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4日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滿2個月的日子
然而,殘酷的戰爭依舊持續著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不只是烏克蘭戰爭前線的幾個大城市博物館已完成清空展場和撤離珍貴藏品的任務,就連首都基輔(Kyiv)不少的博物館近期也都跟進,象徵整個國家準備長期抗戰的沈重氛圍...
烏克蘭的困境讓不少歐洲國家都紛紛給予協助
當然,歐洲博物館界也不例外!
不過,到底要怎麼實質幫助「正處在戰火中的博物館」呢?
一般情況下的物品進出口到其他國家
都要經歷繁複又耗時冗長的手續和行政流程了
更何況對方是處在戰火中的國家
一同來看看歐洲的博物館網絡寄送了哪些東西到烏克蘭?
又該如何提供烏克蘭博物館實質的幫助?
波蘭、德國、丹麥、挪威等國家的文化機構(其中也包含希望出一己之力的一般民眾)共同準備了相關的防災和保護物資給烏克蘭,例如:防撞氣泡布、耐火絕緣膠帶、瓦愣紙、羊皮紙、防水箔、紙箱、木箱⋯等,這些捐助單位明白在戰爭期間,珍貴的文化遺產必須受到更加妥善的保護。
烏克蘭和歐洲相關國家已經完成協議,盡量降低進出口的手續和流程,以求援助能及時送達烏克蘭。
而這些大量的保護耗材及物品會被統一送到比較大的烏克蘭博物館和文化機構,再由這些館所連繫當地其他中小型館舍,並進行發送,來協助更多文化資產進行保護工作。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的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的組織和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提供了幾箱館員和民眾一起編織的軍事偽裝網,希望可以實質為身處在烏克蘭戰爭前線的軍人們盡一份心力。
烏克蘭邊境負責運輸的司機大哥羅曼·梅特爾斯基說,「老實說,看到這些網子讓我淚流滿面⋯這是我這生從來沒想過的事⋯ 其他國家的人為我們的士兵編織偽裝網⋯真的很感謝他們⋯」。
芬蘭國家文物局、芬蘭國家博物館和國家美術館等館舍寄送了博物館專用的:無酸紙盒、防撞包材、泡棉,和可以記錄溫濕度數據的儀器設備,幫助撤離藏品的館舍仍舊能夠在這段戰爭期間記錄和控管文物儲存空間的溫濕度,降低劣化的可能與情形。
特別是許多烏克蘭博物館不得已必須將許多重要文物和畫作暫時存放的陰暗潮濕的地下室、坑道和洞窟內。
此外,還有「歐洲博物館組織網絡(NEMO)」匯聚了各方的緊急物資,以及「法國博物館協會(ICOM France)」收集了15噸來自法國各地20多家博物館和機構(如:羅浮宮、法國國家圖書館等)的救急物品。
內容涵蓋:沙包、發電機和燃料、板條箱、氣泡紙、防撞墊、滅火器、防火毯、防水包裝袋⋯等,先送到波蘭華沙的邊境,再由波蘭與烏克蘭邊境共同組成的快速救援團隊將這些物資派送到需要的地方與單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文化資產保存修復研究國際中心(ICCROM)和烏克蘭基輔的博物館(Maidan Museum)共同合作,翻譯和制定了保護瀕危文化遺產及藏品的緊急撤離指南,大約 2,000 本,並在烏克蘭各地分發,主要提供給網路不穩、訊號弱或是沒有網路的地區博物館和文化資產相關機構使用。
一些國家的文化機構也無償贊助烏克蘭博物館和文化單位雲端空間,好讓他們保存珍貴的數位化史料和檔案。
此外,一群來自世界各地兼具專業的志工聯合起來保存烏克蘭完成的數位化文化遺產,組成了「在線救援烏克蘭文化遺產」(Saving Ukrainian Cultural Heritage Online, SUCHO)團體,成員有:圖書館員、檔案管理員、研究人員、數位檔案保存維護人員等,正在努力識別、歸檔、抓取和存擋受到戰爭威脅的烏克蘭數位內容、檔案和數據,以協助保存重要的資料。
挪威國家美術館和德國一些博物館、圖書館則表示,如果烏克蘭有需要暫時存放的藏品,都能免費提供藏品有關的照護和存放空間。若有文物或史料有受損的情形,也能提供相關修復技術支援。
(前提是戰爭的情形要能允許人員往來,且不危及人身安全,以及能夠確保文物、藝術品運輸的安危)
並
#舉辦與烏克蘭有關的展覽,好讓來參觀的觀眾都能一同關注俄烏戰爭這件正在進行中的世界大事,例如:大英博物館就在館內設置了一個獨立展櫃來展示烏克蘭的文物,講述了正在進行中的俄烏戰爭。
以上這些歐洲博物館和文化組織的作為,不只是幫助了烏克蘭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也表達自由國家的團結一致,更展現了對全人類共有文化遺產的重視,以積極捍衛這個世界多元文化不可取代的一部份。