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步入山林,緣溪行,觀溪中魚兒嬉戲、見落花隨水流……忽見山窮水盡,此時,該如何自處?是回首走向來時處,或轉彎繞路而行?王維選了「坐看雲起時」,以閒適的心靜觀雲卷雲舒……
一首詩,能帶來什麼?升上高中時,成績總是起起伏伏,心情也隨之起落,看著考卷上一道道的題目,焦慮悄悄侵蝕著我的思緒,甚至連拿到高分考卷也心驚膽跳,唯恐這僅是曇花一現。直到,我讀到這首詩,王維的《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僅短短四十字,卻給我一片天空,原來如王維這般滿腹經綸之士,偶遇林叟,亦可暢談!於我,不論成績高低,只能要能自知一切成敗,也能擁有自在自適的心境,全力以赴每個挑戰。
一件小事,能包涵多少智慧?王維散步山中,人們亦漫遊於人生之路上,逢「行道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並不是種消極,而是種蓄勢待發、是種冷靜。或許困境中解答的「水」並非消失殆盡,而是換種形式,如飄渺的雲,仍存於周遭,唯待人們能在「坐觀雲起時」察覺罷了!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種當局者迷,現今社會中於名利權勢中浮沉著的人們不也如此?為了生活而煩憂,囿於迷惑之中不得其解,其實僅需順勢而為,仔細審度、等待時機,「坐、觀」,不為外境改變心境,便能發覺,解答,其實一直都在。
王維,身為一位飽學之士,「偶然值林叟」,仍可「談笑無還期」,現今社會的人們是否缺乏此種心境?當飽讀詩書之士,遇上一位目不識丁之人,是否能夠這般與之暢談?當人們登上人生高峰之時,或是兢兢業業,或是自滿驕傲,極少人能夠真正看淡,不因成敗改變心境。面對成敗,能以開闊明朗的心胸看一切,便能擁有愉悅自適的心境,即使是與人交談,也能看見一道風景。
真正的曠達是什麼?我想,便是能夠於生命中隨意而行、且走且看,沒有路了,坐下觀雲又何妨?蔣勳曾道:「只有真正看過繁華的人,才會走向完全的空淨」,王維看過安史之亂,晚年潛心向佛,人們經歷成敗後,只要擁有曠達的人生觀,便能發現,人生處處有風景,即使「結廬在人間」,也能「而無車馬喧」,保有初心,便能超然物外,自在自適。
步入山林,緣溪行,且觀雲卷雲舒;身在人間,存閒於心,不論成敗,保初心,也能縱觀全局,人間愉快。
大家好,我是昱渙~喜歡的話幫我按顆❤️分享吧!
貼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