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歐洲生活小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整兩年了。 我還記得2020年1月的那天在辦公室老闆突然來告訴我立刻回家。 之後就是從義大利開始的歐洲各國陸續封城,封國境,取消航班,店鋪閉門,居家辦公。 兩年來在歐洲有的國家疫情的反覆很頻繁,像是英國,法國;有的國家相對沒那麼極端,像是我生活的瑞士。
疫情下的瑞士
關於口罩 –
口罩的使用方式是我從疫情伊始就留心觀察的。 亞洲人本就有戴口罩的習慣,特別像是日本,所以實施的很好就不用說了。 可是在歐美人們對口罩的排斥抵觸和混亂的認知真是令我大跌眼鏡,瞠目結舌。 2020年初的時候瑞士的大街上真是沒人戴,作為華人我自己非常想戴但確實是抹不開面子不想遭冷眼。 但奇怪的是各藥店的口罩此時已經脫銷,哪也買不到。 難道是大家都買了囤著? 所幸有一在國內的友人排除萬難給我從萬里之外寄來一大包口罩,這才救了急。 後來3月的一天終於撇到公車上有一位女子(目測是印度人)帶了口罩,我也立馬從包裡拿出帶上了。 同時在超市裡也零星看到有顧客戴口罩和醫用手套在購物。 3月16日,瑞士政府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全國實施半封鎖,人們也被正式要求出門戴口罩和保持距離。 而此時在美國,白宮的COVID工作組還在簡報中不斷禁止公眾聚會,預測傳播速度等等,但是對公眾戴口罩沒有指示。 直到4月3日CDC才開始建議人們在公眾場合戴口罩,然而卻是「請戴非醫用級別的 口罩,把醫用級別的留給醫護人員"。 而僅僅這一周全美與COVID相關的死亡人數已飆升過萬。 (見下圖。 數據來自CDC網站。 )
數據來自CDC網站
媒體中關於口罩有沒有效果,利弊到底哪個大的爭論亂七八糟,專家政客各執一詞。 我印象最深的是白宮專家組的Deborah Birx女士的所謂戴口罩會給民眾「有安全感的錯覺」所以不應提倡的論調, 令我忍不住大罵其"不是白癡就是陰險" 在我這個小老百姓看來戴口罩跟打噴嚏捂嘴一樣是疫情下基本的公共衛生義務,它很明顯是呼吸系統疫症的最簡單有效的防護措施,哪裡用得著專家來背書? 但是這個小小的口罩卻在政治或利益的考量下遲遲未被恰當使用,多個月後才在歐美國家不情不願的變為日常必需,早已為時晚矣。
關於出行 –
自瑞士2020年3月16日的封鎖以來,歐洲各國都經歷了時緊時松的措施,邊境時開時關。 民眾一般都不出國境,減少外出聚會。 我們也度過了沒有旅遊,沒有逛街,不見同事,不和親朋聚會的一年。 直到2021年下半年,疫苗大量施打之後,手舉著歐洲通用的接種證明,才又小心翼翼地在附近各國轉轉。 但實際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防疫早已因疲憊而鬆懈,大街上人來人往摩肩接踵和疫前無二,該去何處見什麼人都沒什麼大顧忌了。 尤其是少年兒童,口罩和疫苗還都沒有強制到低年齡組,所以孩子們照樣勾肩搭背,扎堆的吃吃玩玩,公車上的嬰兒照樣滿處摸爬。 我注意到交通擁堵反而更嚴重了,因為有車族包括我自己會為了避免接觸而棄用公交,更多的開車出門。 在瑞典,這個著名採取佛系防疫的北歐國家我更是看到人們早已摒棄了口罩和社交距離等措施,該握手握手,該擁抱擁抱,"隨它去"了。
疫情下的瑞典
關於疫苗 –
目前由法國德國領先實施的舉措是,在公眾場所(如餐廳店鋪,影院展館等,甚至公廁)必須出示疫苗接種證明,否則免入。 類似的嚴防措施也激起了大量反封鎖反疫苗人士的抗議示威,從2021年底開始的反抗浪潮在歐洲各大城市鬧得甚囂塵上。 直至四天前(1月8日)蘇黎士還有上千人上街遊行抗議瑞士最新的限制措施 – 而且抗議者特意的不戴口罩,我去!
