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天認識一個人,先是對這個人形象有個印象,然後為了讓這個人能維持我心目中形象的樣子,在對方做出符合心目中舉動的時候,一次又一次的給予鼓勵,好讓對方能達到幫我成事的目的。
2
如果我們這麼努力卻換來一身的包袱甩不掉,這就是當初進大學想追求的事嗎?
最近非常喜歡幫朋友卜一個問題:你有沒有走在專屬於自己的道路上?
講一下這個問題在問什麼意思。套先前的觀點來說,所謂「走自己的路」並不是只專注於做事,或是一直在做事的路上,因為窮忙的人也有一定程度的比例,沒有人想要為工作生涯做了這麼多準備,卻依然的不自由。
而是指:當前的狀態、所為,有多少程度符合你的內在需求。
我身邊的一位好朋友,他典型被認為「讀書讀好」就是他當前的里程碑,但這樣的人大概占 10 個還不見得會問出 1 個。
那什麼情形反會干擾占卜者占出來的結果,是指向「沒有」的?
其實很好想像,也就是做一件事的理由是為做而做、被社會價值觀影響太深都有可能,只是有的人比較幸運,現行體制就像是量身打造,而也明顯的大多數人都不是。
如果我們不想以後變成羨慕「別人比較自由」的人,我想唯一的解方就是誠實的和自己的內心對話,而不是只問頭腦:我還能做什麼。
名利?
我想,名利是一種獲取財富的管道,而非人生的最終目的。
如果撇除「人生多元貌」的角度來想這個主題,那麼我會說:我很意外這個時間點已經有人是為了追逐名利準備自己的生活。
以前讀高中的時候,我對這件事就相當有迷思,覺得現代社會上的生存好像越來越不容易,要做點什麼來賺錢、賺更多錢,不希望自己變成是將來新聞上出現過的貪婪老人嘴臉。
那大概是什麼時候發現不需要把這件事擺在生活第一目標?
差不多就是在開始閱讀課外書籍,以及發現自己是「內向」特質偏重的時候。
部分的網路文章會開始介紹「內向」這件事,有些特質並非是他們所看上去的那樣,一般人看到的內向很像是《想見你》當中的陳韻如,比較不愛說話、不愛運動,平常也表現出很陰鬱的樣子。
那我認同的解讀是:內向者是指那些補充能量方式由內而外的人。
由內而外,大概就是獨處、和自己對話、閱讀等可以自我充電的方式,一般在社交個幾輪之後,就需要比外向者更多的時間回復狀態,所以不特別指「不活潑、不愛說話」就是內向的人。
內向特質的人想發光其實不會是難事,以前有段時間很常聽到「吸引力法則」;並不是去試圖做那些看起來會發光的事,而是把內在那些很豐富的東西挖掘出來吸引別人靠近,內向者如果想「成功」大概就是這個準則在運作。
所以綜合解讀,「名利」也是一種附加價值,或者說身外之物,它之於生活未必不重要,但就和工作一樣,本質上也不會拿來取代生活品質。
以前有個說法,為什麼宇宙中有這麼多星體、不明生物,可是人類多半看不見?
這很有趣。
或許有人知道是因為維度不同。據說地球曾經出現過「金星人」,比如瑪麗蓮夢露就是金星人的代表 (說實話我不知道真偽,這裡只取涵義)。
金星人的維度和地球不同,所以對於金星人而言,在他們的星球只要依靠意志就能活動,只是來到地球上被迫套上肉體,還得上廁所;但事實上他們來到地球有目的,因為他們覺得地球人正偏離原本的方向在發展。
也就是:太過於努力追求物質。
這會讓地球人很難脫離既有的生活模式,甚至會把思想、靈性層面的事物視作無物,並沒有因此真正的自由。
如果你對金星人感興趣的話可以參考看看老高的影片,裡面還有許多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唷。
豐盛前必須知道的事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這概念也是最近才想通的:要豐盛,應該不是去追逐「豐盛」兩個字有什麼,而是讓自己都好好的,那些美好的事物就比較輕易上門。
從前還打賭說,我認識的一位朋友現在就是追逐名利的狀況,我們來看看 2023 年底的時候,會不會一切又回到原點?樂觀的想被打臉。
回到原點,指的不是成就歸零,而是會陷入一個循環:做的這麼多究竟是為了什麼?好像兜了一圈,但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一種匱乏感。
到那時候就來不及了,讚美變成毒藥,即將會有很多的人告訴他「你已經很棒了」。
以前說,只要在我們還有能力幫助自己的時候,就不要依賴外界的聲音替自己決定應該要做什麼事,因為外界會有很多理由和方式,在覺得困難時候說服你相信他們的邏輯是正確的,想法要正向、生活就是要早點想哪些事。
就像剛才寫的一樣:不是每個人都很幸運剛好能在這個體制裡找到自己。
豐盛系列文的第一集,我要告訴讀者的就是:給自己時間,用心發現在自己身上的那些外來之物,避開頭腦的思考合理與否。
只管問:這就是我要的人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