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人性】十年寫作經驗下的那些事(四)創作速度的練成

【創作人性】十年寫作經驗下的那些事(四)創作速度的練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寫作十年,本熊的寫作字數早就超過一百萬字,一天最快可寫一萬二千字小說。有些人會問:怎可能?

事實上,當一個人有靈感的時候,本熊敢斷言不管故事有多長,都可以迅速寫完;相反,靈感離自己而去,即使坐在電腦前一整天,都會敲不出十個字。


打字

不過比起靈感,本熊覺得更加需要提及自己的父親。當年,本熊仍然是小學二年級時,迷上了一隻由香港遊戲公司開發的線上遊戲《星夢 Online》,並不時會跟表姊們一起打怪升等。父親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玩兒後,沒想到他願意與本熊一起盡遊網上世界,甚至玩得更加著迷和過分,從此本熊便踏上必須學習電腦打字的旅程。當年的遊戲,不支援手寫板,有些更不支援九方,唯有以速成、倉頡代勞才能夠與別人組隊、溝通。當年的 online game 到底讓多少人學懂如何打字呢?

《星夢 Online》官方插圖

《星夢 Online》官方插圖

於是,就這樣學習打字打了多年,由《星夢 Online》盛行到香港動漫電玩節,到《星夢 Online》結束營運,香港線上遊戲熱情減退,後來韓國遊戲《永恆紀元》中文版盛大公測,再到遊戲改版多次後,onlice game 熱潮被電話遊戲取代,Facebook 冒起,打字溝通卻從未改變。

《永恆紀元 AION》官方遊戲插圖

《永恆紀元 AION》官方遊戲插圖

在人與人的交流、吵鬧下,本熊的打字速度便愈來愈快,終於追上了思想速度。 當然,為了讓「寫故事」的速度更像普通對話,中學時期本熊對打字速度做了一些調整和練習,例如放學後到電腦室借電腦用來寫故事,以免回家後無法使用電腦等,順便也把中學的打字測試練上到滿分的等級。

回望過去,那段仍在努力練習的日子,還真是又甘又甜的果實,不知道你的打字速度又是如何練成的呢?


創作

高中時曾經做了個瘋狂測試,讓班上每個人都為本熊的故事創作出一個角色,然後本熊就會利用這些角色創作出一個故事。當時的同學十分踴躍,創了二十多個角色,於是本熊亦展開了書寫二十多萬字的故事歷程,創作、聯想的速度就是如此練成,本熊更因而認識到了現在仍然有跟本熊合作的繪師鳥燁

raw-image

不幸的是,這個故事到現在尚未完成,後來被現在仍然連載中的《紅諧》佔據了創作時間,於是故事被放下,收藏在硬盤裡了。

《紅諧》插圖

《紅諧》插圖

《紅諧》也是另一個瘋狂測試。2015 年 Facebook 興起一個小活動,建議每一位留言的出一個標籤,讓發文人畫角色。當時作為寫作人的本熊立時忽發奇想,表示會用留言者的標籤順次序地寫成一篇故事,結果 24 小時內收到四十個標籤,象徵一個長篇故事又來到了本熊的掌心來。

《紅諧》的題目列表

《紅諧》的題目列表

雖然故事尚未完結,但一直持續的想像、聯想練習帶著熊往前走了一步又一步,總算簽到了一份合約。或許,創作故事需要的除了常識、技巧、文法之外,還有挑戰自己的勇氣,讓想像力與聯想力經常有被使用的空間,不會就此荒廢。


本文章將同時於 MirrorMattersPotato MediaPenana 刊載。
合作活動、文案可電郵聯絡 [email protected]

Discord 社群TwitterPotato Media插畫排版委託Ko-fiPaypal 打賞

avatar-img
Web3的創作日常交流中心
57會員
199內容數
本專題會以新手角度,不定期發佈與委託、加密貨幣、區塊鏈、NFT等相關知識文章。 本熊不是專業投資顧問,所以更能夠容易地以個人經驗書寫簡單易明的投資知識文章,歡迎各位閱讀交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社會的變化慢慢影響日常生活,接受資訊的方法從電視節目、新聞報導、報紙等,變成了由社交媒體主導,消息亦傳播得很快,逐漸人們愈來愈能理解現實與認知的差異:為什麼某個他方如此討厭自由的文字?為什麼某些權力就要禁止自由出版?為什麼文字擁有一種魅力,讓人能夠落淚、生氣、反感或喜極而泣?對我來說,寫作是什麼呢?
想當年,香港冒起「網絡小說」風氣,本熊亦有試著研究,並努力想要寫出受歡迎的網絡小說,可惜自己的文體實在與主流的閱讀風氣不夾,導致經營失敗。這年事令本熊多次把自己的作品扔到垃圾桶裡,因為實在覺得作品慘不忍睹。那個仍然在論壇裡連載的年代,也已經隨 Facebook、Twitter 等興起而過去。
十年過去,身邊依然持續書寫、創作的人似乎只剩下本熊了。回想那個年代,Facebook 尚未流行,消息的流通依靠電視新聞、報紙或人傳人;甚至在更早,香港剛完結零三年大遊行,成功首次推翻二十三條立法,香港人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真正的民主靠近自己一大步,似乎都是值得令人懷念的幸福日子。
或許很多創作者也試過,在孤獨的創作路上,總是會覺得自己創作的作品在自己眼中總是不好,完成作品後再看就是不喜歡,甚至覺得別人的總是更加好。面對這種想法,很多人會努力地掙扎,想要脫離又不知不覺走回頭,不斷地在這種思維模式上徘徊。創作者似乎需要很高的心理質素,但或許只是走錯了路。
社會的變化慢慢影響日常生活,接受資訊的方法從電視節目、新聞報導、報紙等,變成了由社交媒體主導,消息亦傳播得很快,逐漸人們愈來愈能理解現實與認知的差異:為什麼某個他方如此討厭自由的文字?為什麼某些權力就要禁止自由出版?為什麼文字擁有一種魅力,讓人能夠落淚、生氣、反感或喜極而泣?對我來說,寫作是什麼呢?
想當年,香港冒起「網絡小說」風氣,本熊亦有試著研究,並努力想要寫出受歡迎的網絡小說,可惜自己的文體實在與主流的閱讀風氣不夾,導致經營失敗。這年事令本熊多次把自己的作品扔到垃圾桶裡,因為實在覺得作品慘不忍睹。那個仍然在論壇裡連載的年代,也已經隨 Facebook、Twitter 等興起而過去。
十年過去,身邊依然持續書寫、創作的人似乎只剩下本熊了。回想那個年代,Facebook 尚未流行,消息的流通依靠電視新聞、報紙或人傳人;甚至在更早,香港剛完結零三年大遊行,成功首次推翻二十三條立法,香港人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真正的民主靠近自己一大步,似乎都是值得令人懷念的幸福日子。
或許很多創作者也試過,在孤獨的創作路上,總是會覺得自己創作的作品在自己眼中總是不好,完成作品後再看就是不喜歡,甚至覺得別人的總是更加好。面對這種想法,很多人會努力地掙扎,想要脫離又不知不覺走回頭,不斷地在這種思維模式上徘徊。創作者似乎需要很高的心理質素,但或許只是走錯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