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真正想說的話,更要好好說》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真正想說的話,更要好好說》

raw-image
★幾乎所有的關係衝突都源自誤解。
而誤解,往往是因為沒有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

【自我厭惡和後悔的牢獄】

人們在過度疲憊的時候,為了平復心情,會啟動理智化防禦機制,企圖壓抑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將其囚禁於合理化的城堡。

還有,通常人們受傷就會把自己關入負面認知的世界中,用極端的負面角度剖析對方的言行舉止、背後意圖,以及遭遇到的一切。

這個自我主觀的痛苦世界就是「自我厭惡和後悔的牢獄」。

-把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

-斤斤計較「是」非得失

-強迫「他」人

-推卸自己「的」責任

-處處愛比較、挑「錯」誤

這類話語最常出現在情緒受到傷害、自我需求和請求遭受挫折的時候。

當你愈常用這種方式說話,愈容易陷進負面情緒,喪失滿足自我需求的能力。

 

【為了自己好】

比起追究傷口形成的原因,傷口的後續處理才更為重要。

與其指責他人害我受傷,我對傷口棄之不顧,讓它更加惡化,或是積極治療傷口,全都是自己的選擇。

我們一般所說的「原諒」指的是解開心結,但更深一層的說,原諒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好,讓自己不再被對方影響。

所以說,原諒從頭到尾都是「為了自己好」。

 

【責任】

沒得到我所期待的愛或同情會覺得難過或生氣,這是人之常理,可是請不要說是因為愛才那樣做。

嚴格來說,是為了索要他人的愛才這麼做吧。

再者,不能把照顧自己情緒的責任轉嫁他人。

我們只記得指責他人害我受傷,但是要不要治療傷口是我們自己的選擇,這是一個人是否成熟的基準。

所以說原諒是必要的行為,也是「為了自己好」,相反地,道歉是對方的責任,我無法替對方、也不能逼對方負責。

 

【世上沒有所謂的理所當然】

沒有多少人能長久地無私奉獻而不求回報,就算是自己的孩子也一樣。

如果孩子不能了解媽媽的愛,每天犯同樣的錯誤,媽媽當然也會討厭孩子。

媽媽要對自己誠實,掙脫內疚感。

媽媽侷限於固定思維,可能會怨恨不幫忙育兒的老公,覺得老公是「自私的壞丈夫」,逃避為人父、為人夫的責任。

自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卻不如預期發生時,很多人往往會因此感到憤怒。

媽媽問:「媽媽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不,世上沒有所謂的理所當然。

媽媽也是人,當然有可能討厭孩子。

學會尊重自己的這種心情非常重要。

如果媽媽被困在父母和子女之間「就是應該這樣才對」的刻板思維中,會逐漸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厭惡,變得疲憊,進而把過錯推到孩子身上,形成惡性循環。

 

【開口】

戴上自我期待的形象面具,以刻意營造的人前形象生活,只會累績假的親密感,感到發自內心的孤獨空虛。

為了填補那份空虛感,我們選擇沉迷於某事物,例如沉迷工作。

人就算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只為自己和家人而活也沒關係。

想被愛的心理也很理所當然。

自己一味付出愛,暗自渴望對方回報同樣的愛卻又不開口,對方當然不會知道。

如此一來,不滿逐漸累積,關係終將崩壞。

不要讓你愛的人變成只懂得接受你的愛的壞人,開口對你愛的人要求你想要的愛吧。

 

【共感練習】

一天請投資15分鐘進行共感練習,能加速心靈復原的速度。

推薦大家用自我提問結束一天的生活:

1.今天我感受到的負面情感和挫折的需求是什麼?

2.今天我感受到的正面情感和被滿足的需求是什麼?

3.為了滿足受挫的需求,我能做什麼?能拜託他人什麼?

如果能寫下這些問題的答案,或是和其他人進行每日對話(約15分鐘),將會發生以下的事情:

1.學會如何給予和付出共感。

2.自己的共感能力與感知需求的能力得到提升。

3.能加速負面情緒的復原速度。換句話說,彈性會變高。

4.不管問題是否能被解決,但是你會產生解決問題的力量。

5.和他人之間的連結、紐帶、友情、親密感、愛和信任會變得更深厚。

 

~金玧姃/韓國知名心理諮商師。

~《真正想說的話,更要好好說:心理諮商師教你用最忠於自我的話語,化解最難解的關係困境》

~《개떡같이 말하면 개떡같이 알아듣습니다.. 그렇게 말해도 이해할 줄 알았어》

 

【博客來書店購買《真正想說的話,更要好好說》】

【金石堂書店購買《真正想說的話,更要好好說》】


 

