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會選這本書?
- 前陣子在閱讀有關人生職涯計畫的書籍: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正好看見這本書出現在給我的推薦欄。
2. 作者的簡介引起我的注意:2007年榮獲哈佛大學人類發展博士,但小時候的他被診斷出過動兒,高中就輟學,二十多歲就兼十幾份工養兩個小孩。
寫書的人奇葩到我想要一探究竟。
但在開始閱讀前,老實說,我曾假設這可能又是一本高等教育機構提出的成功學理論書籍,並沒抱有太多期望,直到我看到書中的首篇章節。
一、這個新世代需要新公式
在標準化的世代中:知道目標、不屈不撓,如同最可靠的成功方法。無庸置疑,近期甚有許多書說這套方法是永恆的人類智慧。
但這本書不談這個,它要說的我們生來不是追求成為標準化中的佼佼者,而是該追求自我實現。
聽起來有點抽象。簡言之,人類因近百年工業蓬勃發展,標準化成為大家共同目標。你可以想像在工廠裡,我們習慣大量生產、製造相同的產品。消弭差異、著重提升效率是普遍訴求。(你當然希望不論何時何地買到的可口可樂不會參雜怪異的塑膠苦味,而是始終保持印象中的氣泡感與甜味。)
依照標準化精神,早期至工廠制定標準的人,設計出一種模式:發展主管與員工兩類角色以確保組織﹨系統可以運作。
乍聽起來可能覺當主管還不賴,但其實在組織中,每個主管也預先扮演該職位該履行的角色,各司其職。對組織來說,個體化不被推崇,一致性才是王道。自然,效率的改善與要求,帶來可觀的收益與成就,而眼看產業界帶來前所未有的成功,這樣的模式,教育界人士如法炮製重新設計與教學,美國教育於二十世紀重新訂定標準化的課程。
先是將工作標準化、再逐漸標準化學習、接著進階結合標準化的工作與教育,最後建立標準化的職涯路。
於是,你打自娘胎生下來那刻,直到進入墳墓,你的人生就通通被標準化了。
在這樣的制度下成長,作者歸納要在其中過的不錯、而且還挺成功的唯一一解法:「跟別人一樣(標準化),但做得更好。(特高品質)」;與歷史更久遠的的貴族世襲制度比起來,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人人都有機會躍升金字塔頂端,只是,不是每個人都坐得到位子。
於是我們奮力上爬。我們相信,努力成為佼佼者後,就會得到自我實現與滿足。
但是,真是如此嗎?先努力攀上高峰,就得以對生活充滿熱情?
作者不這麼覺得。
「看看身旁這些黑馬人物,可見一斑。」
二、黑馬思維
作者發現生活中有群人(為數眾多)完全背離上述所說的路徑,但在各自領域仍做的相當出眾。更重要的是,他們過得快樂又滿足。
(像極了白雪公主中的開心果小矮人)
身為學者的他努力觀察、研究,最後,他歸納出這些人的特質各異,唯有一個共通點:
將自我實現列為工作與生活的Top 1 .
他將這群人取名為「黑馬」。與前述的概念不同,這些人並非靠追求卓越,而得以實現自我,而是因為實現自我,才有卓越的成就。
他們跟隨內心的渴望,一步步調整與建立自身的目標。黑馬之所以能實現自我並感到滿足,並不是因為他們擅長某事,而是因為他們深深投入其中。
他們的所作所為,與古今學者常論調:「人該追求快樂、跟隨熱情。」不謀而合。這樣的概念已非新意,但沒什麼人告訴我們若要達到此境界,可以怎麼做。
作者很明白大家不知如何著手,所以在此書,他提供得以執行的方法。
三、如何自我實現?
