來接送乘客,你花了一整天時間卻那裏也沒去,什麼也沒辦成。
在古巴,作什麼事都需要耐性,也最不缺耐性;你可以發現公立機關的物資常常短缺,器材也常常損壞等待更換,但看著街頭巷尾的小攤商,你總是好奇他們是從哪裡找來,又新又好的商品來販售。
雖然古巴一直遭受了美國的經濟封鎖,但不乏歐洲人士來此觀光公差。一方面是嚮往拉丁美洲的風情,一方面是切‧格瓦拉的旋風多年來一直是流行文化的指標,象徵著歐洲人一直推崇的個人主義與自由。所以在哈瓦那舊城區,觀光客會到訪的景點,都可以看到切(Che,拉丁民族的招呼語『嗨,你好!』)的大小周邊商品。
要拓展台灣人的國際視野,需要的是直接的震撼,不是溫柔的呼喚。
我個人蠻贊同這句的。《顛覆視界》這本書寫成於2014年中國推行「一帶一路」的期間,當時全世界的視角都放在所謂的金磚四國(或五國):巴西、南非、印度、俄羅斯和中國的經濟發展上,前景一片看好。
但在中美貿易戰、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後,回過頭來再看這本書寫成的時間氛圍,確實蠻有趣的。
書中依序介紹了印度、古巴、和中東,然而在觀看一幅幅高畫質又精美的跨頁照片後,我也不由得感到有些可惜,是的,印度的寶萊塢電影老少咸宜,經濟與科技發展的確有擠身G20世界列強的實力,但其環境污染,以及新德里的街童問題仍未獲得解決。
古巴的計劃經濟與資本主義,我個人覺得這部分可以參考前面提到的《
被遺忘的古巴人》,在這個充滿矛盾的國度裡,分不清共產與民主的界線在哪裡,也搞不懂金錢與幸福的關聯,很多人認為它是理想國的典範,但也有更多人認為它只是孤芳自賞。這一切差距與錯覺,只因這個國家有著太複雜且悲傷的過去,現在卻又被濃濃的、華麗的、頹廢的小資風情掩蓋著。(摘自《
顛覆視界》)
曾影響了史蒂文生的《金銀島》(據稱是古巴的天堂島),和海明威的《海人與海》的漁村:科希瑪(Cojimar,資料來源:
走訪《老人與海》的小漁村),充滿了濃濃的海洋風情,現在也成為觀光客流連忘返,晚上開趴的所在了。
土耳其,到底算不算是中東呢?
我原本以為波灣四國(科威特、卡達、巴林、阿聯酋),再不濟還有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約旦、以色列和葉門...等,都可以泛稱為中東國家,但土耳其呢?
地理上,它位於歐亞兩塊大陸之間,自古以來被稱為「小亞細亞」,也是陸路與海路的交會點,東承絲路,西接地中海各區。有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兩條海峽連接至黑海(我在另一本書看到,當地人稱地中海為『白海』)。
歷史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
加里波利戰役(1915 - 1916年)裡,催生了兩個現代化的國家:
土耳其和
澳大利亞。現代土耳其共和國的國父:
凱末爾(1881-1938年),在這場死傷慘重的戰役中初次顯現了他的軍事能力。
隨著
鄂圖曼帝國的崩解,他以傑出的能力帶領
土耳其國民運動在
安卡拉組建獨立政府,並打敗
協約國軍隊,解放了國家並建立了
土耳其共和國。在擔任最高領導人以後,凱末爾進行一連串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改革,啟蒙土耳其並讓土耳其成為現代化和
世俗主義的國家。凱末爾帶領土耳其現代化的作為被稱為
凱末爾主義,其中也包括減少
伊斯蘭教對政治及教育的影響。所以土耳其是全中東地區最早西化的國家,也是歐亞人士初步認識中東地區的窗口。
每次旅行,對自己的想象都是一種顛覆
是體驗,是嘗試,也是反思。
藉由旅行、影劇作品、閱讀相關人文與史地資料,我期望能以此建立個人的世界觀,進而提高獨立的思辦能力。你也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