#真正想說的話更要好好說 #溝通 #人際關係

#閱讀筆記 #閱讀 #讀書 #讀書筆記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日文教學/閱讀筆記/電影筆記/臺灣、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方格子】https://vocus.cc/salon/ohitori

【偶希都理~痞客邦】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Matters】https://matters.town/@scart1020

 

【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偶希都理 #廖慧淑

330會員
1.9K內容數
【偶希都理/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閱讀筆記】金錢心態:認清金錢的價值,重新定義慾望本質,做個真正「富足的人」作者森博嗣是一位大學副教授,擅長的領域是理工科,而成為小說家後專職推理小說寫作,因為不是理財專家,這本書不會教人如何賺錢,純粹是闡述作者本人的金錢價值觀
Thumbnail
avatar
Su
2024-01-07
閱讀筆記《當下的力量》6 ▎ 真正的愛沒有對立面救贖不會發生在他時他地,只會發生在此時此地
Thumbnail
avatar
小賦婆 little giver
2023-07-31
正確閱讀思考 才有機會突破困境 真正改變生命講座主持筆記張天立董事長1995年創辦博客來網路書店,是臺灣電子商務的先驅,2007年8月17日在董事會上被解雇。在金融海嘯後,勇敢創辦讀冊生活,獲得出版社熱烈支持,不料,當聽到讀冊生活打算經營二手書市場,在成立前一天紛紛取消合作活動。現在,讀冊生活是很棒的閱讀社群,有網站的策展、能夠的導讀文章、「讀冊過生活」
Thumbnail
avatar
蕭靜雯的文教頻道
2022-04-24
EP.1《從1%的選擇開始,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閱讀筆記-小倉鼠podcast已上架Sound on及Spotify我們常常陷入一種潛意識自動導航,放任慣性去過日子,因此常分散注意力,作者艾莉森.路易斯在《從1%的選擇開始,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過濾訊息、降低噪音來如何精準『分配注意力』。 (讀)思考—(寫)書寫—(做)行動的3個步驟, 打破負循理脫離窮忙迴圈! -----
Thumbnail
avatar
社畜逃脫筆記(小倉鼠)
2022-03-19
【閱讀筆記|只能是給予者嗎?選讀《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書介裡指出:「格蘭特教授在書中透過令人信服的心理學研究成果,以及各種日常生活上的案例,以強而有力的論證說明『給予者最有力量』的道理,並告訴我們,未來將是『分享』和「合作』的時代,成功的鎖鑰在於『謙遜』和『柔軟』。」 似乎揭示了想要成為「人中之龍」或「上等人」,成為「給予者」是讀者的唯一選擇。
Thumbnail
avatar
吳東龍的設計發現
2022-01-26
[FIRE 財務自由] 閱讀筆記|提早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FIRE 是財務自由、提早退休的英文字首組成的詞,人人都想趕快多賺點錢,早點退休過理想生活。作者葛蘭在書中提供能具體實踐的步驟跟對應的線上工具,讓我們都能從好想趕快賺大錢的慾望,轉變成一步一步實踐的動力。作者呼籲說:別再浪費更多時間在辦公室了,最終我們會察覺到:時間比金錢更加珍貴。
Thumbnail
avatar
閱讀的米克斯
2021-11-13
閱讀筆記: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下)在上一篇先整理了藝術治療的基本概念,以及我自己對於這些的理解,接下來將整理作者大量的經驗分享,像是攝影治療、園藝治療、摺紙治療、悲傷或創傷藝術治療等,以及如何取得藝術治療師的一些資訊及藝術治療師的自我照顧。
Thumbnail
avatar
思嘉
2021-06-24
閱讀筆記: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上)提到「藝術治療」時,你是否跟我一樣,莫名地自動將「藝術=繪畫」,也覺得能用畫來評估一個人的狀態很酷,然而,這些觀念在讀了「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都有了不同的翻轉,到底什麼是藝術?什麼又是治療?藝術治療在做些什麼呢?
Thumbnail
avatar
思嘉
2021-06-15
閱讀筆記|訂閱時代:訂閱制不等於月費制,創造使用者體驗才是真正的訂閱制開車時開啟Spotify聆聽音樂,或是下班後觀看Netflix的毒梟的影集,已經漸漸成為許多人的日常娛樂,而其中的共通點便是訂閱制,以固定的費率使用,並不是甚麼新穎的商業模式,但為何訂閱制卻越來越流行呢?
Thumbnail
avatar
羅波尼
2021-05-06
閱讀筆記-FIRE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打破你對退休的思考方式閱讀筆記-FIRE財務自由,提早過你真正想要的生活@大破你對退休的思考方式
Thumbnail
avatar
二寶媽複利實踐-理財、生活、旅行
20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