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身手不見五指的中層帶,
揣著一副閃著綠色反光鏡片的雙筒望眼鏡,
靜靜的、偷偷的注視上方,饞涎那
管水母同學柔美飄逸的胴體。
--魚骨書籤 2021.12.30
後肛魚科(Opisthoproctidae)俗稱 桶眼魚(Barreleyes),是一群居住在深水層的魚類。
來自太陽的長波光像是已體力透支的馬拉松選手,在表層海域便氣喘吁吁、體力不支;
即使偶有體格強健的藍色短波能挺過表層海水的阻擋,來到中層帶,但數量之稀少,讓這裡對大部分生物來說仍是一片近乎虛無的黑暗。
後肛魚科的魚類的視覺已高度適應這樣幽暗的生活:他們的眼部大而突出,可以容納更大的水晶體、柱狀細胞與視網膜,在提高光線靈敏度的同時,管狀的眼部結構還可以增加視焦距離,看見更遠的視野;
並列的眼睛讓桶眼魚擁有重疊的視野,提升對距離的判斷力;而朝上觀察而非向前瞭望的眼睛,推測是利用背景光源對物體逆光的剪影(silhouette)來尋找獵物的蹤跡。
在無人水下載具(ROV,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發明之前,生物學家能從檢體樣本外表獲得的資訊也就僅此為止了,對於桶眼魚類的生活型態、行為、生活史等其他面向一概不知。
其中最讓人難以理解的莫過於 大鰭後肛魚(Pacific Barreleye Fish, Macropinna microstoma),這種魚類的整個頭部是一個窟窿般的凹陷,兩隻裸露在外的眼睛近乎垂直的看著上方。如此詭異的外型,把牠誤認成外星生物也不為過(☉д⊙)。
直到2009年,美國加州蒙特婁海灣研究所(MBARI)利用ROV進行深海探測,才一睹大鰭後肛魚的廬山鎮面目。
在水下800米盤旋的黑翼戰鬥機
當ROV拍攝到大鰭後肛魚的影像時,地球上70億小夥伴們 科研船上的研究人員都震驚了:過去一直以為是窟窿的頭部,其實有一層在眼部外面的透明遮罩,讓整個大鰭後肛魚就像是一架戰鬥機一樣,駕駛艙裡的眼睛聚精會神的向上凝望。
由於以往檢體都是來自深海捕撈,在上撈的過程的極速減壓導致頭部破裂,才讓過去的研究人員誤把破裂的構造視為裸露凹陷的頭部(´_ゝ`)。
魚如其名,在影片裡的大鰭後肛魚,展開它寬大的腹鰭,輔助魚體的平衡穩定,停滯在漆黑一片的水層,像是SOD時間停止系列 被凍結了時間;
直到ROV接近時,牠才迅速收起腹鰭,透過胸鰭與尾鰭的擺動,悄然鑽回無盡的深邃之中。
在食物稀缺的深海之中,這種「待機模式」可以減少能量消耗。在大部分的時間裡,大鰭後肛魚是堅毅沉穩的獵人,將所有能量匯聚到那對望遠鏡筒上,絕不錯過頭頂上方任何可能是獵物的身影。
在2009年這趟蒙特利灣海域的水下探勘中,陸陸續續觀察到五隻大鰭後肛魚,由於機會難得,研究團隊利用補網成功將一隻活的大鰭後肛魚從中層帶撈到研究船上,以利近距離觀察這隻謎之物種。
偷窺成癮的蹭飯仔
將活的大鰭後肛魚捕獲到船時,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是藏在透明頭部裡面、兩個綠螢色的眼部。大鰭後肛魚的水晶體充滿黃色色素,推測可以用這層透鏡過濾掉來自陽光的背景光干擾,藉此凸顯深海生物腹部的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 – 這原本是用來模擬上方光源的發光技能,透過 消光剪影(counter-illumination)來將輪廓隱身於背景的絕技,沒想到逃不過大鰭後肛魚的法眼ლ(•ω •ლ)。
除了小型魚類、浮游生物外,在他的消化道裡面還發現了一種 管水母(Siphonophorae, Apolemia屬)的觸手。這是一種在棲息在中層帶的刺細胞生物,透過生物發光在黑暗中吸引獵物,再透過看似細柔綿延、實則劇毒無比的刺絲胞觸手,讓小型生物如同飛蛾撲火般被其捕獲。
結合上述資訊,生物學家認為大鰭後肛魚很有可能會去「蹭飯」,一旦發現管水母的生物光,便會屁顛屁顛過去撿食那些卡在觸手上、還沒被管水母消化的生物;此時頭部透明的保護罩完美的保護了大鰭後肛魚賴以為生的眼睛,在大快朵頤的同時不被管水母刺絲胞傷害,為了吃這頓免費的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讓視野MAX的可動式調整鏡架
為了適應資源稀缺、環境黑暗的深海環境,巨大的眼睛、可濾光的鏡片、透明的頭部、平衡穩定的泳姿,以上特徵在大鰭後肛魚身上顯得言之成理。然而,大鰭後肛魚最令人研究人員感到疑惑的地方,則是牠如何只靠向上的視野進食?