蘇黎士反封鎖反疫苗示威
但是畢竟大多數人還是合作的,老老實實打了疫苗。 據我所知,整個2021年疫苗廣泛施打,瑞士的接種率現在達到了84%(按每人兩劑算)。 (參見路透社統計數據https://graphics.reuters.com/world-coronavirus-tracker-and-maps/countries-and-territories/switzerland/。 )
基於此狀況我有兩個感歎。 一是感歎有如此之多的反疫苗者,打著"自由人權"的旗號。 現在是扯自由人權的時候嗎? 在病毒面前人類是個整體,個人對族群整體的義務難道不是更重要嗎? 你不打疫苗就會攜帶傳播給別人,如果你染疫了還不是要消耗公眾醫療資源。 難不成你許諾自我隔離不去傳播病毒,感染了也自生自滅不要社會負責? 二是感歎60%多的接種率(粗略估計世界大部分國家地區)根本沒起什麼作用。 Omicron一來,又是大批的病例。 雖然重症比率因疫苗的防護而走低,但是感染者基數太大,重症和死亡的絕對人數還是很高。
歐美國家是最不缺疫苗的。 除了相對不那麼富裕的東歐國家之外,大多數國家政府都斥資儲備了對於本國民眾綽綽有餘的疫苗劑量。 我回想在疫苗不足的地區比如臺灣,非洲等等,還有那麼多人排隊等一劑疫苗而不得。 真是浪費!
關於身邊的確診者 –
一直到不久以前我的親朋好友還會說"病毒只是在新聞里,紙面上,而親身認識的人裡無人染疫",但是到了今天這個說法不攻自破了。 逐漸的,我的一個在美國的親戚染疫並陷於longCOVID的長期折磨,我父母的一個鄰居染疫入院,在瑞士至少兩個同事無癥狀但PCR檢測陽性,另一個親戚感染了輕症。
結語 –
比較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各種不同嚴格程度,不同風格的防疫手法,好像沒有哪一種是明顯有效的。 清零的(像我華國天朝),佛系的(像瑞典),中庸的(像瑞士),變來變去的(像英國,韓國),猛打疫苗的(像以色列)最後誰也沒比別的國家好多少。 反而因疫情而暴露出來許多體制上的無能和混亂,供應鏈斷裂,濫發現金引起通貨膨脹,上至某些專家下至小老百姓的盲目跟風和不知所雲。 這種種亂象所帶給我的衝擊和失望可比病毒本身大多了。
現今(2022年1月)歐洲大多數國家已經數到第五波疫情了。 怎麼數到的第五波我早已不care了,離終結還是遙遙無期。 疫苗三劑,四劑,到底幾劑才夠,每劑有效期多長我也早不再求告訴了。 只希望當這一切都過去之後,個人和政府都能變得更有防護意識和危機意識;不再享用著全球化的方便而不知其損害,不再將長久的和平和富足視為理所當然。 共勉。
avatar-img
1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只要不是死於新冠肺炎,怎麼死的都可以!」一名上海市民在網路上的憤怒聲音清晰地把握住了這裡面最核心的荒謬。那是比阿岡本討論的處境更具體的糟糕處境,也令人想起洛克對霍布斯的批評「他們注意不受狸貓或狐狸的可能攪擾,卻甘願被獅子所吞食,並且還認爲這是安全的」。你甚至可能死在自己門窗被封死的家中。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在泰緬邊境進行遠距服務的志工經歷,意外地探索了兒童教育及相關NPO、NGO組織的世界。作者分享了在服務過程中發現自己熱愛與小孩互動的過程,進而轉向拓展對此領域的關注,並積極參與相關實習工作。文章中也提到了對於該地區文化及背景的深入瞭解,並呼籲讀者關注這些值得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位音樂創作者在疫情期間的靈感來源。受到線上教學的影響,創作者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創作,但也面臨著創作瓶頸的挑戰。文章中包含了歌詞的片段,表達了對孤獨與壓抑的深刻體會。這是一個關於在困境中尋找創意和動力的故事。
Thumbnail