在進入執行階段之前,有個重要的前提:你得有意識願意拋棄舊有的「標準化」思維,並能敞開心胸接受、培養另一種新公式:「人生,是拿來自我實現的:打造專屬自己的個人化成功。」
貴族世代,並非任何人,也非每個人可以享受成功的滋味;在近百年的標準化世代,任何人都有機會,但非每個人都能坐上普世認定的「成功」位置;直到現在21世紀了,理當再進化—任何人,也將會是每個人,都可以坐上寶座。
接下來,我將試著融入自身理解,介紹作者在書中提到的自我實現四步驟。
- 尋找你的微動力
- 確認你的選擇
- 了解你的策略
- 忽略你的目的地
步驟一、尋找你的微動力 微動力就是在生活中,出於內心自發想做的事。
你不必將你的動力講到發宏願,譬如:熱愛動物,猶如珍古德立志拯救全世界瀕危的黑猩猩。基本上,任何事件都可以成立。
作者提到一則黑馬案例:某位女士,熱愛整理東西,將所有物品擺放整齊。「當我感受到東西被完好收至箱子,那感覺棒極了。」而這位女士,後來成立「整理師」社團,開始經營幫其他人「整理」家中環境的事業,越做越順手、規模越做越大。
大部分人沒法一瞬間得知自己熱愛什麼,但大都很清楚自己不愛什麼。透過評判遊戲的三步驟,能協助自己察覺內心的渴望。
- 意識到何時會評判他人
- 辨別在評判時的感覺是什麼?(情緒可能正面或負面,越具體越有辦法幫助自己)
- 問自己為何會有這種感覺
以我自己的生活經驗為例:
- 我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前面有那種走馬看花、慢慢移動且擋住我去路的人的時候,腦袋會產生批判感。
- 感到微微煩躁,會想要快速走超過這個人,或請他借過。
- 因為覺得因為這個人不得不延宕原本的安排,導致我「回家」這件事從原本5分鐘變成10分鐘,很沒有效率。
從上觀察得知,對我而言,有效運用時間,是出自於本能的渴望。
步驟二、確認你的選擇
熱情可以打造、嘗試錯誤並不斷調整。
有人常說—要先尋找心中不變的熱情;但作者想訴說的概念,是隨著步驟一:清楚構成自己的微動力,它可能很多樣,且不限定在某種領域。隨著微動力,可以創造出不見得筆直、但很為自己量身打造的曲折人生路。
因為,你比標準化的體制與機構更了解自己。而你的人生充滿變數,隨時都得以視當今狀況做微調。
步驟三、了解你的策略
清楚微動力、確立好該階段的選擇後,下階段該如何執行的方式則因人而異。
就像你考汽車駕照,沒有人能告訴你怎麼練是百分之百會成功的方式。你可以先在家中練倒車入庫、也可以家人陪伴一旁到人煙稀少的地方直接開車上路。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自己的策略。
了解適合的方式後,將自己在乎的事,做的更好,這就是作者提供的策略最高指導原則。
步驟四、忽略你的目的地
目的地對實現自我有害,因為接下來所遇到的環境,既難預知也不可複製。
先設定目的地,在不知不覺中會採取有害的時間概念。如:大家平均24.25 歲的年齡入學念碩士,這是標準化下的均值結果,當我們個人學習或選擇狀態並非如均值演進,我們會覺得自己落後他人,更容易感到不安。
在這樣情況下,人容易放棄或延後原本欲自我實現的目標,轉向走入標準化的追尋路徑。所以,作者提醒:
可以追尋目標,但是忽略目的地。
「追尋目標」與「追尋目的地」間的差別
贏得下一場球賽VS贏得世界盃冠軍
在死線前交出文章VS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這是作者提及的梯度上升法。他以爬山為例,爬山時,並非想著要鎖定山峰直衝,而是自你眼前能看到的目標往上爬,直到達成階段性目標。以「看得見」的山峰做為下一段的目標,因專注於眼前,目標也會隨過程調整,到頭來會發現,自己爬的比想像中更高。
小結:現今世代,跳脫標準化思維的框架,你得以因自我實現而滿足、卓越。
(其實作者提到這群黑馬,他們當初所做的選擇並非大紅大紫的成功為目的,大多是沉浸在自己打造的世界裡,越過越樂不可支,不知不覺,事業越做越大。)
經典語錄
個人化的價值與意義追尋,隨著網路、社群平台的蓬勃 (ex. YT, TikTok, IG...),逐漸有了出口。身在其中的我們,因為不同過去的認知不免感到焦慮;但如狄更斯所說的:「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或許正如趨勢所言,人類既有的習慣逐漸被顛覆。但處在現今世界的我們,有了更多機會—
「在審視過去的同時,我們得以挖掘現在,並定義未來。」
Aloha 大家好!我是Vicky(維琪)。
「 一位生於90年代, 自商學院畢業,目前在廣告業任職的女子。」
若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大家持續關注我的頻道,也歡迎各位格友們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