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7|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談談這幾年內在趨於平和的歷程

基本上對於「心性修持」這個課題的關注,從來沒有間斷過,印象最深刻的開端,是在19歲時某次青年聚會,我詢問帶動的老師:
我很想知道如何縮短負面情緒對我的影響。
當時的背景是,我結束3年的廚師工作,帶著一身壞習慣與輕浮的性格,就讀於私立至善工商廣告設計科,然後被高二汽修科的學長約十幾人圍毆住院,遍體鱗傷,右眼險些失明。父親於病房中一句話點醒了我,開啟了我本具有的「內省」智慧:
全校那麼多人,為什麼只打你?
單親、家貧、失學、對未來茫然,19歲的我內在糾纏混亂,找不到出口,痛苦不已。是父親引領我走向修道之路。
然後歷經父母親相繼因車禍過世的巨變,對於人生觀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被迫直視「諸行無常」的實相,無所遁逃。
就讀台大中文系期間,一直在找尋答案,當時最想知道:
父母親到哪去了,我要怎麼做才能夠幫他們?
當然這種生死之事只能在宗教裡尋求慰藉,放不下就得為此所苦,然而宗教的解釋並不能解決我內心的疑情,我苦讀三教經典,三上法鼓山打禪七,大學讀了六年,全部身心都在追尋生命的學問。
這個階段算是親近善知識,大量閱讀,奠定日後能夠解開「疑結」的基礎。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我完全沒有任何門戶之見,無論釋、道、儒或基督教義、西方哲學,只要有幫助,來者不拒。
大量閱讀有時只是在累積學識,程度慢慢變好了之後,才能在某個時刻,讀到應機的法語,然後豁然開朗,解開許多沉積在心中的疑情,可是過程中有危險,也就是會產生「文字障」,有時還會有我慢心,輕視不讀書的人。
考上老師之後
解決了最迫切的經濟需求,仍然心心念念在追求解脫之道,雖然偶有放逸,只要想到「無常」法印,都能抽離世情,拉回到修行這條路上。
此時期最受益於空海惟傳法師的
《阿含解脫道次第》
有YouTube 版本,以及文字版,前期累積的閱讀習慣與能力,讓我較不費力地深入閱讀原始佛法阿含經,配合法師的講述,對於生死無常,有了更深層的體悟,無常乃是正常,我們抓取著世俗價值觀,希求一切穩固順遂如意,一但「意外」發生,痛苦也就隨之而來。
接納一切,是非常難以言喻的課題。
這個時期我期勉自己能在四十歲時證得初果「須陀洹」,入聖者之流,解開三結,此時已經漸漸放鬆心態,初嚐修行的無礙自在,雖偶有情緒干擾,然而大部分時間是平和的。
接觸學思達與當下的力量及薩提爾
偶然間閱讀了張輝誠老師的《離別賦》寫他與父親的故事,非常感動,我讀書的習慣是喜歡一本書,就把作者的所有著作找來讀,因此而接觸了學思達,當下如獲至寶,練習將其靈活運用於自己的課堂上。有一回從輝誠師的臉書看到了他推薦的一本書《當下的力量》,讀的當下更是震撼,竟能將心性修持寫得如此明白貼切,我買了不少本,送給有緣的好友,但是幾乎沒有任何回饋,我猜想是我對佛法已經累積了深厚的基礎,所以能很快速而不費力地汲取其精華,且應用在每個當下。
臨在、接納、當下
艾克哈特托勒《當下的力量》這本書,可說是將佛法精華濃萃其中,非常了不起,而且立即可以受用,使得上力。然則若無任何佛學基礎見地,讀起來大概像是無字天書,不知所云。每一個人閱讀與修持的歷程不同,我後來便不再送這本書了。
薩提爾
李崇建老師的書,也是因爲輝誠師的推薦而接觸,我依舊是讀了一本,驚為天人,立刻將所有著作與YouTube 讀遍,心教更是不只讀一遍,然後不斷練習與自己對話、與妻子對話、與學生對話。崇建老師的成長背景與我相近,他也是在苦難中覺醒覺知,所以他舉的例子往往真實動人,他所羅列的方法,更是實際可行,多次練習薩提爾之後,在某次慢跑時,痛哭流涕,接納了自己、接納了一切。身心轉化、內外平和一致。
並不是說就此永遠就平和了,不是這樣的,覺察是每個當下的工夫。
佛法的見地、禪修四念住本來就能慢慢少分的明心見性,只是傳統佛學太艱澀,方法也與當代有些隔閡,薩提爾結合當下的力量,能夠有明確的方式,提高自我內省的智慧,甚至立即感動他者(當然要有崇建師的能量),這樣時時覺察自我當下的情緒波動,臨在接納一切,我認為是當代人安頓身心的珍寶。
有時候跟別人分享時,並不是那麼容易將我體悟到的傳達完整,我想應該就是每個人的學習歷程不同。
我也只能夠分享自己的歷程,有心追求性靈提升、安穩平和者,或有參考的價值。
自學的世代來臨,只要有心,心心念念繫於此,透過閱讀與網路,一切善因緣自然會聚在一起,促成你的心願。
願所有受損的心靈,找到屬於自己的修復之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正上著國文課的哲學吉他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喬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