2020年是疫情爆發的第一年,也正是我初到奧地利的第一年。在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這段旅居國外的心路歷程,提供給未來想打工度假的朋友們一個參考。 打工度假分享(下):講述我封城期間在下奧地利的和房東一家生活的經歷,以及回到維也納開始“打工“的故事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口罩令解除!】 衛福部疾管署宣布於2024/05/19解除口罩令! 由於新冠病毒威脅仍然存在,建議高風險族群進出醫療機構及老人福利機構等,還是繼續佩戴口罩為佳,以保障自身健康。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二〇二〇,世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細菌攻擊。思高儀隊寒訓結束,台湾疫情升溫,高中以下學校延後兩週開學。変動讓人心不安,口罩成了生活必需品。全國依身分證字號尾數,分流購買口罩配給。因應延後開學的行事曆調整,思本高中教官室每位都繃緊神經,畢竟全校住宿,很容易群聚感染,「防疫視同作戰」,總教官下達命令。而疫情
Thumbnail
在居家隔離的日子中,我們習慣性地減少了與陌生人的交流,缺少了外界的各種聲音。然而,這樣的安靜反而讓我感到孤單與害怕。因此,我希望能趁著現在,重新與很久沒聯絡的老朋友取得聯繫,並重新挖掘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透過與朋友的交流,讓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充實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只要不是死於新冠肺炎,怎麼死的都可以!」一名上海市民在網路上的憤怒聲音清晰地把握住了這裡面最核心的荒謬。那是比阿岡本討論的處境更具體的糟糕處境,也令人想起洛克對霍布斯的批評「他們注意不受狸貓或狐狸的可能攪擾,卻甘願被獅子所吞食,並且還認爲這是安全的」。你甚至可能死在自己門窗被封死的家中。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在泰緬邊境進行遠距服務的志工經歷,意外地探索了兒童教育及相關NPO、NGO組織的世界。作者分享了在服務過程中發現自己熱愛與小孩互動的過程,進而轉向拓展對此領域的關注,並積極參與相關實習工作。文章中也提到了對於該地區文化及背景的深入瞭解,並呼籲讀者關注這些值得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位音樂創作者在疫情期間的靈感來源。受到線上教學的影響,創作者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創作,但也面臨著創作瓶頸的挑戰。文章中包含了歌詞的片段,表達了對孤獨與壓抑的深刻體會。這是一個關於在困境中尋找創意和動力的故事。
Thumbnail
2020年是疫情爆發的第一年,也正是我初到奧地利的第一年。在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這段旅居國外的心路歷程,提供給未來想打工度假的朋友們一個參考。 打工度假分享(下):講述我封城期間在下奧地利的和房東一家生活的經歷,以及回到維也納開始“打工“的故事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口罩令解除!】 衛福部疾管署宣布於2024/05/19解除口罩令! 由於新冠病毒威脅仍然存在,建議高風險族群進出醫療機構及老人福利機構等,還是繼續佩戴口罩為佳,以保障自身健康。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二〇二〇,世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細菌攻擊。思高儀隊寒訓結束,台湾疫情升溫,高中以下學校延後兩週開學。変動讓人心不安,口罩成了生活必需品。全國依身分證字號尾數,分流購買口罩配給。因應延後開學的行事曆調整,思本高中教官室每位都繃緊神經,畢竟全校住宿,很容易群聚感染,「防疫視同作戰」,總教官下達命令。而疫情
Thumbnail
在居家隔離的日子中,我們習慣性地減少了與陌生人的交流,缺少了外界的各種聲音。然而,這樣的安靜反而讓我感到孤單與害怕。因此,我希望能趁著現在,重新與很久沒聯絡的老朋友取得聯繫,並重新挖掘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透過與朋友的交流,讓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充實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