如果大鰭後肛魚有一副血盆大口,那他大可以透過瞬間張嘴、利用負壓就可將靠近的獵物吸入口中,那視力甚麼的就完全不是問題,就算牠閉上眼睛也照樣吃得上飯;
(如躄魚科的成員都是一副小眼睛,主要就是靠瞬間張口負壓來取食。)
但偏偏他只有一張櫻桃小嘴,顯然在進食時必須配合視覺才能命中獵物。難道大鰭後缸魚已經練就了「第六感」,能夠在近乎「盲視」的情況下,將口部精準定位並攝食嗎?
一切的疑惑,在那隻活體樣本上得到了解答。在捕撈上來時,大鰭後缸魚維持原本的水平泳姿,兩隻大眼睛直勾勾的朝上瞭望;然而當研究人員將水箱旋轉90度後(也就是讓牠呈現頭上尾下的姿態),大鰭後缸魚的眼睛竟然同步調整,兩隻鏡筒變成「朝前」的狀態,來繼續維持向上的視野角度。
真相大白!人家大鰭後肛魚可沒這麼不知變通,特殊的管狀眼部擁有靈活轉動的性質,在放鬆狀態時眼睛往上觀察、搜索生物發光的蹤跡,一旦找到了便會將視角調整成「直視模式」,以便盡情享受由管水母提供的深海自助吧ヽ(●´∀`●)ノ。
除此之外,當ROV接近牠時,也觀察到牠的眼睛稍微調整成朝前的視角,估計在遇到危險時牠也會以朝前的視野來游動,畢竟逃跑時還不看路也是蠻不靠譜的事。
早在1942年,生物學家Chapman就曾針對大鰭後肛魚特殊的眼部構造進行研究,發現在牠的眼睛上有許多特化的肌肉,只是當時對這些肌肉分布的用途毫無頭緒(。ŏ_ŏ)。
結合這次的發現,這些肌肉就是幫助大鰭後肛魚轉動視角的,只是老爺子一輩子沒看過本尊,怎麼想也想不到這傢伙居然有這種調整眼珠的本事吧!
┐(´д`)┌
在2021年12月10號,
MBARI又再次在水下800米捕捉到牠的身影,詭異的外型也再度引起大家的注意,影片不到一個月以累積超過百萬的觀看紀錄。
在超過5600次的水下探潛中,只有9次記錄到大鰭後肛魚的蹤跡,可說是SSR級的深海怪咖。
期待MBARI能在未來有更多關於牠的研究與報告(目前最詳細的紀錄仍是2009年發表的論文),同時呼籲各位大鰭後肛魚們有所節制,不要每次都把管水母辛辛苦苦抓來的食物給搶個精光啊~
參考資料:
# 水珍魚目 Argentiniformes
# 後肛魚科 Opisthoproctidae
# 大鰭後肛魚 Macropinna microst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