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觀看的是外傳系列的最後一題
寫文的大約二、三個鐘頭前,我和朋友通了下電話,其實大概講到兩個鐘頭就有點累到了,不過也是自己愛聊。XD
無意間我這個職涯迷茫的人,好像很意外的發現自己可能可以做的事情。
只是似乎是需要存款支持,或必須計劃的感覺,然後越早開始或許會越好;原先以為可能就是寫作了,但這些東西都還存在著一種:都是在我圈子內所及的視線會覺得「值得」做的事情。
會不會是自己已經把「能做、可以做」混淆成是喜歡了也不一定。
不過無論如何,只要我想,有那麼一片可以靜下來和自己對話的時間,似乎比起這個喜歡倡導忙碌社會下生活的人們來說,就是一件幸運的事情了。
...
本週隨筆摘錄
有天當我想念這樣的寫作方式,大概就會再快閃上架了 XD
舊文第一季最後的二件事:
- 預期?當初想要的東西有結果了嗎
- 反思?關於跟風需不需要付出代價
截至本集為止,已經完成 20 萬字的撰寫,真的想給自己拍下手,一方面表示我這個人話很多,只是通常現實中不太容易遇到共鳴者,寫作真的是很好發揮的地方 ... 60 週了,是成功找到志向了吧。
預期?
這 60 個禮拜的寫作旅程,有沒有得到了一開始想要的東西。
最後一集選文當然是最生澀的 Ep.1,我們希望做的事最後會收穫什麼呢
大概在這段時間裡我聽過次數比較多的話大概就是:沒事的話去寫作呀、為什麼你會想寫作呢、噢你就是個很自由的人啊 ... 等等的。
讀者有沒有這種經驗,當人家叫我們去做什麼的時候會進 cd (冷卻時間)。
突然覺得,明明有空出個時間可以好好在自己的地方說說話的感覺,變成是被逼上台說點什麼,然後要立即講出一朵花的急迫感。
欸不是,做這又沒有份正經薪水,饒了我吧。
1
據說只有人類才會對我們正在做的事情賦予「意義」
很多時候我看到有些人很忙的時候其實內心是覺得困惑的,就是覺得「有什麼好忙」;這個很忙不是說:噢,生活不重要,也不像我還是個學生躺著就有飯吃,然後在那裡吃米不知米價。
就是一個調調:我相信不少人都不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忙。
要嘛是這個年紀就要讀這裡的學校、這個階段就要做這樣的事,也不用去想為什麼,好像有個答案已經早就說服自己了,卻也想不起來是從哪裡聽說的。
就像我還記得,踏入寫作是因為效仿我眼中的成功人士,還有書籍的推波助瀾,讓我以為一個人如果想要獲得成功,此類的作品累積是必然;然後很驚險的在最後一週回顧到這麼開始的時候,誠實面對一次自己的虛榮心。
2
第一季的最後二回,有休息了二個月之久
這段時間當然撇除一些令人煩躁的人際問題不說,不知道為什麼再次動筆就更想直白的說想說的話,然而這不就是一開始做個人專欄的時候,就「必須」衷於自己的大原則嗎。
大概是因為覺得遇到的一些人,話講的太好聽反而給人軟土深掘的空間。
又或者,即便不是這麼真實的自我能吸引到一些人的注意,也大概只能維持短時間的關係;常常說對人的「誠心」,殊不知這可能是越長大越難遇到真心人的原因。
就是自己的友好底下還有彎彎曲曲,數不盡的內心 os。
所以也不是有意識地提醒自己的心靈要「休息」,而是想前進而不得的時候一定會出現警訊,如果不夠敏銳,可能會朝向錯誤的方向發展,認為自己只是因為學識不足、能力有限。
忽略了其實外在的技巧還可以再學,但內心的強韌疲乏了就可能什麼都做不好。
反思?
那麼關於要不要繼續寫作一路呢,同樣的不去參考外界指標,讓我想想看。
最直接的問題大概是:寫作本身能提供什麼?
就是說,除了曝光、世俗名利的考量,做很多的事都能達到這個效果,而非要寫作出版不可,甚至可以說這算是很多手法裡金流低到不行的那種。
偏是寫作的話,一定有個原因存在吧。
暑假有天難得可以將自己的寫作經驗套上生涯講題分享給新世代的時候,我才發覺,原來寫作它對我本人的意義在於提供了「獨立思考的空間」。
是這時候的我無論怎麼去想事情,事後的讀者想要怎麼說不、表達反對,我不一定要理會,不用總是像現場談話一樣去特別消化:這就是我剛剛想過的東西,然後也是思考後才決定不聊的 ... 等還要做場面的時刻。
說到這,有時候就有些反權威
我記得曾經看過最荒謬的言論大概就是:如果長大後要學習投資,或是培養生活的 ... (氣到忘記),以下三本書必看 ... 然後居然就囊括了本人簡單學過的個體、總體經濟學。
公開反對搞不好還會被正向者打成反智。(噗)
真要我說,根據當事人的陳述,就真的去把這二本書,好一點的也許中譯版翻一翻「還沒相信這算是鬼扯」真的服了,如果只是單純想要再對生活機制當中,一些「經濟元素」是如何干擾、運作的,看看市場經濟就綽綽有餘。
也不要說個、總經值不值得讀,光是經濟學本身無法預測未來就很令人詬病。
因為大多數理論是撇除了許多的人為因素,建立相當合理的前提才得以成立,一件商品的 P 跟 Q 是確實只會有一個交點,但這不能說明只要是同口味、同廠商、同樣物流,甚至是大小、重量一樣賣出去的洋芋片,就只有一種銷售可能。
或就算學到了 MRS (看你對兩件商品的偏好程度)、MRT (看廠商成本有限的情況會怎麼分配最好的生產量),光是一般人的消費人生就很難接觸廠商是如何生產產品的這點而言,讀了也是看廢話。
習題解一下就知道人家根本不在乎我們買到的東西有沒有好品質。
只能解釋「別人有爽到,但你通常沒有」這樣子,所以有時候真心好想奉勸這種 ... 覺得人在追求 A 就應該讀個 a-1、碰個 a-2 的這種內容還是少看,它太容易夾雜大腦思考,讓我們相信有邏輯的東西成立就是對的。
而不思考自己本身是不是真的有這需求,還是適不適合。
換言之,如果要追求世俗的成功,不得不說真的什麼方法都可以,最好是有累積名氣,還可以不用太短時間就能打造金身名牌的管道。
寫作這樣子沒幾個寶座的空缺我想是不適合入坑的。
為什麼是這件事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似乎對台灣人而言,這樣的問句就會一直靈魂拷問到找出人生目的為止。
加上人的個性,回答不出來的問題覺得難為情,見笑轉生氣也都正常,畢竟不知道已經幾個年頭的「聽說」放在心裡發酵變成唯一信仰的時候,就會想要找出很多證據來證明信仰「沒錯」。
這也是一直以來人生必須很小心的地方:我們沒有義務對別人的信仰做出交代。
也是時常會提到說「做什麼事一向不能代表我們是誰」的最大原因,那種感覺是很像把叮叮咚咚都往身上掛,最後連草裙都穿上了只差沒機會出來跳一支熱帶風情舞。
即使跳完了,也就是大眾眼裡的過客而已。
依然不能解釋在想成為的形象面前,為什麼是選擇這個頭銜、這份工作,以及為什麼要是這個結果、這份表演;總不能時常是維持著義務教育思維,反正這問題久了答不出來,就用社會安全答案搪塞過去,拆穿了還變臉。
嘿,這可是關係到你人生成就最重要的問題,跟我賭氣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