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是財經本科畢業,職場生涯都和投資相關。投資股票更有四十年的歷史。朋友看我生活悠閒,買房,買車,送兒子出國念書和世界旅遊都游刃有餘,竟派立志全職投身股海的小孩,來跟阿姨取經。我沒什麼武功秘笈,但看在晚輩父母殷殷期盼,只能把自己謹守的投資原則拿出分享。
三要和三不要
- 每天要追蹤國際新聞及財經新聞。
追蹤新聞可以從報紙,電視或網路。我每天六時起床,總先看yahoo Finance,WSJ ,NewYorkTime,鉅亨網,經濟日報和工商時報。很幸福的展開一天。
2. 要及時閱讀法說會的內容和報導。
法說會是我判斷買賣股票的最重要來源。對於產業趨勢和公司未來展望,業者的看法應是最準確的。當然,必須先排除那些永遠只有正向說法的公司。
3. 要仔細閱讀季報和年報並和前一季法說會預測做比較
做財報分析,並不需要很多財會背景。毛利率,營運利,存貨等的變動,都會透露公司未來的走向。
三不要
- 不要買不開法說會的公司。
很多新創公司,成長速度驚人,獲利可以很短期翻倍。但身為一般投資者,相對於法人,有資訊不對等的先天劣勢。市場上資訊紊亂,只對媒體放話的公司,難以信任。
2. 持股家數不要超過十家。
持股家數太多,會稀釋掉你追蹤每一支股票的時間和精力。我還在職時,是五支。退休後是十支。
3. 不看盤,不看介紹個股買賣的財經節目。
看盤是浪費時間。我買賣股票的決定,都是在開盤前就決定。我寧願用看盤的時間,上傳統市場,照顧花園,或看一本好書。
對於電視或網路財經節目,製作精良,身負教育使命的肯定是有。但更多的是,企圖影響股民決定,左右股價。現在衍生性產品極多,新採用的指標術語,複雜萬分,又充滿智慧。但我認為,干擾多過助益。避之,可以讓思考更清明。
有人問我,戰爭危機,原料短缺,保護主義等等,如何應對。我認為,好公司,必有很棒的團隊去思考這些問題。一般股民,就是要找到好公司。
這些看法都是淺見,有沒有參考價值,還須看官們獨立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